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法有哪些?(第三季)

 tjboyue 2020-03-24

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法有哪些?(第三季)

要进行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方面的培养,首先应该采取语言和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学措施。祖国传统中医的记载(尤其是中医古典书籍)是一种特定的传统文化,一般不能单一的依据白话翻译本进行简单变换,因此其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传播更加困难,针对中医跨文化传播的这个特点,应该在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和语言的相互融合,才能产生满意的中医文化传播效果。

4.1培养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应重视中医典籍信息再现能力

自《黄帝内经》以来,传统中医的语言形式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其基本语言形式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深层含义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祖国传统中医这种深层含义的变化在古汉语精炼的条件下还不足以构成问题,但是,由于我们使用的汉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尤其是在文言文废除和白话文推行之后,在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之间建立了一道巨大的分水岭,这就导致了在现代社会,记载传统中医的文言文越来越难得到理解和传播。与此同时,由于中医语言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在很多经典的文献研究中经常习惯重复古代的各种用词习惯,但是其含义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不同。例如气血、阴阳、表里、虚实和寒热等中医相关的核心词汇有较高的用词频率,具有比较典型的语言特点,在《灵枢.本藏第四十七》文中记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其文中记载的阴阳不是指阴阳学说中的阴阳,而是指存在于人体内外之阴阳。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古典文学中的很多术语都是与哲学有关,而与西医中的相关科学概念相差甚远。在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药注意以信息再现为教学目标,才能准确反映出原文的内涵。

4.1.1直译法反映中医典籍信息

直译法的特点是既能够保持原语言文字的特征,又符合目标语言形式的要求,就中医古汉语术语来讲,对于可以再英语词汇中找到意义相同的词而言可以选择直译法,如“寒湿”、“风热”就可以直译为“cold-dampness”和“wind-heat”,“心”、“肺”可直译为“heart”和“lung”,“带下医”(即西医中所指的“妇科医生”)可直译为“gynedologist”等。直译法翻译方式主要可以用于人体组织器官的描述和病症描述方面,当然在实际应用直译法进行翻译时首先要对中医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才能避免生搬硬套和就方法论方法的缺点。比如,有人将“先天之精”译为“beforeheaven essen”,将“水不涵木”译为“Waterfails to nourish wood”,这均太过直译,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境,从而导致译文显得荒唐可笑。

4.1.2意译法反映中医典籍信息

意译法简单的来说就是指忽略原文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句法、修辞和词汇等来表达被翻译文段中心意思的翻译方法,其最大的优点使具有灵活性和优美性,能最大程度反映出原文的内涵。例如:“辨证论治”一般意译为“diagnosis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overallanalysis of thesymptomsand signs”。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意译法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一种解释性的翻译方法,对古典中医术语翻译后可能会使言简意赅的原意变得冗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意义法不能滥用,主要用于翻译中医辩证思想的名词术语等。

4.1.3音译法反映中医典籍信息

音译法主要是将一种语言的人名等信息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中医术语中音译法的应用是比较普遍的,很多中医术语需要以汉语拼音的形式翻译出来,例如阴阳,可翻译为yin/yang,这些术语往往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组十分抽象但是无法用英语解释。音译法的具体做法就是汉语拼音并大写第一个字母,如阴Y'm、阳Yang、少阴Shao-yin、少阳Shao-yang、脏腑 (原译为VisceraandBowels)等。音译法的优点在于既能体现出辩证思维模式,又可以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中医术语的内涵,在应用音译法进行古典中医文章的翻译时应该注意,其使用量要注意度的问题,过度使用会使翻译出的文章很难被理解,反而阻碍中医跨文化传播。

4.2培养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应重视科技用语的规范和要求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中医的流派,这是导致相同语义的术语会有多种不同表达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子宫、女子胞、子处和胞宫等都是异词同义,而风邪、贼风和邪风等也是表达对同一致病因素的表达,如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中医古典书籍阅读量,往往会对这种名词感到困惑,导致翻译时只注重字字对译,而忽略了对深层意境的理解,更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应用相同的词组来表示中医专用术语,这更符合科技用语的规范要求,而且,传统的中医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各承其师,各中医门派之间缺乏交流,这也导致了很多重要的中医文献术语之间比较零散的分布,缺乏统一性,也间接导致了“多词一意”和“一意多词”现象的出现。例如“带状疱疹”在很多中医古典文献中又称为“蛇串疮”或者“缠腰火丹”,在现代文化背景条件下,很多人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忘并变得陌生,因此,只有避免单一的“字对字”的直译,才能将传统中医书籍中含有的信息全面反映出来,达到“形似神似”的目的,也只有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培养人才,才能达到成功转换和传播古典书籍的目的。

在科技用语规范方面有学者提出认知图式理论,该理论把中医药术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外国语言中能够找到的中医药术语,例如英语中的cold and heat对应中医术语的寒与热。张晶晶等证明说:“根据Webster’8 Dictionary对两词的解释‘Cold,naturally withoutheat used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sciencesto describeoneofthe four qualitiesof the fourelements.Heat,oneof the funda-mentalqualitiesofbody’s elements。or humorsre cogniuxt inmedieval physiology,这与中医寒、热的内涵相吻合。”第二类的是在英语中可以找到类似概念的中医药术语,如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heart、liver、spleen、lungandkidney。虽然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医学中的心、肝、脾、肺、肾不能等同于西医的heart、liver、spleen、lungandkidney,原因是它们不仅仅是解剖学概念,而更主要的则是功能概念。第三类是只有祖国传统中医中才会出现的概念术语,例如阴、阳等。阴阳是在古代中是属于哲学的范畴,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性,阳性物质一般代表功能的、运动的、轻清的、亢进的、上升的一面,阴性物质代表形态的、衰退的、重浊的、静止的或寒性的一面,这种概念在西方语言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语言只能采用音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进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法有哪些?(第三季)

4.3培养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应注重简化表达习惯的培养

中医古典文献比现代白话文语言要更加复杂和抽象化,传统的医学家为了能够全面的表达和修饰病情特点,不断的对具体概念进行词语演绎,而翻译就应该避免“继续演绎”或者“二次演绎”,培养中医跨文化传播的人才应该首先理解自己要向读者表达的必须是中医学知识而非普通的文学知识,现代翻译时没有必要为了放弃原有的修饰词语而惋惜,应该按照西方语言“从简”的原则进行翻译,进行简单明了的表达,由此可知,对语言方面的变换只是翻译的表面知识,而其中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用现代语言对中医古典书籍进行简化表达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4.3.1自然性原则

在对中医古典书籍进行翻译时要坚持自然性原则,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坚持中医术语的特点,又不能忽略自然科学的共性,总之,在翻译时应该比照西医语言文化的特点,对于与西医语言具有相似性的术语应该按照西医术语进行翻译,例如,在世界卫生组织所颁布的翻译标准中,可以把“温病”一词翻译为“warm disease”。因此,从事中医跨文化传播的人才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借鉴这些标准化的用词,保持译名的统一,这样才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发挥积极的推动效果。

4.3.2简洁性原则

中医古典文献翻译过程中的简洁性原则要求目标语言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因为中医古典文献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简明,词汇少但含义丰富,这就要求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在翻译过程中强调简洁,重视所要表达的信息密度。如“入水伤心”曾被译为“personimmersedin water whensweating.heart being affected”。这种翻译方法显然是非常冗长的,因此,我们建议通过直接加注法翻译该词,即译为“damageof heartby water”(Ifapersonim—merses himself in water when sweating,his heart will inevitablybedamaged)。再如,“辨证论治”一词过去被译为“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或者“ana—ly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conditionsin accordance withthe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等。该译文过于冗长,虽便于理解,但却不便于快速记忆并掌握该词。若译为“syndrome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则非常简练,便于学习者掌握该词汇。

4.3.3民族性原则

祖国传统中医虽然和现代医药文化有一致的认识客体,但是祖国传统中医具有特殊的理论体系,其在指导思想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概念范畴,在观点系统和操作系统方面与现代汉语文化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同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医学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这一点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充分的体现。例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制定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一书中规定,“五行”译为“fivephases”,但由于“five elements”使用已久,流传甚广,Wt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在翻译“五行”时,除了给出“five pha—ses”外,也列出了“five elements”译法。将“经脉”译为“channel”而非“meridi—an”,因为用“channel”已成约定俗成的译法,也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因此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在进行语言翻译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容易被接受的语言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和文化传播,不必拘泥于书本理论。

4.3.4回译性原则

中医跨文化传播翻译过程中的回译性原则强调的是中医术语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读者在听到或者读到某个中医术语译名时会有与之对应的中文名称。回议性原则有助于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双向交流,更有利于推动中医术语的全面推广。

4.4培养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应注重教与学的方法4.4.1弥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断层

有很多学生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甚至有的学习者感到通读中医古典书籍都十分困难。因此,祖国传统中医翻译首先应该面对的问题是中医文献作为传播源头,其本身就具有的阅读难度,根源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隔阂,如果不能很好的弥补这一隔阂,就会出现糟糕的翻译。对中医文化传播翻译的研究范围需要进行拓展,以前的语言内部翻译已经慢慢不能适应中医文化传播的需要。

中医古典书籍是传统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的记载,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机械的翻译和文字创造是行不通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忠于原文医院进行文字的再创造。中医文献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与传统文化背景相适应,而现代的翻译应该对这种文化背景进行充分还原,从文化演变和语义演变两个方面把握中医语言。

4.4.2灵活处理各种文化现象

对传统中医文献的翻译不仅仅是对中医语言和语言形式的翻译,也是一种文化专业的翻译,中医学自身的语言特点是中医药难以翻译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原文字面意思难以理解,更难深入了解句子的原意,学生在翻译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措辞困难,不懂得如何用现代汉语进行规范化表达;二是组句困难,表达缺乏明确性,不符合用语习惯;三是落笔困难,虽然有的学生能够理解原句意思,但是也很难表达出来,处于“有口难言”的尴尬境地。在这些情况下,应该指导学生采用直译法、减省法、增益法和添加副标题法针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灵活处理。在词语的选择方面要注意各词语之间的差异性,这是指在一种文化中是需要的,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的附加意义的词汇,举个例子来说,在中医和西医中,“痛经”的附加意义就大不相同,只有灵活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才能以现代简洁的语言来充分表达中医古典书籍中的信息。

如将“精”译作“Jing(Essence)”,“神”译作“Shen(Spirit)”;在音译法的基础上应用通俗英语进行解释,如将“厚朴”译为“Houpo(offi—einalmagnolia bark;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甘草”译为“Gancao(1iquo—rice root;Radix Glyeyrrhizae)”;音译结合法,如“Fivezang—organs(五脏)”,“six fu—organs(六腑)”,“primordialqi(元气)”,“Jing—well(井穴)”,将“青龙汤”和“白虎汤”分别译成“Qing Long Decoction”和“Bai HuDecoction”;或者词层仿造法,例如“liverblood(肝血)”,“blood deficiency(血虚)”,“activatingblood to resolvestasis(活血化瘀)”和“deficiency—flatulence(虚胀)”等。

4.4.3强化中医语言的表达

当代医学理论体系中有很多概念与传统中医不同,如果在现代医学语言中没有中医所表达的概念时,可以先对中医的概念进行细分解释在来满足翻译的需求。举个例子说明:中医中的气,从狭义角度来讲是指人体内不断活动的物质,从广义上来讲是邪气、气机和蒸气的意思,这种细分的变化不但尊重了中医古典文化的常态,还保存了中医的特色,有利于在当代文化中建立独具特色的中医文化体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医术语翻译过程中也应该讲究“和而不同”,其中的和就是指通过现代语言进行翻译时不能过分的偏离译文,应该寻求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的点,而其中的不同就是要保持原语言特色,即既具有“洋腔洋调”又不失中医语言的特色。

中医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法有哪些?(第三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