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恩如山

 连山老叟 2020-03-20

师恩如山

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确如此,师恩高于山深似海。在寺前中学读书求学的几年里,无论是代课老师还是班主任辅导员对我们都是那样满腔热情地从政治上关心,学习上从严,生活上照顾,像严父慈母一样默默无闻的抚育我们成长。此情此恩终身不忘!

师生情

毛天社

19669月刚滿12周岁的我被录取进了寺前中学,班主任高老师年轻有为待人和善。我是孤儿所以高老师对我更是照顾有加,不仅在学习上热情帮助,而且在生活对我特别关心。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次从学校回去走了很远路,到脚上打了泡,我姐心疼给我买了一辆白山自行车。高老师害怕在集体宿舍车子受损丢失,就让我把自行车放在他房子由于是宿办合一的房子,本来就很拥挤,放上自行车后很不方便。但高老师从无怨言,始终如一的像亲人一样关心照顾我。直到1969年底,过完年我被县机械厂招工以后我和再没有联系了。2016年同学聚会。同学景森说他见高老师时高老师第一就问现在我什么情况。当时听后十分感动。高老师和我已近5O年没见面了,还对我这么关心,谢谢高老师,这就是师生情一世情。衷心高老师康长寿,祝同学们心情快乐,万事如意等今秋和老师同学们再相见。

毛天社2O2O34

我的恩师记忆

吴巧变

当年,我们的老校长李民帧在创立寺前中学时费尽心血,从全国各地网络了许多精英。直至我们进校园时,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满口南腔北调语言的老师还为我们授业讲学,令我终生不忘。由于我少不更事,在学习中对老师十分挑剔,喜欢那个老师就喜欢学那门课,不喜欢那个老师,对那门课就不太上心,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搞笑之极。

张阳生老师是家住大荔县的一位优秀数学老师,教学水平极高,讲课时从不需要带课本、教案,一个小纸盒两支粉笔足矣。张老师思维敏捷,授课条理清晰,慢声细语地带同学们遨游知识殿堂,探索数学奥秘。尤其是张老师的板书非常简洁整齐,一堂课四十分钟,很少使用黑板擦。最多会从黑板左上角写满到右下角,只要你照着黑牌将张老师的板书抄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课堂笔记。如果说听张老师讲数学如同听古人吟诗,阴阳顿挫,娓娓道来。那么看张老师的板书,更像欣赏一幅山水画,美不胜收,令人陶醉!我非常喜欢张老师的数学课。

班主任高进才原是外语老师,给我们带政治课,他的板书又别具风格,越是笔画少的字写得越小反之就越大,特别是遇见口字,干脆画圈一笔而成。参加工作后多年,我写纪录时就会想起高老师和他那别具一格的字。韦老师个不高,黑里透红的脸庞始终挂着慈祥的微笑。韦老师的化学课讲得特别好,记得一次阶段测验我考得很好,心里特高兴,从此也就爱上了化学课。

数学老师箫世明是来自上海市的一位优秀青年教师。半个世纪以前,箫老师毅然决然的放弃大上海繁华舒适的城市生活,远离家人,来到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支援大西北教育事业,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渭北人民。第一次听萧老师讲几何课他那夹杂着吴语的京腔,让没见过世面的同学们颇感新奇。下课以后,同学们纷纷效仿。书朝的画弧就是那时因模仿箫老师模仿得惟妙惟肖,拜同学们所赐。对此,萧老师也许是见多不怪泰然处之,即使撞到当面也是一笑了之。因此同学们都感到箫老师平易近人,学习中遇到问题便会主动上门求教,请箫老师当面释疑解惑。1966年冬季,动乱开始,正常的教学秩序停摆以后,我们与老师们分手离开了学校。等到返校复课后,再也没有见到箫老师。每当同学们喊“画弧”时,时我还会想起当年的箫老师。

1969 年秋季,六九级同学返校复课后,由广东籍的区[ou]赞老师给我们主教外语课——俄语。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相对都抓得比较紧,补课加小灶时有发生。有天下午区老师让班干部把同学们召集起来,在教室东面的阴凉处讲评作业,针对少数同学大而化之不完成作业现象,区老师非常生气:“学习俄语就是要写、写、写,念、念、念,容不得偷懒,也没有捷径!我们有些同学,老师布置下作业,他怂管娃,你把老师当闷怂咧!”一个广东老师突然用老陕方言大发脾气,可见愤怒之极!区老师年轻时候,就别妻离家,来到千里以外的寺前中学任教,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的为国家培养人才。有些同学却不予珍惜,老师恨铁不成钢也在情理之中。区老师堂课上讲课很灵活,喜欢和同学互动,时不时用陕西方言幽上一默。记得有堂课,他让同学们回答变位变格的方法,叫了好几位同学都没回答出来,我举手请求回答,还真让我答对了。区老师幽默的夸我“这才变得巧”。用他那蹩脚粗慥的陕西方言说出,令我终生不忘。

半个世纪过去,那时我们在校的恩师早已垂垂老矣,有些甚至已经作古!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会时时从记忆深处勾起。师生相处的故事仍然被相聚时的我们讲述。我很怀念我的中学时代,我好想回到五十年以前。

缅怀江泽环老师

袁德民

一九六六年九月初,我怀着一颗渴望而求知的激情,迈进了梦想的母校——寺前中学,开启了少年人生学习的第二生涯。

进校不久,在校园西南角一排教工宿舍门前,一个特殊的盲人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江泽寰老师。江老师原籍南方浙江,是我校创立后第一批国家选配的优秀教师。由于历史政策缘故,教师工作安排由国家统一分配,个人没有选择的余地,由此造成江老师夫妻两地分居,感情生变,家庭破裂,妻离女散,致使精神受损,思虑成疾,从而导致双目失明,离开了他深爱的讲台。

江老师为人性情和善,知识渊博,讲课条理清晰,思维敏捷,教学方法深受学子喜爱。因此,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同学前去请教。江老师每次都以一腔热情和精湛的教艺,用木棍在地上画写,为前来求知的同学细致入微的讲解着每道难题,成为校园佳话,深受老师同学的好评。

时隔不久,我也在学习上遇到了麻烦,解方程时脑筋一时转不过弯,摸不到学习的规律,于是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向江老师请教。江老师当时在房门前晒太阳,听了我的来意之后,诚恳的拿起木棍比划了起来,熟练地从列方程的概念入手,不厌其烦的讲解并指出了我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的学习方法,使我逐步认识到了自己学习上的问题。从此我便发自内心的对这位盲人恩师多了一份敬意,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我的家住在离学校不过一里多的寺前街里,每天回家吃饭。为了报答江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指导,我主动承担了江老师生活所需的采买,这种师生情怀一直延续到七二年高中毕业。

七五年十一月的一天下午,我突然听到了江老师病故的消息,心情非常沉重,于是即刻奔赴母校送这位恩师人生的最后一程。学校为江泽寰老师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根据本人的生前遗愿,将遗体葬在了校门口东150米处。同时树碑纪念这位为我校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好教师。他的奉献精神永远与寺前中学同在,栩栩生辉。

时隔五十载,谨以此文悼念江泽寰老师,并感恩当年对我们这一代学子呕心沥血、辛育园丁的各位老师,且毕生铭记、怀念这段在寺前中学与师生们学习、成长的激情岁月。

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幸福满怀,激情洋溢。在此衷心地祝愿我的同窗学友们青春永驻、夕阳更美好!

我爱我的母校—寺前中学。

                袁德民

202037日于兰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