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边境城市,何以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善之区”?

 dongchang 2020-03-18

      武王封召公于燕,燕京的由来
       
      北京作为一国之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
       
      武王伐纣,分封天下。召公的大儿子就被封到了燕地,不过当时的燕地并不是北京,具体位置在哪儿,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而当时的北京则被一个名为蓟国的小国所占据,因为这个国家太过渺小,在《史记·周本纪》中只有一句: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于蓟城。其他资料无从考证。
      西周的燕是召公奭的封国。召公,本名姬奭,文献中又称君奭,文王之子,官至周王朝太保,位居三公,又因其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史称召公。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至春秋中期的时候,也就是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燕国与齐桓公一同讨伐山戎,之后蓟国的国都蓟城,突然就成为燕国的国都。其中的故事大致就是燕国借着讨伐山戎的理由一同将蓟国灭掉。
       当时燕襄公灭掉蓟国就刻不容缓的选择蓟城作为自己国家的首都,其原因主要原因是受到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哪怕是现在,燕地的经济产量也并不算强大。在当时,燕地寒冷,不适宜人居,除此之外既没有多少动物资源、土地也不适合种地。正也因此,燕国从很早之前就一直垂涎南边肥沃的土地,但也因为土地贫瘠养不活多少人口,春秋五霸里燕国一直是最弱的那个。
       
      北京的优势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提到过,一个城市的兴起必须满足三大条件中的一个:

      农业生产率高于周边城市;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能力较强;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优越

      蓟城所在的北京其土壤肥力对比山东、江南等地虽然并不是多优势,但在一个矮子群里挑将军的燕国,北京有着绝对优势。

      再从地理位置和环境来看,北京东、西、北三面环山,易守难攻,这点和南京非常相似。此外北京虽然没有南京面朝长江那样的大江,但却也有五大水系,足以确保在旱期也能有水供给。
      如上所述,优势的农业水平、险要的地形、常年不干渴的水系与漕运,蓟城自然而然的成为燕国最佳的首都选址。
       
      然而燕国太小了,北京此次成为首都也能是一件地方性的时间。
       
       全国性的大都市
       
      至公元5世纪,辽国把“北京”变成了“南京”。
       
      作为辽国的陪都南京,蓟城得到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大好时机,至辽国灭亡时,金国贵族见辽南京富裕便大量向辽南京迁移。
      当时的宋国国都还在汴梁,完颜亮政变篡权后为了与宋对垒,于是他干脆将首都迁至更靠近中原的北京,动用民工80万,在短短三年,将北京城修成了一座可以媲美汴梁的巨型城市。
       
      这也是北京首次作为王朝国都。
       
      金人认定,北京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原北方门户,风水学上称之为“龙眼”。
       
      面平陆,负重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带)皆不及也。
      忽必烈打下金国之后,南方的南宋依旧仗着长江、淮河、蜀地这些天险挡住了蒙古铁骑。南宋看着弱,但防御战的水准却高出世界一个层面。蒙古大汗蒙古在合州战役中惨遭射杀,蒙古帝国随之进入内耗与分类。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那一支,为了继续和南宋对垒,沿用金朝的战略,随即抛弃蒙古入主北京,和南宋打拉锯战。
      忽必烈认为北京位于东西地势的交汇点上,进可以顺势南下、扼控全国。假若陷入汉人的民族大起义,更可以迅速退回蒙古大草原。这两点在后来全部可以证实,明初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逃跑的速度简直世间罕见,不仅自己跑了,还把北京城连根打包带走,连块砖头(传国玉玺)都没给朱元璋留下。
       
        
      居中国之中,受四方来朝
       
      元大都的宫阙在公元1274年落地。第二年,马可波罗便随着他父亲从欧洲来到了北京,在其唯一的作品《马可波罗东游记》中,他称之为“汗八里”。
       
      在大都市场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国境内南北的豪商巨贾,而且还有远自中亚、南亚的商人,“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
       
      当时的元大都,北京显然已经达到“光辉璀璨”(席德梅尔对城市的评级,即辐射世界的意思)。

      元大都的繁华震惊了游历中国的马可波罗,他讲元大都比喻成黄金建造的城市

      明朝是第二个将北京作为首都的大一统王朝,但明朝都城的确立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
       
      元末明初,朱元璋刚刚打跑了蒙古人,周围像张士诚、陈友谅这样子的野心家就迫不及待的准备瓜分中国。实力中庸、前景不错的朱元璋莫名就成了众矢之至。
       
      后来的鄱阳湖水战彻底中断了朱元璋北上夺取北京的计划,1363年8月,此时按道理应该是各路群雄撑着元军败退,联盟讨伐北元的时候,然而陈友谅这个反骨仔却首先将刀口子对准朱元璋。
       
      60万大军自四川顺势而下,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割据浙江以南的张士诚不甘寂寞也跳出来和陈友谅串通一气偷袭小明王并夹击朱元璋。
       
      这场战斗虽然只持续了两个多月,但为了准备打这场仗,南边的三个主流势力几乎都是元气大伤。事实也证明,在鄱阳湖水战之后,朱元璋对北元并没有多少大动作,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休养生息和张士诚的残党算账,这也就给足了北元卷铺盖的机会。

       
       天子守国门
       
      等朱元璋打下北京城之后,北京和废墟基本没啥区别,于是便将明朝的国都暂时设立在了南京,同时也没忘了修复北京城。
       
      其实朱元璋本人并不喜欢南京城,毕竟风水不大好,坐镇南京的王朝基本都是以短命为主。他心中一直都想将国都迁至老家凤阳,但凤阳毕竟只是一个普通县城,朝廷百官没一个愿意的。
       
      为了补充凤阳的实力,朱元璋六次下令组织移民到凤阳,前后达二、三十万人。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凤阳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并全免凤阳赋税。目的就是为了集全国之力把凤阳从一个普通县城,破格提升为淮河流域的中心城市。
      可洪武八年,朱元璋亲自到凤阳参观“新都”的时候,却放弃了迁都的想法。虽然凤阳两室出租、人口兴旺了,作为一个地区的核心城市还行,但若要支撑全国的场面就有些难堪了。
       
      回到南京后,太子朱标则跑来献上陕西地图,意图将国都迁至汉唐故都长安城。朱元璋也很满意,然而迁都计划还没破土动工,朱标意外身亡。
       
      新上任的建文帝朱允炆则坐了四年龙椅就被推下了马,迁都长安的计划彻底失败。
       
      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康之役的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后,他想起了朱元璋前期想效仿西周建立的两京制。给予政治、军事、经济和一些私人观点的审查之后决议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也就是朱棣登上皇位的头一年,他先将自己根基所在的北平府改名北京,北京由此得名,并从永乐十五年开始施工重建北京城,最终于永乐十九年宣告天下迁都北京。同时也在南京留下了一套行政机关,就是为了在明朝衰弱、无法控制北方的时候衣冠南渡,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重组。可他万万没想到,坑祖宗的崇祯皇帝吊死在了煤山的歪脖子树上。
      后来的清朝迁都北京的原因和金朝、元朝一致,因为北京是离长白山最近的一个大都会,方便将自己根据地以最快的速度从草原上移进中原,以便于南明对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