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在血液循环被破坏,出现血红蛋白血症,大量血管内溶血可出现血红蛋白尿,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出现含铁血黄素尿。②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破坏。③原位溶血/无效红细胞生成:骨髓内幼红细胞来不及释放入血就在骨髓内被破坏,本质还是血管外溶血。溶血常见病因有红细胞自身因素如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陷、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等,以及红细胞外部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血管性溶血、血型不合,此外,还有药物、感染、理化因素等。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地中海贫血/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温抗体型/冷抗体型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管性溶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DIC、败血症。瓣膜病、血管炎、血管壁被挤压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其它:蛇毒、疟疾、黑热病、大面积烧伤、亚硝酸盐中毒等。 | | ①溶血机制:红细胞为球形,变形性、柔韧性降低,通过脾脏时病理破坏,发生血管外溶血。②临床特点:反复溶血性贫血、间歇性黄疸、脾大,常见并发症为胆囊结石。③检查: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外周血的细胞形态:球形红细胞增多>10%。 | | | ①溶血机制:红细胞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的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红细胞对氧化的攻击敏感性增高,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时可发生急性溶血。②临床特点:轻重不一的溶血,可因外源性氧化剂如药物、蚕豆诱发。 | | 珠蛋白基因缺陷,珠蛋白链比例失衡,如α、β珠蛋白生成障碍。 | ①溶血机制:α珠蛋白生成障碍:形成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僵硬、膜损伤,脾脏破坏,溶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β链减少,α链相对增多,在红细胞前体沉淀,大的包涵体导致红系前体在骨髓被破坏,无效红细胞生成。 | | | 温抗体型80%(IgG为主);冷抗体型20%(IgM为主)。②临床特点:温抗体型:慢性血管外溶血,贫血、黄疸、脾大,胆石症、肝损,可发生溶血危象、再障危象;冷抗体型:血管内溶血,四肢末端发绀、受暖后消失,贫血,血红蛋白尿。③检查:温抗体型--Coombs试验(+);冷抗体型--冷凝集试验(+)。 | | | ①溶血机制:造血干细胞X染色体上磷脂酰肌醇聚糖A基因突变,导致造血干细胞子代细胞糖磷脂酰肌醇合参障碍,红细胞膜上的多种功能蛋白缺失,如 CD55、CD59,细胞膜缺陷,溶血。②临床特点:贫血、晨起血红蛋白尿(睡眠中血液酸化有关)、血细胞减少,血栓形成倾向、平滑肌功能障碍(腹痛、食管痉挛、吞咽困难、勃起功能障碍)。③检查:尿隐血(+),尿含铁血黄素(+),红细胞膜上CD55、CD59表达减少,流式细胞术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变异体。 | 临床常用的有地贫检查、α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G-6-PD酶活性检测、溶血四项、自身免疫性溶血三项、PNH六项、红细胞寿命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等。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测定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水中的抵抗能力,表面积/体积比值低者渗透脆性高,意味着抵抗低渗盐水能力弱,正常红细胞开始溶血的生理盐水浓度0.42-0.46%、完全溶血0.28-0.3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红细胞开始溶血生理盐水浓度0.52-0.72%,渗透脆性高,抗低渗盐水能力相对弱,也有不典型的渗透脆性试验正常的情况,其它类型的溶血也可出现假阳性。总结:临床上溶血的病因复杂,需要结合症状体征、多种实验室检查、骨穿等才能明确诊断。甚至将查完以上项目没有任何阳性发现,此时更需要结合临床,不能仅仅依赖实验室检查去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