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军事改革:一场不可能成功的改革,但把中国引进到近代化门槛

 人之意 2020-03-23

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清王朝面临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太平军和捻军的打击使清王朝摇摇欲坠;两次鸦片战争使清王朝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为谋求自救之策,清廷中的一些开明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自强”、“自治”’进行了一场以“御侮强兵”为目的的军事改革活动。

从1861年起步到1911年终结,断断续续坚持了将近50年。从军事技术,军队编制体制、训练、军事理论、国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晚清军事改革大体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60年代初到甲午战争结束,但是由于“朝纲祖制”,除装备若干洋枪洋炮外,其编制体制等基本不改旧军成规;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清军改革主要仿照西法,改革军制创练新军。

一、建立军火工业,改善武器装备

清朝统治者中的一些王公大臣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看到,洋人的“坚船利炮”比他们祖传的“金戈铁马”厉害得多,特别是在与洋人联合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战争中,使他们领略到

“西洋火器之精”、“功效之速”。

于是拥有一定军事实力的地方官僚集团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中央王公如奕沂等热衷于使用和配备洋枪洋炮,以加强军事实力。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建第一个以“造船制炮”为任务的军械所开始,这些被称作洋务派的人先后在上海等地创建了20多个军用企业,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据不完全统计,汉阳枪炮厂和江南制造局从投产到1910年,共生产新式后膛枪约20余万支,各式后膛钢炮1700余门,占整个清军需求量的20%,加上其他各厂建造枪炮,可满足清军需求量的一半以上,其他不足则购自国外。火药生产自用有余。福州船政局等船厂生产的舰船,全部装备清海军,到甲午战争前夕,共有46艘,占清海军全部舰只101艘的46%。

由于国内军工企业的创建和发展,同时购进西式军器大量装备部队,中国军队很快结束了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工具的漫长历史,经过约20年冷热兵器并用时期,到甲午战后,清军基本跨入了以近代火器为主要作战工具的时代。

二、清军初步西化和军制改革

由于兵器的变更和发展,清军在编制体制、训练、战略战术等方面相继发生变革。

自19世纪60年代后,清朝军制,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当时既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又有新出现的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之后,湘淮军大部分被分派到边防、海防要地。由于各省绿营兵的腐朽不堪,经左宗棠等的提议,勇营(有未被裁撤的湘军、淮军、各省勇营)改为防军,以代替绿营驻防。防军的编制以及薪饷的章程,与湘淮军完全相同。

绿营兵经淘汰一部分后自1865年从直隶开始,挑选一部分另外编制,逐步装备洋枪洋炮,营制规章仿照湘淮军,称为“练军”,以后各省仿效,但战斗力仍无显著提高。对八旗兵清政府仍寄予厚望,试图把他们训练成劲旅,因此对一些八旗兵装备洋枪洋炮,进行洋式训练,但终因八旗兵积弊太深,几乎没有收效。

这一时期,洋务派在建立军火工业,加强陆军洋式编练的同时,组建了中国近代海军。从1874年开始,经10年筹备,清军已有初具规模的三支海军:

1,北洋海军,有军舰14艘,分驻大沽、旅顺、营口、烟台等地,辖奉天、直隶、山东海面;

2,南海洋军,有军舰17艘,分驻江宁、吴淞、浙江等地,辖东南沿海一带海面;

3,福建海军,有军舰11艘,负责守卫海口与巡守台湾、厦门等海面。

三支海军“各归节制,不相统辖”。其中以淮系李鸿章的北洋海军实力最强,到甲午海战前,北洋舰队有铁甲舰2艘,巡防舰8艘,蚊炮船6艘,鱼雷艇6艘,练习舰2艘,补助船4艘。这支海军由于军制陈腐等原因,甲午一战全军覆没。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各军均因腐朽不堪遭致惨败,清政府看到,只有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才能维持将要覆灭的清王朝。自袁世凯、张之洞开始编练新军。袁世凯新建陆军是中国第一支在编制体制上取用“西法”的军队,它的试练成功,为已经走到绝路的清军探到一条出路。带动了晚清军制的全面改革。1901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全国军队分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1904年确立了以常备、续备、巡警三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体制,表明清军开始以西方军制模式为跳板,从“朝纲祖制”的传统军制中挣扎出来。

同时,清政府统一全国军队营制,1906年设立“陆军部”,统辖“所有各省军队”。建立了一支完全不同于旧式军队,也不同于太平天国后的防军和练军的新军,计划全国共编新军36镇(师),到1911年共实编16镇。但由于清朝衰朽的政治机制没有变动,晚清军制改革的结果是被袁世凯钻了空子,形成了足以左右清朝统治的北洋军阀集团,给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造成了深重灾难。

三,发展近代兵学,兴办军事教育

中国古代兵学丰富多彩,但只是反映冷兵器作战原则和方法,对火器时代的近代战争已失去直接指导意义。近代几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晚清兵学家们冲破传统思维定势,面对近代军事发展的现实,去发展中国的兵学。

1,在国防观方面,晚清兵学家们紧紧抓住富国与强兵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一致认为传统“耕战”思想不应固守,提出“以商为战”的思想。

2,在军事战略方面,晚清兵学家,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认为中国主要威胁来自海上,因而大多注重研讨海防战略。甲午战前,普遍提倡近岸防御,主张“以守为战”;甲午战后,全力重振海军,主张近海防御。

3,在军队建设方面,展示了一条由遵循传统治军方法到遵循“中体西用”的方针治军的发展曲线。

4,在战术方面,鸦片战争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兵学家们主要研究海口防御战术。提出了诱敢深入,内陆歼敌等战法。翻译了许多西方兵学著作。1898年徐建寅编撰的《兵学新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欧洲的军事学说,1906年问世的《战法学教科书》,是一部全面叙述“交战之法”的著作,反映了当时世界兵学的最新观念。据粗略统计,晚清期间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军事著作多达1000余种,相当于先秦至明清间所列兵书目录的总和。

军事教育也是晚清军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船政局创设了我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政学堂,到1895年前清政府共创设军事学堂15所,并先后派三批共80多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军事。这一段时间内主要培养的是海军人才。

中日甲午战后,军队建设重点转移到陆军,1896年张之洞奏请创建江南陆军学堂,请德国教官教授陆军各兵种知识、技术兵法等。同年5月袁世凯也在小站新军设立行营武备学堂。1901年清廷将武科制度取消,提倡各省建立武备学堂,以期培养将才,练成劲旅。从1896年到1904年,各省共建立各类军事学堂19所。但各省条件不一,故教学质量差异较大。

1904年9月掌握练兵处大权的袁世凯会同兵部奏定《陆军学堂办法》20条,规定全国军事学堂分四级: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军官学堂和陆军大学堂,统一了全国军事学堂的章程,各省纷纷开办陆军小学堂,讲武堂和速成学堂,全国办4所陆军中学堂,陆军军官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也相继设立。晚清军事教育开始进入结构合理和稳步发展时期。同时,在清末又掀起一股赴日本学军事的浪潮,到1908年,在日学习陆军的中国留学生达1000余人。

结束语

晚清军事改革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从其改革的根本目标来说,既未能把清朝军队建设成精良强大的卫国劲旅,也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没有彻底改革的封建专制国度里,军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带着半封建半殖民印记的晚清军队跻身于世界先进军事行列之中,不可能产生先进的近代化军事力量。但它毕竟逐步实现了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的更新改造,建立了近代化的军事教育体系,并部分改革了传统的军事体制,把中国军队引进到近代化门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