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今天——1955年3月21日,我国首次发现三亿年前古生物化石 2020-03-21 00:00 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化石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方式是按其留存的生物遗迹类型分为三类:...

 泊木沐 2020-03-21

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化石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方式是按其留存的生物遗迹类型分为三类: 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分子化石。 生物分界一般以一万年前为界限,一万年前的生物为古生物,一万年前以后的为现生生物。 通俗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过去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统称为化石。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乐森璕(xún)先生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创始人之一。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6年获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展煤、铁、铝等矿产资源普查,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乐先生对泥盆纪的珊瑚化石研究有独到之处。1953年,他在重庆大学地质系任教。

1953年3月21日,乐森璕先生率领学生赴四川省江油县武都地区野外调查研究期间,在观雾寺附近,观察泥盆系地层剖面。那天大雾凝重,细雨蒙蒙,他们沿着一条石板路,从山脚往山上走,他边走边看,边敲打岩石,突然间,乐先生停在一块黑石板边,小雨把石板冲得特别干净,上面均匀分布有颗粒状的东西。凭着渊博知识、丰富野外考察经验,乐森璕断定这是一块保存很好的化石。化石长26厘米,宽9厘米,鱼身瘦长,纺锤形,有些类似今天的鲱鱼,虽年代久远,但石纹清晰,鱼头、鱼鳍、鱼尾等皆齐备完整,鱼刺甚至历历可数。这个发现也说明了乐先生观察的精细和知识的渊博。他和学生们一起把它挖下来,并在附近的地层里继续寻找,找到了许多块相似的化石,一并将其包装起来带回学校,后来将标本寄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

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专家刘宪亭先生鉴定为新属新种,命名为乐氏江油鱼。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节颈鱼目的化石,被列为1953年度地质考古界重大发现并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该发现说明四川江油是地球早期脊椎动物的重要产地,对探秘江油奇特的地质、四川盆地的成因以及脊椎动物、硬骨鱼类、四足动物的起源等都有着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在此以前,我国从事古生代鱼类研究的人很少。1921年第一个被发现的鱼化石是属于盾皮鱼类的胴甲鱼,还是一位外国人在云南寻甸发现的。同年,另一位外国人对此做了研究,但错将其时代定为志留纪(约4.1—4.4亿年)。

同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刘宪亭先生对“江油鱼”深入研究,并在《中国古生物学报》发表论文,从此揭开了中国古生代鱼类研究的新纪元。乐氏江油鱼在古鱼类中属于盾皮鱼纲节颈鱼目,是恐龙和需鱼的祖先的旁支,生长在3亿年前(志留纪晚期到泥盆纪晚期),为我国远古时期特有鱼种,主要产于今天的江油一带。它们的头部和躯干部长有重甲,头甲和躯甲间以关节相联而得名。它们的上下颌骨的构造很特殊,吃东西时与一般的脊椎动物相反,下颌不动,上颌向上抬起,然后向下切割,像铡刀一样。它们食性杂,加上身体偏小,游动灵活,适应性强,几次地壳运动,它们都能安然逃过大自然的重大变故。直到1亿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它们才走向灭绝。这次撞击,小行星的运行轨迹跟地球几乎相切,其陨落方向正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造成的冲击相当于10万枚原子弹一齐爆炸,因而形成了平均海拔只有450米的四川盆地(陨石坑)。

古生代最大的节甲鱼邓氏鱼重达4吨,一口能把鲨鱼咬成两半。乐氏江油鱼是它的“中国亲戚”

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化石。如果没有化石,我们对生物演化的了解只会是一个大致的轮廓。拥有了化石这双“眼睛”,可凭借它眺望历史的深处。生物的演化纷繁复杂,如同一套万卷丛书,它记载的地球生命的故事就印刻在化石中。尽管这套历史之书已经被大自然“撕碎揉烂”,并“散落四方”,然而古生物学家不知疲倦地寻找着岩石中生命演化的蛛丝马迹,执着地将这些不同“章节”中的零散“段落”“字句”拼接起来,为我们重现数十亿年来地球生物演化的故事。

法国科学家居维叶堪称古生物学的奠基人,奠定了后来发展起来的生物演化理论的基础。1788~1794年,他利用近海条件,精心观察和解剖了大量海生动物,特别是软体动物及鱼类的标本。他的精确细致的形态学研究成果,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重视。居维叶多次出任政府的大臣、部长等职位,但由于对时间和精力的充分利用,他同时在科学上做出了惊人的成就。他留下的不朽遗产,主要是那些堪称经典的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动物分类学和科学组织各方面的著作。居维叶生前的影响遍及西方世界,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第二个亚里士多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