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期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

 skysun000001 2020-03-22

魏际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第一时间把正确数量、质量、品种的应急物资以正确方式送达目的地,对于一线人员顺利开展防疫救援、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快速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秩序,减少各类损失、降低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不利影响有重大意义。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疫情')来势猛、波及广,形势复杂严峻。要打赢此疫,需政府快速响应,采取系统综合、多方协同、坚强有力的举措,协调好人力、物力、运力、财力等。其中,为疫区与医疗机构第一时间提供急需医疗物资是一项关键的任务。目前看来,应急物资保障并不尽如人意,应急物资供应链条各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需着力解决。

一、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应急物资保障问题

应急物资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急物资的生产、采购、捐赠、储备、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分拨等各环节相互关联、环环相扣。有时需跨国跨地区运作。确保应急时效,需各环节紧密衔接。但防控疫情暴露出了应急物资保障效率不高、环节割裂,离'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差距很大等问题。

一是医用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生产滞后。疫情爆发初期,医用防护服、护目镜、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相关药品等紧急医用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各地医疗应急储备只能应对一个小规模的疫情。除湖北省医用防护物资十分紧缺外,全国许多省市也比较紧缺。政府组织企业加紧了重点医疗应急防控物资生产,但因春节期间缺少原材料、员工不足量等因素,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产能跟不上爆发式医用物资需求。

二是应急物资分发效率不高。国家紧急调拨、采购以及社会捐赠的大量医护物资抵达武汉后,一方面是武汉周边所有仓库几乎爆仓,堆积着从全国来的物资;另一方面是医用物资仓库停留时间过长,不能第一时间分发配送到急需的医院,对防治工作带来影响。

三是分散的应急物流需求让企业难以应对。新冠疫情发生后,一些重点物流快递企业接到相关政府部门、军方和各地政府的多渠道应急物流运输需求,分散化需求让企业感到应接不暇,加之要求高、春节运力不足,企业难以有效调配资源和优化保障,大量应急物流需求不能及时保障。

四是应急物资干线运输通行不畅。一些地方未经批准封闭高速公路、阻断国省干线公路、擅自设卡、拦截、断路,带来物流通道不畅,干线运输通行受阻,运营车辆出入难度增大。部分省份封村封路现象严重。

五是疫区末端快递收派难。快递配送是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重要渠道。交通管控从严、物资驰援增加,导致疫区快递配送单量激增。当地运力难以支撑,每天滞留大量快件。小区封锁导致快递柜成为'摆设'。用户选择离家更远的柜子,则增加了人员流动传播疫情的可能性。

六是航空物流能力严重不足。航空是时效性很强的交通运输方式,是'空中生命线'与国际应急物资战略通道。但截止至2018年底,全国航空货运飞机仅160架,航空货运机场尚为空白,航空物流能力严重不足,很难满足国内广阔地域与快速增长的航空应急物流需求,国际航空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薄弱。航空货运公司规模普遍偏小,最大的航空货运公司---顺丰航空仅有货运飞机60架,而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等航空物流巨头均拥有超过600架货运飞机,具有全球送达能力与很强的应急、战时保障能力。

七是医药物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高效医药物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疫情发生时难以提供快速、精准、高质量的医药配送服务。部分试剂盒、疫苗、药品、血液制品、生鲜食品等需要全程冷链,而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无全国性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设施设备缺乏,冷链物流标准化程度低,操作流程不规范。

二、应急物资保障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五个方面的'缺乏':

一是,缺乏完善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与管理体制。国家尚未明确总体应急物资保障的牵头部门,应急物资的采购、生产、接收捐赠、分发调拨、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仓储配送等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未能形成中央有关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中央、地方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应急物资保障缺乏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应急物资生产与应急物流难以同步。应急物资保障缺乏完善的法规标准,在体制机制、指挥流程、单位协同、职责分工、动员补偿、第三方评估等方面缺乏法律依据,军、地,政、企在力量与资源融合上缺少可操作的标准。

由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多头管理、政策不一,应急物资保障链条难以一体化运作,体系化程度低,采购、生产、储备、运输、快递、仓配割裂,最后一公里困难,时效大打折扣,保障效果降低,供需难以匹配。疫情发生初期出现防控真空、应急物资缺乏,防控过程中应急物资不断增加却得不到及时配送、浪费较大。各地政策不同,落地执行有偏差,导致即便有'通行证',也未必能把物资顺利送进疫区。

二是,缺乏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尽管相关政府部门、企业拥有各类信息平台,但这些平台缺乏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缺乏可用于应急物资指挥调度、物资需求信息、物流资源信息、通道及环境信息等实时呈现的全国统一大数据平台,缺乏数字化、智能化基础上的应急物资保障'国家大脑',故难以对全国应急物流资源进行大范围高效率配置。

三是,缺乏专业应急能力。海量应急物资接收、分发、物流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任务,需专业软硬件、设施设备与人力支撑。无论是各省卫计委还是省市红十字会,均缺乏大规模物资接收、仓储、分类、集散的应急经验,缺乏高效物流管理能力。对于疫区医疗机构的需求,也不完全掌握,应急物资分配给谁多少、倾斜哪里,标准不清晰、操作不合理、过程难监督,物资流动堵塞。专业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平时缺乏实战演练,缺乏专业化、系统性、常态化的培训。

四是,缺乏完善的应急法律法规。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应急物资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立法空白甚多。从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到运输、调拨、配送以及应急物资管理的组织设立等,均缺少相应法律法规基础。现存的一些法规通常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一些指导性政策过于原则而缺少可操作性。

五是,缺乏应急思维。常态思维代替应急思维。例如,捐赠物资从接收到物流配送的全流程基本上是常规的流程,应急特征缺失。

三、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建议

我国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亟待提升,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也要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短期,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应急物资组织方式,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中长期,要紧紧围绕国家应急体系建设与应急物资保障需要,根据应急物资保障特点,结合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健康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要求,系统性考虑突发公共事件所需应急物资的储备、生产、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拨、快递、配送、回收以及信息处理等活动,以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与推进应急物资保障现代化为主线,以补齐能力短板为突破方向,以先进技术与组织方式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大力建设供需实时对接、干线支线末端有效衔接、水陆空协同、全国联动、军民融合、国际国内协调、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落实上述思路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

(一)短期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应急物流方式来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信息收集整合,提高应急物资供需匹配度。有关部门加强对应急物资保障各类主体信息的获取整合(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应急物资生产信息、交通运输部负责应急运输信息),并实时上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以便中央全面掌握应急物资需求、生产能力、库存储备、运力等信息,通过信息共享促进上下游协同运作。考虑到应急生产与物流成本的增加,制定合理的应急生产、物流等补偿标准。

二是提升应急物资分发专业化水平。根据防疫需求调整物资流向,防疫主战场(如医院)物资应保尽保,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保障,群众全覆盖保基本。按照物资类别实施专业化作业,'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已有分配方案的捐赠物资可直接配送到急需地点,减少入库、卸货、清点、分配、再装车、出库等中间环节。

三是确保应急物流通道畅通。加强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提高干线支线末端衔接效率,消除末端梗阻。充分利用社会化物流网络与物流园区,建立进入疫区应急物资中转服务站。对参与应急物资保障的车辆与人员颁发跨省通行证。对紧急医疗物资、紧缺生活必需品,优先保障运力,对相关车辆'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通行。

四是在一定范围实施'无接触配送'。支持危险地区、疫情隔离区推广使用无人机、智能配送机器人、智能快递柜、无人超市等,实现'无接触配送'。

(二)中长期从优化体制机制、提升能力等方面根本性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制与法律法规。明确不同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资主管或牵头部门,建立由交通、铁路、民航、邮政、卫生、应急、发改、工信、商务、财政、金融、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民政、公安、海关、军队、外交、红十字会等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中央地方联动机制、供需对接机制、军民融合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动员及补偿机制、常态化演练及考核评估机制等。按照'第一时间、最快响应'要求,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标准,使应急物资保障在体制机制、指挥流程、协同机制、职责分工上有法可依,使军、地、政、企在力量与资源融合上有操作标准。对应急物资储备、生产、采购、捐赠、运输、配送等组织协调、工作流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责权利。

二是建立国家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基于政府、军队、社会、企业等多领域融合的国家应急物资大数据平台,使其涵盖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捐赠分配、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分发配送、应急需求等各方面信息。既有利于政府部门全面掌握情况,进行形势判断,也有利于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各参与方的协同协作。

三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应急物资储备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建成国家、地方、军队、企事业单位甚至家庭的一体化储备体系。合理安排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及结构,建设网格化布局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库。中央及省(区、市)地方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可设立应急储备专款。应急物资储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及时了解医药企业、工业企业、商超、粮库等储存情况,提前协调好各种用品价格,避免价格上涨导致购货不足。做好应急人力资源储备,培训应急装备、设备使用和操作的人员。

四是完善应急物流网络。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路、邮政快递、仓储配送的比较优势,促进彼此有效衔接、互为补充,形成组合优势,构建立体、综合、现代的应急物流网络。加强国内应急物流网络与国际物流网络衔接。合理布局应急物流中心,提升组织能力与服务水平。

五是补齐航空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等短板。从战略高度建设一支与交通强国、大规模应急物资保障相适应的规模化、现代化航空货运机队,布局好航空物流枢纽与货运机场体系,减少战略性国际通道的对外依赖程度。引导大型医药物流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的方式整合中小型医药企业,形成辐射合理区域范围的网络健全、手段先进、配送及时的医药物流服务能力。对医药物流中心建设做好规划,抓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合理布局。健全冷链物流行业标准,提高冷链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