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哭闹的背后,是家长过不去的卡点

 诗若图书馆 2020-03-24

作者简介:糯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栏目撰稿人,塔罗师,飞翔在时间花海追梦的70后愚人。

最近,网上的热门微博被一个帖子刷屏了:一女士在激愤之下,捅了自己7刀!起因都是为了孩子哭闹...3月1日晚,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长江路派出所接到一名急诊医生报警求助称:有位女性患者,身上多处刀伤,担心她是遭受他人侵害所致,请民警前来调查处理。 急诊医生之所以报警,是因为这太.不符合常理。“自虐病患一般情况下,捅两刀就下不去手了,这一下扎了7刀,有点不合情理,是不是遇害。”

经警方询问了解:该女士姓邓,常年与公婆同住,但家庭关系常因孩子教育问题显得箭弩拔张。当天晚间,6岁的儿子哭闹不止不服管教,邓女士便上前给了孩子一个耳光,这下婆婆不满意了,“你怎么这么教育孩子呢”双方发生激烈的言语争执。,邓女士面对长辈的指责与孩子的怨怼,一时郁从心来,竟然顺手拿起桌边的水果刀,向自己动手,怒急攻心一刀、两刀、三刀,一扎就是7刀。'好疼啊'!事后邓女士因钻心疼痛声声呻吟,可回忆自扎的那一刻,竟因激愤感觉不到疼痛。

仅仅是因为孩子哭闹就引发这起自伤自残事件吗?显然不是,婆婆过激的言行引爆了邓女士长期与公婆相处的压抑,冲动之下,她用水果刀刺向自己,用血淋淋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从另一个角度也在无声抗议:我己经这样了,你还要我怎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家长内心的情绪卡点引爆愤怒,横在面前变成过不去的坎,仅仅是孩子哭闹的导火索,就演化成刃刃向内,刀刀见血。

1.面对孩子哭闹,家长的卡点暴露无遗

一个夏日的午后,年轻妈妈们在愉快地品尝着下午茶。精美的糕点,优美的音乐,时间如行云流水一般在缓缓流淌。忽然,一个孩子的哭声打破了宁静,妈妈们的目光立马聚焦。孩子的母亲小雨,那个年轻优雅的身影迅速漂移到孩子身边,当看到孩子是因为别的孩子将沙子弄到她的裙子上,孩子觉得很委屈就放声大哭,“宝贝,没事的,不要哭!”可孩子一看到别的孩子都在嬉闹,而自己却灰头土脸的样子,越发哭得大声,十不依不饶的样子。妈妈看到自己轻言细语的抚慰不见效,就使出第二招威逼利诱,“告诉你不要哭,待会阿姨们都看过来了,你要乖明白吗?”可是孩子还是摇头晃脑,一把鼻涕一把泪。

“我告诉你不许哭,再哭我回去给你好看”气急败坏之下,小雨最终忍不住给了孩子一巴掌“你什么时候叫我省心,叫你不哭你偏不听”孩子号啕大哭,声音震耳欲聋。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早起叫起床的时候,一面是孩子赖床,一面是家长要面对分分钟紧逼的工作迟到,于是,从温暖的被窝被拽醒成了每个孩子童年的噩梦。

有意思的是,当小雨离开后,孩子继续哭泣了好一会,就被小伙伴们的呼唤吸引过去,像风一样奔跑起来,欢乐稚嫩的笑声荡漾在小花园里,久久回响。小雨并没有看到这一幕,在另一位妈妈的劝导下离开了“你看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老公不理,孩子不听话,好不容易带孩子出来一趟,我婆婆就说我带不好,怕孩子磕磕碰碰,以为可以轻松一点,可他就不让你好过,我太难了”原本只是孩子的哭闹,可却让小雨梨花带雨、声泪俱下说起了自己的种种艰难。结果一个好好的下午茶聚会,硬生生的在小雨的哭泣中变成了苦情故事会。

面对孩子哭闹,你会做什么?是和风细雨的抚慰还是气急败坏的制止,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说开始是好好说的,可怎么说都不听,就气打不到一处了,看到哭闹不止的孩子,家长会给孩子贴上“不听话、不乖、不懂事”等标签。当孩子哭闹时,家长的声调就会越来越高,嗓门也越来越大,而在家长发完脾气后,孩子却在哭闹中也耍起了脾气。

在家长的思维里,往往想得最多就是如何快捷有效的结束孩子哭闹这件事,显示自己对这件事的掌控感,而结果却大相径庭。孩子哭闹,是正常的情绪表达,就像春天花会开、草会绿一样,实际上,孩子和成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应对情绪的方式差异,孩子毫不隐藏,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们的情绪在嬉笑之间就转化了,而成人却不一样,相对男性的理性而言,女人更关注解决情绪,同样也更容易被情绪感染。

孩子哭闹是很平常的事情,每个孩子成长必经的阶段,而将孩子哭闹妖魔化的,恰恰是家长不合理的评判和要求!

2.触动的是家长情绪的卡点,源自巨大的恐惧

疫情期间,在家被弊坏了的神兽们又哭又闹时,束手无策的感觉象小猫一般挠着家长的心啊!

2月28日,婉儿拨通了防城港市心理健康学会的心理援助热线,电话里她哭诉了近期发生的一件事:因为教孩子写作业,结果孩子丢三落四,被她发现严重拖延后还哭闹不止,她想和丈夫商议如何解决,可丈夫一句“这点事情都做不好,你能做什么?”一句话让原本就手足无措的她委屈到极点,想到过往种种自己为孩子所做的努力,一种得不到认可的无价值感迅速蔓延,“我想和他离婚”,小神兽估计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一次哭闹成了引发了家庭的破裂的导火索。

当咨询师和婉儿在电话里在进一步交流时“你知道孩子哭闹时,我真的很希望有人来帮帮我,可是连一句肯定的话都没有”。在婉儿的叙述中,咨询时了解到,婉儿五官细致但肤色较黑,从小家境贫寒的她一直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父亲成年卧病在床,母亲耐心细致、无微不至的照顾,父亲并不满意,经常咆哮发怒,年幼的她看着母亲脸上充满疲惫。却忍辱负重。

丈夫的数落让她仿佛看到母亲当年的情形,声泪俱下、悲从中来。原本温柔谦顺的她突然变得忍无可忍,也无需再忍。而当疫情肆虐,临近小区发现的新冠病例,每天小心翼翼地测体温,不断更新的确诊病例,让曾经童年阴影,羞怯自卑的婉儿经历了巨大的恐惧,孩子的哭闹、丈夫的奚落更让婉儿看见自己生活中上演似曾相识的一幕,她不顾一切地想逃离,看不见的新冠病毒己造成几千人死亡一样,无能为力,无法选择,莫明的恐惧象黑洞一般随时会吞噬她!

勇敢面对,面对到底是解决恐惧最好的方法!光来了,黑暗就不在了!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婉儿运用意向对话技术和父亲沟通,当感受到卧病在床的父亲很强的无力感,对随时到来的死亡恐惧时,婉儿忍不住撕心裂肺地放声大哭,原来自己一直误解了父亲,父亲在病床上依然想支撑起这个家。在蝴蝶拍中抚慰自己,看到长大后自信满满的自己拥抱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女孩,也感受到家人给予的爱与支持,热泪盈眶中婉儿终于读懂了自己的曾经处境,一个缺乏安全感母亲同样会培养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俯下身,婉儿抱住孩子,在爱中彼此疗愈。

3.允许孩子哭闹,可能是家长和自己最好地和解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被看见,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哭闹同样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之一。在一把鼻涕一把泪中,孩子学会了渲泄,他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允许孩子哭闹,有可能扼杀了孩子感知事情的能力。

家长为什么不喜欢孩子哭闹,或者给哭闹的孩子贴上各种标签?在家长的信念系统里,会有“男儿有泪不轻弹”“哭是弱者的表现”“哭也解决不了问题”等等,而在孩子看来,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并不一定接受家长观点,而当孩子选择用哭闹的方式,父母会把孩子当成“曾经的自己”,他们曾经自身被压抑的痛苦与尴尬再次呈现,他们不被满足的潜意识会质问孩子:我过去哭都没有效果,我又怎么可能满足你?

     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安全感,让家长希望孩子不要哭闹,学会坚强,甚至是各种担当、责任感。而当孩子在哭闹中实现了目的,那么家长会有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无限的发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和以前不一样”。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突破成长,到底要怎么“管”孩子,连哭闹都管不了,未来还不是脱缰野马、无法无天。因此家长对孩子哭闹如洪水猛兽,设定很多可能的理由,让孩子要懂事、不能哭。可那都是家长在说服自己所用的措辞,本质上是我们不敢让孩子真实地呈现,孩子不哭闹了家长就感觉“防患于未然”,一种防微杜渐的成就感。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挫折的,可是那并不意味着家长去压制情绪,在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咨询中,一些孩子会讲述一些恐惧的片段画面,比如因为哭闹,妈妈把自己推出家门,只能默默把哭声憋回去,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哭的欲望。一个屏蔽了感受的孩子,因为孩童时期的阻断,在他长大后,会选择冷漠相处、毫无交流的方式,而感慨养了“白眼狼”的家长,最初掐断链接纽带的正是他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最心想事成的事情,你的行为和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埋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这不是以你主观育人动机为转移的,客观的是你总能在你孩子日后的命运中看到当年你的影子。

4.让孩子在哭闹中学会观察人生,而不是家长情绪的重复复制

我的一个朋友讲述她第一次学穿衣服时的情景,三四岁的她在衣服堆里一阵撒欢,将衣服抛过头顶套进去,,而即便是好不容易穿上的一件也因为不会扣扣子,歪歪扭扭,在一旁的妈妈训斥了一句“你还以为自己在唱戏玩呢!”她便哇哇大哭起来,妈妈便不再说什么,用温开水给她洗干净脸,在游戏中开始了学习,妈妈给她系上第一颗纽扣时,却故意系错位置的,然后叫她自己接着往下系,系着系着就发现不对了,结果衣脚一边长一边短,活脱脱一个滑稽小丑的样子。这时妈妈告诉她说:“你看第一颗纽扣系错了,后边就步步错了。扣子系错了,还好重系,第一步走错了,路已经走过,时间也用过了,怎么办?”妈妈一面教,一面语重心长地说。

她的妈妈没有过多地指责她,也没有用“不懂事”等话语进行道德绑架,而是先用温水擦干满是泪痕的小脸。让她感受到妈妈是爱她的。许多年之后,我的朋友清晰的记得妈妈说过的那句话“孩子,扣好第一颗纽扣”。让她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引导,还在游戏中建立“规矩”这个概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相信这句话的家长,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处在失败者要不断追赶的位置上。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对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所有人都欣喜地看着他一天天的成长,不会有人去责怪说:又跌到了,怎么那么不会照顾自己!可是,当孩子不断长大,家长的担心焦虑也在不断加强,试想一个手机不离手的家长,却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就是明显的双重标准,又怎么树立威信。“眼泪流出来是珍珠,吐下去是毒药”成年人世界里的苟延残喘,忍辱负重变成了绝不轻易流泪的“坚强”,而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你只能坚强,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当某一天身体的症状提醒我们时,我们才发现,那外强中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坚强有多么可笑。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哭闹的孩子也是好孩子,哭闹是正常的表达方式,只要哭闹能让孩子舒服一些,并不是去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又有何不可。

“我爱你孩子,而你恰恰就是我喜欢的样子”,当家长用言行和孩子这么表达时,孩子会回到身心愉悦的状态。智慧的家长,一定会从我做起,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实现家长和孩子身心慢慢沁润的共同成长 。

真正解决孩子哭闹的方法,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在评判中让孩子越发无助。一场疫情,我们已经明白人生有无数个意外,也许也有无数个惊喜。播种与收获从来都不在同一个季节,自然而然的接受需要一个阶段,耐心与信心一起加强,作为家长,读懂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引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