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要
解 剖 AO分型 OTA/AO 分型 A型:简单骨折,包括横形、斜形、螺旋形骨折。 B型:有楔形骨块的骨折。 C型:复杂骨折,包括粉碎及多段骨折。 各型又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型(如上图)。 假体周围骨折分型(及处理) Wright-Cofield分型: A型:始于假体柄尖部向近端延伸的肱骨干骨折。 B型:始于假体柄尖部向远端延伸的肱骨干骨折。 C型:假体柄尖部以远的肱骨干骨折。 保守治疗 Klenerman等(1966)指出,肱骨干骨折向前成角<20°、内/外翻<30°、旋转<15°、短缩<3cm,虽然有明显畸形,但不会影响功能。此后大家一直沿用这些参数作为判断肱骨干骨折机型的指标。由于上肢骨折的复位要求较下肢低,因此,大多数医生认为肱骨干骨折是可以保守治疗的。 过去,人们常用肩“人”字石膏、悬臂石膏、夹板、弹力绷带等对肱骨干骨折的进行制动,虽然这些措施对骨折愈合前力线的维持较有效,但往往造成上下关节僵硬,最终影响整个上肢的功能。 1977年,Sarmiento首先使用功能支具(functional brace),该支具对肩、肘关节的功能影响较小,肱骨干骨折平均佩戴10-12周至骨折愈合(如下图)。 Sarmiento(2000)报道了620例大样本使用功能支具的肱骨干骨折病例,结果显示,不愈合率在闭合骨折者为2%,开放骨折者为6%;其中87%的患者骨折愈合后内翻畸形小于16°,仅2%的患者内翻大于25°。Papasoulis 等(2010)综述报道,使用功能支具的肱骨干骨折愈合率高达94.5%。 在功能方面,Shields (2015)与Koch(2002)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肱骨干骨折手术、非手术治疗的功能方面无显著差异。在另一项大样本研究中,Denard等(2010)对150例手术治疗患者和63例非手术治疗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非手术组不愈合率为20.6%,畸形愈合率12.7%,而手术组愈合率8.7%,畸形愈合率1.3%; 桡神经麻痹在非手术组9.5%,手术组2.7%。但二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最后的关节活动范围(ROM)方面无显著差异。 手术适应症 手术适应症(据文献报道): ![]() ![]()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 手术入路 前外侧入路是肱骨干骨折的经典入路,其实是胸大肌-三角肌切口向远端的延长,沿肱二头肌外侧缘进入后向内侧翻开肱二头肌,在深部肱肌的中、外1/3肌腹处分离进入达肱骨下段,该入路必须注意保护桡神经(在肱二头肌、肱桡肌之间)和前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的延续,在肱肌、肱二头肌之间)。此入路对肱骨近、中段显露比较充分。 此入路沿上臂后正中切口,于肱三头肌长头和外侧头之间劈开,深入显露肱三头肌内侧头和肱骨。向近、中段延伸,可直接显露桡神经和桡神经沟,在桡神经直视保护下可于桡神经下安放钢板。此入路比较适合肱骨下段骨折的ORIF。文献报道此入路可显露76%的肱骨[Gerwin 1996]。 此入路皮肤切口同三头肌劈开入路,但可避免三头肌肌腹的切开,于三头肌内、外侧窗达肱骨,也不移动桡神经。此入路对肱骨远段骨折的显露比较充分,是肱骨下段干骺端ORIF的首选入路。文献报道该入路可显露55%的肱骨[Gerwin 1996]。 肱骨干骨折的双钢板固定 肱骨干骨折多选用一块4.5mm系统的钢板固定,但由于固定失效的报道较多,近年来,肱骨干骨折通过2枚3.5mm系统的小钢板固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探索,已有不少生物力学实验方面的文献报道,其稳定性要优于一块4.5mm系统的宽厚钢板[Karakasli 2016,Kosmopoulos 2015,2013]。2枚小钢板还有便于复位和临时固定等优点,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RCT和系统评价报道。 |
|
来自: butcher00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