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夏华炳先生《奇石美学》中的“象”

 赣江春雨001 2020-03-18
            根深了奇石赏评的五项标准“形、质、色、纹、韵”,乍见夏先生所说的“质、形、色、纹、象、意”,凭白冒出个“象”来,便觉得夏老是在标新立异,或者有点“哗众取宠”。于是没多大心思读,走马观花、三心二意,当看到夏先生说“质”,此“质”除以前所知的质(单指质地)外,还多了一个物理的质量的意义――“此为奇石的基础”。忽觉夏先生确有其独到之处,于是重振学意,从头细看之。
  读到“象”时我更是反复学习,以解其意,求其髓。奇石审美所说的象指奇石的物象与形象,物象是奇石上天然生成的类似于世间各种具体事物的外部形态。象,物象,形象,外部形态,这些概念不都可以存在于奇石之形里面吗?何必画蛇添足呢! “形象是观赏者在对物象的审美过程中发现并表现出来的某种生活图景,尤其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典型性格。”我怎么感觉这是在说“数”啊!象?数?
  突然脑中出现两个字――“易经”。对啊!象,数,理,万物皆有其象,奇石又怎能无象?形有其象,质有其象,色有其象,纹亦有其象。何象能无物,或何物能无象?传统观念认为事物各有其象数理,就像人各有其精气神一样,缺一不可。故而象之意博大精深。奇石而言,瘦、皱、漏、透、丑皆为其形之象;红、绿、蓝、紫、白皆为其色之象;坚、松、凝、腻、润皆为其质之象。
  奇石之象亦有其象,这个象即物象,当它映人人脑之记忆后就会形成一个数,这个“数”便是形象。如一颗实际存在的树,能让我们肉眼看见的是它的物象,而这个物象会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一个特有之象,透过此象我们可以引申,升华,扩大,形成一个固定的特有形象,即“数”(人们常说心中有数)。如“边防战士像柏杨”,就是人对心中形成的柏杨的数的升华与扩大。一方禅石,或许它并无佛之形,但我们通过它能够心生静境,这是我们心已有的禅之数征凝于奇石而生成的石人合一的境界。在这里石的外形便是象,我们心中已有的禅的特征便是数,这也是奇石的内在品质如:坚韧、刚毅、永恒、宁静所形成的磁场与人的心场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天人合一。当然此间还有一个“理”的运作过程,而运作这个过程的理是:时间+空间+实践。
  想到此处我更觉夏老高深莫测,让人仰止!他匠心独运,敢于突破,既是对奇石审美的发掘,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一部拥有时代价值的奇石美学著作的降世我更是期待!
  个人解读,不能尽如人意,只是对夏先生“象”的只言碎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东西就是有很多的读法,像一方好的奇石一样能让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而相同的就一个字――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7/view-8597509.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