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三大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战争时期;交战双方:国共两党,参战军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中华民国国军;战役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战争结果: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战争意义: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总指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三大战役指挥:(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东北军区提供支援;(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饶漱石、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总指挥: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作战,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三大战役指挥:(辽沈战役)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淮海战役)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平津战役)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1948年9月,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2、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1948年11月2日)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共产党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国民党为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3、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解放军参战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投入官兵66万人,加地方武装40万人,国民党军兵力理论满编值80万人。共产党指挥官为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国民党为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解放军伤亡达到了12万人之多,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4、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国民党军傅作义部为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所震慑,已成“惊弓之鸟”,但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要有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入关作战。但我军提前结束休整。解放天津后,傅作义投诚,北平和平解放。共产党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参战。国民党由傅作义、卫立煌和郭景云指挥。人民解放军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和重建的军、师),连同非正规军总计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
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大量消灭了其有生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从而大大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