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郴州东南大门——汝城

 新梧桐树协议会 2020-03-21

范石生军部,毛泽东《湘南运动大纲》拟定中心和杨森司令部的郴州东南大门——汝城。朱德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八百号的队伍,就是靠驻扎汝城的老同学范石生的帮助,摆脱困境,以致后来有了“我军起来”的坪石大捷,以及后来湘南暴动,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种子。

一个地方为什么那么重要?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属于地理科学的范畴。要我来说,我认为就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地理是关乎军事,民事,区别法律的民事,包括商事学事人事等等,的重要科学学问。比如近代香字系列的地理,香山县,中山市,珠海市,香港。比如,三湘人才辈出的三湘,湘潭湘阴湘乡。如果不是有地理优势,哪来的胜者为王。孙系,毛系这些历史风流人物。“文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政治上要划区,叫政区,军事上划区,叫军区,或者战区。杨森时期的战区,是为抗日战争而划分,经过了许多次阶段的。总共有四次,详见某某百科-抗日战争战区。昨日给乡人谈凤岗地理,谈到凤岗斜对面的县城南面熊峰山1944年抗日驻军,不得不提到了第九战区杨森的司令部设在了郴州东南大门的汝城。汝城是三省交鸣的地方,有“毗连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称。民国大革命后,范石生军部,毛泽东《湘南运动大纲》拟定的运动中心,也相当于司令部,杨森司令部。

看来汝城相当重要,尽管是贫困县。

地理毋宁说是风水(民间解释),更可以说是军事,民事,或者说“人事”心理影响发展的科学,比如香山翠亭村的孙中山。了解汝城。也许可以到汝城看看,住一住,相当于“驻军”?

外出,看到的,一个是看山看景看建筑,再一个就是看植物。本县郴州北大门安仁,野生动物是没有什么的,尤其是县城及其附近区域。所以主要摘录了网上资料百度百科-汝城,特别是摘录植物等内容。此外更重要的是人文,也就是该地出了哪些名人。

汝城县治卢阳镇,以汉字姓氏字为名,有点类似上海的卢湾区,可算是湖南的卢姓“司令部”,汝城以古祠堂众多闻名,但不知道是全国最多的,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查一查。

下面通过网上资料,具体了解,并且可以以此研究一下地理以及汝城,从中可以找到学习地理的线索。地质部分有多专业的科学名词,正好是地理方面学习的线索。这对我们尤其是旅游实际看起来,有或多或少的指引作用。


  

汝城县境内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气温18.2°C

汝城气温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称。

汝城有风光秀丽的清风岩、白石岩、连珠岩,有幽静雅致的濂溪书院、白石书院、云头书院,有商代牛头岭、神仙带、汉代百园、宋代破船埂等历史、人文景观。还有天然温泉和万亩竹海。



一,汝城的地质地貌水文

地质

经过“加里东”、“印支”、“燕山”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类型。自元古界至新生界,

寒武系上组、奥陶系、志留系及三迭系缺失外,其余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均有分布。

汝城县处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与新华夏“多”字型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构造极为复杂,形迹多样,按其力学性质、展布方向,大体可分为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山字形构造和旋转构造。

县内岩浆岩分布面积较大。约为540平方公里,占汝城县总面积的22.5%;

所见岩体呈岩基、岩株、岩枝、岩脉状产出,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印支期只有小块出露。 [12]

  

地貌

汝城县内陆貎主要特征是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冈盆地相间。

  

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

经过县境的八面山、诸广山山体主脉及其支脉大多呈北、北东向展布。

  

一,山体方向布局

  • 西部通天窝-寒山-东岭一带山岭,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 文明小盆地:此线(西线)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

  

此外,

  • 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汝城中部盆地。

  • 汝城县东南到东部,则为东岭--集龙山地;

  • 在北部山岭中间,则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南洞盆地。

  

二,海拔分析

  • 县城海拔593米,

  • 县境内有海拔标注1000米以上的山峰274座,基本上分布在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

  • 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14座。

三,山之三最:最高点最低点以及地面最大绝对高差

  • 最高点五指峰,位于小垣镇境内,海拔高1726.6米。

  • 最低点在南面的三江口开发区,海拔160米。

  • 地面最大绝对高差1566.6米。 [12] 

  

水文

汝城河流有沤水、浙水、秀水、策水,汇入东江,属湘江水系;集龙河汇入赣江;九龙江、城溪江汇入北江。

汝城县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为三省分水岭。

  

属长江水系湘江流域面积1590.25平方公里,属赣江流域面积501.78平方公里,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面积308.82平方公里。

县内共有大小河流696条,河流总长1766.2公里。

二,生物,风土人情,建筑

动物

汝城县内发现的野生动物的品类较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品种兽类有水鹿(山牛)、鹿、刺猬、獐、水獭、野山羊、穿山甲等。

2002年在与广东交界的杨东山上发现了华南虎的踪迹;

  

禽类有野鸡、野鸭、鹰、猫头鹰、鹄、斑 鸠、鹭、雁等;

鱼类有白鲦、鳜鱼、银鱼、黄尾鲴等。


植物

汝城县野生植物种类有灌木83科、677种。

境内的珍贵树种:

有银杏、水杉、福建柏、华南五针松、凹叶厚朴、白花泡桐、华南栲、金叶白兰、铁坚杉等。

还有黄山松、梧桐、喜树、椿树、拐枣;

  

供观赏的树种有木樨、南方红豆杉、木莲、大果马蹄荷、百日青、香木莲、木芙蓉等。


野生的竹类有:苦竹、毛竹、水竹、方竹、刚竹、紫竹、黄竹、凤尾竹、实竹、丛竹、斑竹等。


县内野生药用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汝升麻、枸杞、血水草、湘砂仁、绞股蓝、虎耳草、百合、丹参、龙胆草、白芨、淫羊藿、虎杖、杏叶沙参、石菖蒲、十大功劳、败酱草、肿节风、隔山香、珠砂根、莪术、天南星、异叶天雨星、华重楼、水龙骨、矮地茶、青箱子、秋海棠、尾花细辛、山木通、络石藤、苦参、黄莲、八角连、藁木、玉竹、落新妇、黄荆、灯台莲、卷柏、藜芦、石斛、石仙桃、前胡、土独活、山竹子、三尖杉等。




三,风土人情和建筑



汝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民族语言方面有汝城话和瑶、畲、壮、苗、回等少数民族语言;

民间文学方面有传说、故事、口头文学、歌谣、谚语、谜语

民间美术方面有绘画、雕刻、雕塑、建筑、剪纸;

民间音乐有唢呐、锣鼓牌子曲、山歌、口传民歌;

戏曲有祁剧、鬼脑班

民间舞蹈有香火龙、庙会仪礼舞。

香火龙

香火龙是最具汝城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它是老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祛邪消灾,而在每年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择吉日的夜晚举行的舞龙活动。

  

香火龙制作复杂,费工费时,造型别致。

  

龙头高昂,龙眼突出,龙角斜翘,龙口大开,龙牙尖利,龙舌前伸,龙须冉冉下垂,龙长八九十米,重二、三千斤,需一百多位青壮年才能舞得动。


香火龙作为一种凝聚民心,传承文化的文化遗产,2008年6月被国务院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祠堂

汝城被誉为“中国古祠堂之乡”,约280多家姓氏,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余座,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并有金山、津江等古祠堂群,有8座古祠堂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汝城古祠堂分为总祠、家庙、宗祠、公祠、家祠几个等级。

总祠是包括附近县市较大区域的同一姓氏共建的祠堂;

家庙是为纪念某姓家族始迁本县始祖所建的全族祠堂;

宗祠是某姓家族各分支房派的祠堂,多为某村祖先;

公祠是宗祠之下的分祠;家祠是各小房祖祠,即私厅。 [11] 

汝城古祠堂群——金山古村卢氏家庙

金山村位于汝城县土桥镇,处于汝城县城东7公里处,交通便利,S910线、厦蓉高速横贯全村,距岳汝高速互通约2公里。村落中现有卢氏家庙(叙伦堂)等古祠堂6座。

“叙伦堂”面对池塘,村里的其他房屋皆在其两旁及屋后展开,朝向也都一样。

叙伦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座西南向东北,面阔三间,纵深三进,三重封火山墙。用“三”数者,取“三生万物”之意。长30.4米、宽9.2米、占地366.8平方米。主大门左右各有一条大小相同的侧门,有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之美感。檐下如意斗拱下额枋浮雕多种彩绘图案,雕有龙凤八仙、双龙戏珠,栩栩如生,八仙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仙,龙凤至尊至贵,有向往富贵之义。额枋正中书有“南楚名家”等字,大门颜色以红色为主,内有天井2个采光,有天地气场相通之意,旨在“天人合一”。门前18米左右有一个直径30米左右的半圆形池塘,“气聚成水,气动成风”,池塘有聚气之功。池塘之外有数千米的空旷之地,暗示“门前开阔、鹏程万里”。祠堂的左右两边是居民住宅,其高度都在祠堂三分之二左右,左右基本对称、其位置都在祠堂稍后一尺左右。远远看来,祠堂就像一个龙头带领一群子孙向前迈进。充分体现了古人尊重并继承祖先优良传统和个体发展服从整体和谐的设计思想。前厅近墙壁处左右各有一个阁楼以储物品用,这是从实用角度设计的,为家族举办活动储物品用。进入祠堂的道路围绕池塘从两侧面而入,避免道路直冲而入对祠堂形成直冲煞气。叙伦堂的环境设计既重视实际功用,又重视整体和谐。

  

  

  

  

叙伦堂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两旁各有一条“礼门”、“义路”巷道,这也是其他地方的祠堂少见的,据说是仿文庙建筑格局,很是独特。

  



祠堂里处处以红色为基调,悬挂的匾额是红色、木柱上的楹联是红色、房梁是红色、房屋间的木隔断是红色、神龛槅扇是红色。这恐怕也体现了两地百姓的性格特点吧,徽州人低调内敛,而湘南人霸蛮外向。

  



在祠堂里有“范阳堂”的介绍,原来卢氏起源于以卢植为始祖的涿州卢氏,诗礼传家、历朝显贵,汉末以降,成为北方四个高门大姓之一。

  



因魏晋—隋唐数百年间,涿州名“范阳”,故而卢氏的郡望为“范阳”,播迁于海内外的卢姓族人,大都把自家堂号奉为“范阳堂”。

  



祠堂门楼额枋题鎏金阳文“南楚名家”榜书大字,因宋太宗赵光义为嘉奖卢氏先祖的丰功伟绩,曾赐诗卢氏云:“积世簪缨自范阳,煌煌事业远流芳。尚书光耀千秋史,太尉名扬五代梁。

  



唐朝宰相威力强,卢氏英才呈忠良。楚国之南皆名家,家声远播耿朝纲”,为纪念先祖的光荣传统,让家族美名世代相传,土桥金山卢氏称其家族为“南楚世家”。

  



祠堂装饰富丽堂皇,抬梁下饰木漏雕插栱雀替和彩绘驼峰枋板;门楼梁柱饰对联 “君峰右列锦屏近,源水中环玉带长”;大门框饰对联 “高门迎晓日,望族重清明”。中厅梁柱饰对联为 “敬所尊爱所亲文内外贵交修,行其礼奏其乐述渊源忻勿替”;中厅上后厅饰木门联 “念祖承宗敢不聿修厥德,持身涉世惟时允报其中”;后厅神龛上悬“叙伦堂”匾,两侧梁柱饰联为“祖德高深惟报以春祀秋尝曷淇奈何弗敬,孙谋远大必斯夫行成名立应亦莫若为仁”;横梁下悬挂内大量的名人题赠的匾额。

  



祠堂墙壁上镶嵌有内还有5通青石叙事、捐款鸿名碑。

胡凤璋故居

始建于1933年,是三层青砖瓦房,由数栋正房、厨房、柴屋、巷道、空坪组成封闭式的院落。

  



故居前是一个数亩大小的半圆形水塘。整个故居建筑雄伟,中西合璧,装饰考究,使用水磨青砖净水墙,屋墙全由青砖、青石板、石灰砌成。正门前装着门簪,门簪上雕有龙凤呈祥的精美纹饰。栋与栋之间,既独立,又有木质回廊相连。每栋楼房的角落,都设有枪眼。

胡凤璋(1874-1949),又名训忠、丙镗,汝城县马桥乡石泉村人。曾任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第一游击中将司令、汝桂警备团团长,是当时湘粤赣边界武装力量最强的割据势力。《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斗争”中曾指其名。汝城解放后,于1949年8月15日在桂东沙田伏法。

  


  

  




濂溪书院

仿宋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

公元1041-1044年,周敦颐任桂阳(今汝城)县令。期间勤民耕读,风节慈爱,吏治彰彰,在此写下《爱莲说》、《拙赋》等千古名篇。现书院供有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拙赋》等著作。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学。

  



是为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公元1220汝城县令周思诚建濂溪祠,九易其址,保存至今。


石泉村

汝城石泉村,石泉始建于宋朝末年,是三塘胡氏家族聚居地,因“胡氏先祖淑政公号石泉”,所以村以其号名

之。村落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据统计则有260栋古民居,住着近3000村民。 [19]



四,人物

有中共最早的女党员最早向毛泽东推荐井冈山的革命前辈朱舜华(张琼),汝城县名人众多

唐明清有:

一,

有唐代宰相宋申锡,有宋代名臣邵晔、朱辂,

二,

有明朝太子太保曾鉴,

有明朝右都御史、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

有明朝监察御史、以《绝笔诗》作者范渊,

三,

有清朝两广总督何明亮,有清代诗人郭远等。

二十世纪以及共和国人物有

汝城县也有不少革命先辈和英烈,他们中有新中国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

有中共最早的女党员最早向毛泽东推荐井冈山的革命前辈朱舜华(张琼),

有中共后勤、支前战线功勋宋裕和中将,

有英年早逝的红军将领、红21军、35军军长邓毅刚,有抗日英雄、宝山英雄营副营长兼机关枪连连长叶振宇等。 [20] 

其他还有著名诗人朱子奇、地理学家李洪光等。


写在后面的话

本篇作为抛砖引玉。作为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一篇文章,本人也姓卢,就像汝城县城卢阳镇也姓卢是一致的,加上地理的兴趣,草编此文介绍汝城,以寄山河之心,家国之情。

主要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汝城

https://www.sohu.com/a/119139982_52217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