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与《历代小说话》

 星河岁月 2020-03-19

一九七八年,我晃荡了十年之后,重回复旦,蒙王运熙先生的抬爱,让我编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全部小说批评文字。当我着手遍找相关资料时,就想将小说话另辑成集。到今天,《历代小说话》将出四校,不觉过了整整四十年。四十年间,风转云移,已恍若隔世。想当初,借书烦,抄书累,出书难,一波三折,道路不平坦,只是心中有盏灯,不离不弃,且等且行且珍惜。到如今,影印本铺天盖地,数据库层出不穷,数据开放,复制方便,经费充裕,与往昔真不可同日而语,然步履也艰难。面对着茫茫书海、巍巍报山,犹如一头栽进了无底之洞,上搜下求,左寻右觅,虽偶有获得一麟半爪之喜,然不免常怀既漏且误之忧。好在身边有一群后生小子,如张天星、李德强、刘再华、陈圣争、朱家英、孙超、罗紫鹏、韩广、朱泽宝、庄逸云、朱焱炜、邱培成、叶辉、罗剑波、张洪海、曾绍皇、韦乐、杜竹敏、郑元英、付优、柳佳、陈静毅、郭乾隆等等,断断续续,多多少少,帮过我或查核材料,或输入计算机,或校读文稿,同心协力,共襄其成,此时此际,怎能忘得了他们所付出的辛劳!同时,也难忘一贯关心、提携我的老师章培恒、前辈郭豫适两位先生,高屋建瓴,曾大力支持与推荐我的这一工作,给我指明方向,为我铺平道路。可惜到如今书将问世之日,章先生离世已有七年之久,王运熙先生后也不幸西去,再不能听他们耳提面命,禁不住悲从中来!由老师而想到当年同投朱东润先生门下的师兄陈俊山,一个优秀的编辑,一个真诚的兄长,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着我此书的出版屡遭挫折,不断地帮我分愁解忧,一路相伴。谁知正当他意气风发、大有作为的时候,竟被病魔过早地夺去了生命。今天,我只能在心头燃起一炷清香,告知他此书终将问世,不知在地下的他,是否有知,能为我浮一大白?

二〇一八年九月九日

黄霖

《历代小说话》(全15册)

2018年12月版

定价:1800元

谈谈“小说话”

——《历代小说话》新书分享会

时间:2019年8月17日16:00—17:00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 国学馆活动区
嘉宾:黄霖(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以上文字录于《历代小说话》后记。该书作者黄霖教授,1942年生于上海,1964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考取了朱东润先生的研究生。

黄霖先生研究生毕业之时,正值“文革”风暴肆虐之日。一批被认作“精神贵族接班人”的研究生,都被扫地出门。(万君宝《为人尚朴实,治学求新异——黄霖先生小传》)

等到他归队之时,已是十年之后。

“文革”结束后,王运熙、顾易生先生继刘大杰先生的未竟之业,继续组织编写三卷本的高校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黄霖先生受命负责小说理论部分。

在“文革”之前,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研究,仅有零星的几篇论文。在几本批评史的著作中,唯有东润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写到了金圣叹。后来郭绍虞先生在1960年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时,才收入了若干篇章。到“文革”后出修订本时,增加了一些,但与其他文体的论著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完成小说理论批评史的编写,必须从最基础的资料工作做起。

黄霖先生花了几年工夫,全面地收集了历代小说理论文字,在同学韩同文先生的帮助下,于1980至1985年先后出版了《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下两册。这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小说理论资料集。可以说,以后的若干中国小说批评史所用的基本材料,大多不出此范围。几乎与此同时,完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小说批评的编写。黄霖先生所写的部分,尽管分散在三卷本的中、下两册中,但假如将它们抽出来,就是一部小说批评的简史。

在这基础上,黄霖先生又写了一本《古小说论概观》,分纵观与横观两部分。纵观是史,大致就是批评史中的内容。横观则是概论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此书写得较为简略,但它是第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的独立的论著,以后就涌现了一批中国小说批评史的专著,兴起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热潮。

小说话,是中国话体文学批评中的一种,所针对的对象是士大夫们所不屑的“小说”。其他的话体文学批评还有“诗话”“词话”“曲话”等。

今天我们讨论最早的小说批评资料,来自明清两代。当时有一些笔记用或多或少的篇幅谈及小说,但多数散杂零乱,未成体统。

换言之,在笔记类著作中,祇有专论“小说”的独立篇章,才可视之为“小说话”。这也是中国“小说话”文体最早的存在形式。

黄霖先生耗费四十年,广泛收录资料,把历代小说话加以汇编,即从明代万历间刊印的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始,至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整理成《历代小说话》,于近日出版。

全书15册,分为上中下三编。所收小说话,内容大致可分为七类:

一、考辨类,如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对历代他所认为的“小说”作了相当系统的考源辨伪等工作,视野开阔,方法科学,结论精审,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罕有其匹。

二、故实类,如解庵居士的《石头丛话》,记录了大量的有关红学的佚事趣闻,不但可作饭余茶后的谈资,而且也披露了一些抄本、批本、续书等佚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三、传记类,如王锦南的《小说家别传》、坤刚的《小说家近事拾遗》、施济群的《文坛趣话》等,以人立目,由人及书,或正或谑,有述有评,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小说界面貌与潮流。

四、绍介类,如孙毓修的《欧美小说丛谈》,对一系列的西方小说的作者生平、故事情节等作了绍介,虽然比较浅显,但在当时也有助于读者对西方小说的了解。

五、评析类,如金人瑞的《读第五才子书法》,用他提出的“性格论”、“文法论”等来评价《水浒传》,不但引导读者对《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有更深的体会,而且开拓了古代中国小说批评的新局面。

六、理论类,如成之的《小说丛话》,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小说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特别如运用西方典型化的理论,详细分析了小说人物的形象塑造,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颇有贡献。

七、辑录类,如蒋瑞藻的《小说考证》,收辑了金元以来470余种小说、戏曲、弹词、民间小唱等有关资料,视野宽广,材料繁富,极具参考价值。


60年前,11岁的黄霖先生去南翔考初中,因为过分迷恋校门口的“小人书”,他没有听到开考的铃声。当他发现周围异常寂静时,第一门考试的时间已过了一半。当时的他大约没有想到自己会和“小说”结下如此的缘分。

2019年8月17日下午,《历代小说话》新书分享会将在上海展览中心国学馆活动区举办,欢迎喜欢古典小说的你,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小说里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