《至暗时刻》这部电影,是以丘吉尔为主角,反映二战最危难时刻的英国,围绕战与和的决策过程。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虽然所描绘的,是对历史的艺术加工,而不完全是历史本身。但它毕竟从我们普通人无缘触及的陌生侧面,揭示了一些历史细节。同时,它在3个月时间,席卷了11个奖项,在18年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说明它得到的肯定与热捧。由此,至少,它可以体现出英国乃至西方大众,社会心理的某些特征与趋势。 我们不妨从这种社会文化心理中,分析曾经的大英帝国衰败的原因,寻找其中的端倪。因为,英国此时的战与和决策,不仅决定了英国与世界的历史走向,也影响了英国其后的国运。 从丘吉尔的操行能力,品读大英帝国掌舵人的选拔机制困境 长期以来,丘吉尔是享有高度评价和崇高地位的历史人物,即使在他从来毫不掩饰地加以歧视和排斥的中国,他也往往被描绘为一个周身带着光环的高大上形象。(这可是值得思考的意味深长的现象,你不妨想想,长期公开鄙视伤害中国的西方名人,还有哪一个,能被我们的社会作为正面现象存在?) 但电影中,却披露了出乎我们普通人意料的众多细节,展现了他个人品行操守的不堪一面;性格暴躁,蛮狠霸道,生活邋遢,固执己见,言语刻薄,失礼粗鲁,无理取闹、酗酒成性。与惯常自律、教养、高素质的英国绅士形象,相距甚远。 而实际上,考虑到为尊者讳的传统,他的真实品格,实际上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影片中表现的酗酒挥霍问题,现实中,他就是更加过分的一个人。这甚至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家族性的遗传问题。他的祖先,就以此著名。 这样的挥霍放纵基因,在丘吉尔身上,充分体现。他挥金如土之下,连祖传的庄园都被出售,也因此债台高筑。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他曾经意外得到家族远房遗留的约500万美元遗产,但,继承了遗产后,他并没有拿去还掉负债累累的350万债务,而是购买劳斯莱斯和庄园、去巴黎赌博,很明显,这远不是一个正常人的选择; 即使在战时日常,丘吉尔每天也要喝掉一瓶威士忌、两瓶香槟;二战胜利却败选后,丢失了首相位置的丘吉尔,两个月内,招待宾客就喝掉了454瓶香槟,311瓶红酒和251瓶威士忌;丘吉尔逝世后,有好事者统计,他一生所抽得古巴高档雪茄,高达25万支,总长度为46公里,总重量达3000公斤。从这些事例与数据看,花天酒地,挥霍无度这样的词汇,确实与他形影相随。 有意思的是,丘吉尔的最大对手希特勒,个人品行方面倒是形成鲜明对比,涉及众多心理脆弱人士无法接受的政治正确,不细谈,只引用捷克总统泽曼的著名感慨:“希特勒是素食主义者,不喝酒不抽烟;而丘吉尔是酒鬼、烟鬼,食肉。希特勒输了,丘吉尔却赢了。” 个人操守如此,政治操守呢?早年,丘吉尔是个保守党,1904年转投自由党,1924年,又“跳”回保守党,完全像个没有立场的政治变色龙。幸好英国的政治山头不多,否则,谁知道他还会如何变幻。 对于普通人,这些,肯定是让人诟病的大问题;但作为政治家,在国家危难关头,只要他有足够的、普遍认同的能力,似乎没有必要,纠结于这样的小节。 那么,在危机关头当上首相的丘吉尔,之前的政治业绩与能力表现如何,是否能够证明,他是此时掌舵国家的适当人选呢? 能说会道的丘吉尔,虽然真实能力一直存在争议,但在政坛,却不乏机会。年纪轻轻,就担任过财政大臣、海军部长这样的重要职位。在这些足以来证明自己能力的位置上,他曾经做出过许多失败的决策。比如,担任财政大臣时,他逻辑混乱的政策,就曾让英国深陷巨额赤字的泥潭。 丘吉尔此前最大的政治败笔,还是他1915年组织指挥的攻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完全不了解海军,对海战指挥一窍不通,连陆军基层指挥经验都没有的丘吉尔,却依靠能说会道与家世背景,此时荣膺海军大臣。 在丘吉尔的指挥下,当年世界最强大的大英帝国海军,加上几十万最现代化的军队,居然在加利波利,被号称“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土耳其打得灰头土脸、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造成25.2万名士兵伤亡或失踪,超过参战人数的一半,是整个一战期间,英国在所有战役中,遭受过的最大损失,而且,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到的,却是一无所获。 在当时英国民众心中,“达达尼尔”和“加利波利”这两个词,已经成为战争无能和浪费的代名词。丘吉尔也因此被免职,赶出了权力圈。 二战前期,丘吉尔对于战争形态的演进与局势的判断,表现出惊人的无知与荒唐。完全没有意识到军事装备以及战术演变的一日千里,他对军事的认知,还停留在一战的层面。西线溃败之快,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与军事认知。5月15日早晨7点半,也就是西线战事爆发的第五天,丘吉尔被法国总理雷诺电话告知:“我们被打败了!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丘吉尔的反应是“不可能!”丘吉尔冲着电话大声叫道,“怎么可能败得这么快!”丘吉尔镇定或强装镇定地给雷诺打气:“所有的经验证明,这种进攻不久后就会停止的。” 这可不是抹黑伟人,丘吉尔自己,后来在回忆录中,是如此承认自己的“无知”:“我简直弄不明白,自从上次大战以来,运用大批装甲部队进行闪电战,会给战争造成这样剧烈的变化。” 由此,在当时的英国政坛,丘吉尔是被大家公认,不适合领导国家的人物,“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那种人”。 然而,从来政治理性严谨的英国人,在国家命运最关键的时刻,却最终还是把这样品行能力都存在疑问的人物,推上了国家的领导位置。 而其上位原因,来源于丘吉尔自身之外。虽然在保守党内被广为诟病孤立,但丘吉尔好战拒和的激烈态度与能说会道的煽情能力,却得到左派人群为基础的工党青睐,最终被工党抬上大位。 而工党人士为什么会不考虑实际国力、不担心战争后果,坚持支持战争,反对和谈呢?这可能需要从工党所代表的底层人群和低维社会文化中,去寻找答案。 由此,不妨说,丘吉尔当选首相,与一战时他荣膺被证明不称职的海军大臣一样,是英国理性政治选拔机制失灵的表现,不过是英国政治白左化的一个产物,同其后几十年内,不断把英国拉向衰败的各种社会短视感性的左化表现,一脉相承。 直到今天,围绕脱欧问题,仍然在不断对一个曾经伟大的国家,进行反复折腾与伤害。 丘吉尔英国的战争决策再反思 无疑,英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如果单单从胜利的结果,来推论战略决策的合理性,那就和从赌博的赢局,来验证赌博的可行性一样,不理智了。 丘吉尔执掌英国时,面临的最大决策,就是与德国的战与和问题。 从牌面上看,应该说,其时的英国,基本没有半点战胜德国的希望。从20世纪初开始,英国就已经失去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而一战的巨大损失和随后发生的经济大萧条,让英国国力不断下滑,已经无力在全球范围内维持强大的存在。从军事上,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战争前期,英国军队在军备和规模上,根本无法和重新崛起的德国军队相比。而面对已经将欧洲大陆基本吞并的德国,盟友法国投降只是时间问题,同时美国还未参战,苏俄与德国签下了互不侵犯条约,英国根本没有能力单独对付德国,政界和民众媾和谈判的意愿强烈,基本是人心所向。 但,这样的背景下,丘吉尔仍然坚持不懈地一口咬定坚持战争。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领袖,明知实力不如对手,明知没有希望,却依然坚决地推动战争,拿国家命运来赌博,不谈正义不正义,从国家利益、民众福祉的角度看,算是理性吗?明智吗? 而丘吉尔为国家选择重大方向、坚持战争的信心来源,是什么呢? 电影里,是这样表现的:在伦敦的地铁上,丘吉尔与民众谈心。当他问在座的人,如果英国有机会与纳粹德国达成和平协议,从而避免战争,他们愿意吗? 民众们高喊:“绝不!绝不!绝不!” 丘吉尔由此信心满满,走进议会,说服了大内阁的成员,最后还在下议院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说,宣称:“我们会不计任何代价地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决不投降。” 要知道,当时的普通英国公众,不谈普通老百姓的眼界见识,仅仅从信息掌握看,他们对于战场形势一无所知、对国家面临的困难、悬殊的实力差距、战争的严峻后果,都全不知晓;甚至,那个时候,他们对敦刻尔克海边几十万英军主力的灭顶之灾,都茫然不知,被封锁了信息。 一个首相,一个大国掌舵者,在作出事关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时,却依赖这样一个毫不知情的公众群体的鼓舞,这是一个理性国家、智慧领袖应该有的做派? 那么,是英国完全没有和平的机会,战也是死、和也是死,不如有尊严的战死吗? 这一点,关系政治正确,历来争议很大,这里只排列历史事实,看官自己去判断。 1940年5月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已经包抄到距敦刻尔克仅有20公里的海边,包括英国主力在内的40英法万盟军,在陆地上已经陷入无处可遁的重重包围之中。 可是就在这天晚间,希特勒突然下达了那道著名的“停止前进”命令,风卷残云的德军装甲部队,被强行要求停止进攻。然后,才有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可能。 关键时候,希特勒为何做出这个被称作“二战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个大错误”的决定。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如果有人敢说这是德国主动和平的表现,那可是不准谈论的敏感政治正确问题。 还有著名的赫斯事件,在英国政府强硬地拒绝和平谈判时,德国的第三号人物、希特勒的左膀右臂赫斯,依然独自驾驶飞机,只身来到英国,结果被关押至死,这样位高权重的德国高层,究竟为什么、有什么目的?而英国人为什么说不出他的罪名,又要莫名其妙关押他至老死,你不妨可以自己分析。 其他人得出的结论,很容易就政治不正确,那我们直接来看丘吉尔自己怎么说。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自己是这么解释所谓的德国敦刻尔克错误的:希特勒是故意放英国一马的,避免英国受到奇耻大辱,以便在击败法国之后,同英国有更好的和平谈判机会。 不信?白纸黑字在那,自己可以去查丘吉尔的原作。 同样,丘吉尔自己曾承认说:“我是以牺牲大英帝国的代价,来参与二战。” 一个国家的领袖,明知会牺牲国家、却拒绝自己看得到的和平机会,固执地把国家拖入毁灭性的战争,这,是对国家、对民众负责吗? 站在历史的高点,我们更容易看清丘吉尔,以及他的决策,对英国国家命运的影响。 战后,除了胜利者的招牌,英国、英国人民,得到了什么胜利果实?废墟累累的国土、伤残历历的士兵,土崩瓦解的海外领地、匮乏崩溃的经济。。。(德国投降后,英雄般的领袖丘吉尔,马上在大选中落败下台,我们往往会赶到莫名其妙,站在英国人的这个角度,其实就不难理解了) 从战略安全上,比德国文明层次更低得多的俄国人,把势力扩展到了中欧东亚,战争结束仅仅几个月后,丘吉尔眼里的铁幕,就已经降临,成为文明世界的全球性新威胁,把数十亿人类,拉入斯拉夫化的苦难泥潭,连丘吉尔自己,都曾公开咕噜:我们原来杀错了猪! 从对英国国家未来、民族利益的角度看,我们能看到的,不是英国从战争中得到了什么新生的机会、胜利的红利,而是80年来,政治走向被左化势力工党左右,国力不断衰败、科技贡献不断降低、不断在国际舞台边缘化的英国。 历史,并没有过去!催生丘吉尔的工党等英国左派政治势力,在留下了长长的负面清单后,仍然在深度影响英国国家命运走向;而在许多国家,如何避免感性短视的政治势力对国家利益民族福祉的伤害与误导,仍然是人类政治文明,面临的严峻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