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九、晋楚“西门之盟”(下)

 蚂蚁神威 2020-03-18

巫臣此次出使吴国,不仅要达成晋吴联盟,而且还有训练吴军的任务,用《左传·成公七年》的话说就是:“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阵),教之叛楚”。巫臣的效率很高。他出使吴国的当年(周简王二年,晋景公十六年,楚共王七年,鲁成公七年,前584年),吴国便发动了对巢国(今安徽合肥巢湖市一带)和徐国(今安徽宿州泗县一带)的进攻。巢国和徐国都是楚国的东方属国,自然不能不救,从此楚国算是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

同年秋天,楚国发动了对郑国的第二次讨伐。对此,晋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联合了齐、鲁、宋、卫、曹、莒、邾、杞等国共同救郑。不过,虽然晋国这么重视楚国,可是楚国却一点也不配合,完全没表现出值得重视的样子,在九国联军还没到来之前,就被郑国大夫共仲和侯羽击败了。虽然晋国组织了联军却没什么事可做,但白捡了一个大便宜,还是高兴地先接受了郑国献上的楚国战俘郧(yún)公钟仪,又在当年八月跟郑国以及前来救郑的诸侯在马陵(今山东聊城莘县西南)结盟,重申“虫牢之盟”共同抗楚的盟约,而后带着战俘钟仪回国了。

令晋国尚且忌惮三分的楚国,这一次怎么就败给郑国了呢?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早在四年前(周定王十九年,晋景公十二年,楚共王三年,鲁成公三年,前588年),郑国在丘舆(今河南郑州开封一带)也同样让晋国吃了场败仗。可见,这时的郑国并非完全是战五渣,所不同的是,当年晋国失败是中了埋伏,而现在楚国失败则很可能是由于被吴国分散了注意力。

我们搞不清吴国伐巢、徐跟楚国伐郑的先后顺序,因而无法判断楚国在伐郑之前,是否已经搞清巫臣来信中的威胁是指吴国而言的。想来,如果吴国伐巢、徐发生在前,那么楚国应该不难弄明白是谁将要使自己“罢(疲)于奔命以死”,大概也就不会在后患未除的情况下贸然出兵伐郑,所以可以这么猜测:没准正是因为吴国突然在背后发难,才使得楚军注意力不集中,吃了败仗。

当然,这只是猜测,我们没有任何确切的根据来证明这一点,毕竟从另一方面来说,要说楚国是由于过分自信或迟钝,才没把吴国的侵扰当一回事,也完全说得通,所以我们终究不能断言楚国这次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不过,不管原因是什么,楚国都为轻视吴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左传·成公七年》说:“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这就是说,由于吴国入侵州来(今安徽淮南市区、凤台县、寿县一带),逼迫楚军匆忙回援,才为晋国召开马陵之会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吴国此后还数次寇边,闹得子重和子反不得不在中原和东部边境之间往来奔波,“一岁七奔命”,不仅完全不能把精力集中在中原方向,而且连吴楚之间原本附楚的那些小国也保不住,都被吴国抢了去。

楚国疲于奔命,晋国当然不能光是看着。第二年(周简王三年,晋景公十七年,楚共王八年,鲁成公八年,前583年)春天,栾书率军进攻蔡国,进而侵入楚国本土。楚国在吴国的牵制下,不能抵挡,只好撤退。晋军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然后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附属沈国,又俘获了沈国的国君揖初。郑国军队也趁机侵入许国,攻其东门,斩获颇丰。

楚国在这之前还从没被晋国攻入过本土,这次吃了个大亏,终于认识到了两线作战的危害,于是在第二年(周简王四年,晋景公十八年,楚共王九年,鲁成公九年,前582年)春天“以重赂求郑”,也就是花重金收买郑国,看来是想安抚住北方,以便腾出手来先把吴国捏死。

郑国这时的国君是郑成公,他一定是错误理解了郑国历来“与其来者”的国策,把“墙头草,随风倒”误当成了“一仆二主”,所以他不仅接受了楚国的重金,跟楚国结了盟,而且还在当年秋天跟没事人一样照旧跑到晋国去朝觐晋景公,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得罪了晋国,结果被晋景公毫不客气的给抓住关了起来。

这一来,郑国没了国君,围绕郑国君位的新一轮斗争也就随之展开了。先是栾书率军伐郑,郑国派伯蠲(juān)求和却被晋国人给杀了;然后是楚国的子重率军“侵陈以救郑”;再然后是“郑人围许”,装作要另立新君的样子,以示郑成公已经失去价值,想骗晋国人趁早把他放回来;转过年后是卫国人奉晋命侵郑;然后是郑国人弄假成真,真的立了公子繻(xū)为新君,但不久又“郑人杀繻,立髡(kūn)顽”;最后是栾书不甘心郑成公真的失去价值,决定率鲁、齐、宋、卫、曹“伐郑而归其君”,从而为这件事画上了句号。

围绕郑国君位的这些斗争看着挺热闹,但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与之相比,穿插在在这一系列斗争前后发生的另外几件事,意义更为重大。

第一件事是晋景公偶然之间碰到了当年被郑国俘虏并献给了晋国的“楚囚”郧公钟仪,交谈之后,感觉他是一个君子,便在士燮的建议下,把他放回了楚国,从此开启了晋楚和谈的序幕。

第二件事是楚国子重“自陈伐莒”。这说明楚国“侵陈以救郑”的本意并不在救郑,而在伐莒。楚国为什么突然对莒国产生了兴趣呢?答案很可能是想要隔断吴国跟齐国和鲁国、进而也就是跟晋国的联系。这表明,楚国下一阶段的战略重心将放在吴国方向,晋楚和谈符合楚国的战略利益。

第三件事是在楚国“自陈伐莒”的几乎同时,“秦人、白狄伐晋”,很明显是对楚国伐莒的策应。这说明秦楚之间的联盟仍然很牢固,跟楚国面临东线和北线两线作战一样,晋国也面临着西线和南线的两线作战,双方的战略形势没有太大差距,基本上仍然处在势均力敌的状态,和谈具备客观条件。

第四件事是晋景公梦见恶鬼缠身,因而病重,结果大概因为病弱再加上心悸的原因,竟然在上厕所的时候“陷而卒”,也就是掉到粪坑里淹死了。他这颇为滑稽的死法当然只配当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他的梦却代表了晋国此时激烈的内斗。正是内斗让晋景公灭了曾经权倾朝野的赵氏一族,并因此坐下心病,所以才会做那种怪梦。这表明晋国很快就将陷入更为残酷的权力斗争,无暇顾及对外争霸,跟楚国讲和符合晋国内部斗争的需要。

第五件事是新继位的晋厉公曾试图跟秦国缓和关系,但双方积怨太深,已经很难建立起信任,虽然勉强订立了盟约,但却并没有什么诚意,史称“夹河而盟,归而秦倍(背)盟”。这表明,在秦晋和好已无希望的情况下,晋国很有必要先稳住楚国,以便集中力量对付秦国,所以晋楚和谈也符合晋国外部斗争的需要。

这五件事加在一起,造成了晋楚两国在你来我往打得热闹的同时,也你来我往互派和平使者派得热闹。这一奇观一直持续了三年之久,才终于被一个人给终止。这个人就是宋国的大夫华元。他跟楚国的令尹子重交好,跟晋国的中军将栾书关系也不错,所以能出面当个和事佬,劝晋楚双方不要在战与和之间再纠结下去了。

周简王七年(晋厉公二年,楚共王十二年,鲁成公十二年,前579年)夏五月,经过华元的斡旋,晋厉公派上军佐士燮,楚共王派公子罢(pí)和大夫许偃,结盟于宋国的西门之外。盟约规定:从此之后,晋楚不再兵戎相见;两国同心同德,互通聘使,保证道路畅通,互相怜恤灾患。如果一方受到攻击,另一方必须予以援助。如有违背,人神共诛、亡国灭种云云。

这便是所谓的晋楚“西门之盟”,是晋楚弭(mǐ)兵的一次预演。虽然这个盟约很快就被打破了,什么“人神共诛、亡国灭种”都只能糊弄鬼,但却引入了一种晋楚相处的新模式。它表明,中原争霸即将进入尾声,历史的发展将出现新的动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