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 今人不识范长生

 小黑爷爷 2020-03-25
行脚成都,带你看成都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也是个很红的5A级风景区,常年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在宝瓶口段的右岸,是离堆公园。公园的主要建筑,号为“伏龙观”,传说是为纪念李冰父子降服作乱恶龙而建,位置在内江入口处的首端,居高临下,是游客必到的观景绝佳位置。

如果你要问这处古迹的历史沿革,彼处敬业的导游可能会依据“百度”告诉游客,这个“伏龙观”是北宋就有了,距今有多少多少年代,如何如何有价值。

如果死缠烂打再问宋以前是什么状况?可能就没人接招,还会怀疑你是挑事儿的。

可是,我的老师袁庭栋先生的著作《巴蜀文化志》告诉读者,这里最早叫“范贤馆”,是青城山地区早期的道教大佬范长生的住处。我曾数次在离堆公园的僻静处请教过打太极拳和背着手散步的本地人,他们基本上是一脸茫然地反问:“范长生是哪个?”

我真的是挑事儿去了,搅屎棒啊!

青城山·张天师

大家知道青城山(注1)上有个天师洞,要说范长生,得从天师洞说起。

天师洞,据说是张天师修行的圣迹。张天师叫张陵,是天师道、又叫五斗米道的创立人,四川民间又叫他张道陵。

据葛洪的《神仙传》和《道藏》记载,张陵是今天江苏丰县人,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八世孙,资格的官八代。也是个神童,7岁就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图谶都通,年轻时就有铁粉千余人。接着就是云游天下,来过巴蜀地,跟巴蜀的修仙界人士有过切磋。回到京师,入太学,获得当时最高学历,曾被派到今天的重庆(江州)做过“令”。

再后来,张陵厌倦官场,看不得腐败,竟至于辞官脱离体制,专职修炼长生之道。他第三次入蜀的时候,深感蜀地是个建立教派的好地方,选定了鹤鸣山(注2)作为初创根据地。他的事业很快得到大发展,写了一批被尊为道教起始经典的著作,在蜀地建立了24个教区。张天师究竟跟青城山天师洞有多深的渊源呢?这个不好说,他老人家没有留下修道期间的《道陵闭关日记》的文字证据,但有可能或长或短来青城山指导过工作,也有可能纯粹是信徒的瞎扯。

人命拗不过天,张天师终究羽化升仙。相传他在公元156年在鹤鸣山被一条负有使命的毒蛇,带走了他的灵魂。道教领袖张天师被暗算,不管与峨眉山白素贞和小青这股外来势力有没有直接关系,都预示了这两条被巴蜀灵山陶冶而成的虫儿还会揭地掀天搞事。下一个升级版是楚楚动人地在杭州西湖闪亮登场,为跟佛教高僧争夺一个俗男而不惜毁身斗法。

张陵的儿子张衡(不是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的那个同名者)和孙子张鲁擦干眼泪,继承了天师亲手创立的五斗米道的法统,五斗米道也有了个高大上的名称“天师道”。可惜由于张天师本人活得太长,他的儿子熬成了退休大爷才当上了接班人,发挥余热23年后,于公元179年追随父亲而去。张天师的孙子张鲁接过了大旗,把个天师道盘得风生水起,他是张陵之后影响最大的道教领袖人物。

朝廷及时盯上了人多势众的天师道,借民间力量平息动乱。益州牧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让他去攻打汉中太守张固。天师道武装攻下汉中后,搞起了政教合一。接着打下巴郡,也搞政教合一的政权,先后维持了三十余年,把张天师虚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后来,张鲁的政教合一也难逃盛极而衰的政权更替规律,实在维持不下去,他投降了曹操,于建安21年(公元216年)病死。人走茶凉,本来就不厚道的曹操、刘皇叔等势力趁机落井下石瓦解宗教势力,张天师创立的大好形势走向没落,一度沉寂。

范长生·青城山

如果说张天师修道于青城山天师洞缺乏实锤证据,那么,范长生是确确实实在这里学习实践并有所成就的天师道事业的接班人。

现在说范长生是何许人。

范长生,男,涪陵丹兴(今黔江)人。长生是他修道以后的称号,本名据说叫范文或范延久。他可能生于汉献帝建安23年(公元218年),刘备死于223年,彼时范长生应该四五岁了。蜀汉后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由于涪陵的夷人造反,车骑将军邓芝在平暴之后,更釜底抽薪将涪陵原住民五千家迁徙到西蜀。挥泪告别故园的移民群体中,就有三十来岁的范长生。

范长生可不是换个地方承包责任田养家糊口的简单角色,他可能早就是涪陵天师道的管理层人物。《晋书·李流载记》中,说范长生到达西蜀后,就“率千余家依青城山”。能率千余家、集中定居青城山,在没有官方授权的条件下,只能用宗教号召力解释。

曹操刘备等军阀打压天师道势力之后,道众并没有认输,或明或暗地潜伏爪牙、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到了三国归晋之后,天师道的火种复燃,据《华阳国志·大同志》记载,天师道巴蜀地区新的大首领、犍为郡人陈瑞自称天师,下属首领称祭酒,其组织结构,教义都继承了张鲁时代的天师道传统,只是入道仪轨改交纳五斗米为交纳鱼酒。

到了十六国的成汉政权建立的过程,由于李特统治集团的主体巴氐人,包括李氏家族,祖上都是巴郡地区的巴賨人(注3)。汉朝初,从巴郡故乡被征召到秦地平乱,战后留居汉中等原秦地,李特家族居略阳临渭。这些巴氐族人,原来都是天师道信徒,如今这个庞大的流民集团从西北入川,很自然地,跟范长生接上了轨。

巴氐集团到西蜀起兵反晋之初,由于军需供给不充足而受挫。主帅李流、李特率军驻郫县时,看到西蜀百姓搞坚壁清野,放弃城镇,另构筑坞堡以自保。流民部队想抢粮食有难度,抓壮丁也不易,花姑娘的干活更是别想。李氏集团首领同时看到,范长生领导下的天师道教众聚集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教众势力地区,社会安定,农耕井然有序,民众温饱尚有积蓄,在天下战乱普遍饥馑的时代,这里虽说不上是香格里拉,也算个恍眼儿世外桃源。

李氏集团跟范长生谈判,没有用武力威胁,而是打同属一个教派的亲情牌,也晓以革命大义,团结争取范长生参加抗晋统一战线。审时度势的范长生同意了资助李氏集团,送粮送物还献计献策,这下子,巴氐军团才缓过气,次第夺取了巴蜀地区,建立了成汉政权。

范长生为什么要帮助李氏集团?凭什么能资助李氏集团?

成汉政权·范长生

范长生何等人也!他世事通透、人情练达,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小社会头领,他要考虑的是自己辖属的教众平安。知道自己的力量与李氏集团的军事实力不成比例,一味硬抗,结局糟糕。何况他也不是纯粹当冤大头,在保一方平安之余,解决李氏集团困难的有效办法,还是李氏集团要努力自救。

事实也是如此,他劝李氏集团的李雄率领流民垦荒种植,立足于自己解决粮食供给。同时他还劝李雄奉行太平道也就是天师道的治理术。据《晋书》记载,李雄这个人,外貌英俊,身材高大,是有情怀有追求的烈性汉子。其政治理念也并非平庸之辈,他心胸开阔,视野长远,不刚愎自用。这是他有别于李氏集团其他首领之处。他接受范长生的理念,在建立成汉政权后,实行“宽和政役”、“官无秩禄”、“班序无别”、“君子小人服章不殊”、“军无号令”、“兵无部伍”、“纪纲莫称”等制度政策(见《晋书·李雄载记》),这简直就是接近平等自治的理念了。

李氏集团建立成汉政权的过程很复杂,因非本文主旨,就省略了。

建兴三年(公元306年),长期以修道养生,不看重俗世的范长生主动劝继任为家族首领的李雄称帝。李雄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晏平,国号大成,这便是十六国中第一个地方政权(李雄的儿子李寿继位后改国号为汉,所以史书称其成汉)。

李雄既看重范长生在巴蜀的威望,也感激他救助流民的恩德,甚至表示想迎范长生出山立为君主而自己做臣子。范长生这时已经七八十岁,虽然多年修习“长生术”,善于保养,身体不像寻常老人那么衰弱,但毕竟无力做治理一方的大首领。更重要的是,他身为豪强兼宗教首领,是政治通透之人,看到李雄由于采纳范长生的一系列宽和政策,跟很多别有所图的豪强领主结下“梁子”,家族内部矛盾也不少。加上生于东汉末,见惯王朝频替,杀伐无度的乱象,深知这个位置如曹阿瞒所说的是个“火炉”,不好坐的,所以坚决推辞。

李雄恭迎范长生乘坐素车来到成都,李雄亲自迎接,执版让坐,拜为丞相,加尊号“天地太师”,敬称为范贤。

成汉政权建立之后,对百姓实行轻赋税,薄徭役政策,男丁每年只交三斛谷子,女丁减半,民患病者亦减半;户调每年也只有几丈缎、几两绵。《通典·卷四》称:“事少役稀,百姓富实,门闾不闭,无相侵盗矣。”当时中原正闹八王之乱,而在巴蜀却能有一片清平安宁的局面,前来依附的人越来越多,大成国呈现昌盛之势。

范贤去·巴蜀存

成汉国建立十二年后,公元318年,范长生在成都去世,享年达百岁。其子范贲接任丞相,同时仍是天师道首领。又过了三十年,李氏政权被东晋桓温所灭,部分成汉旧部还一度拥戴范贲称帝,不久即败。

任乃强教授的专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堪称博大精深的古代巴蜀历史地理百科全书。任教授在其卷九的注解中评论范长生时这样说:“时全蜀惟范长生所率青城区民众有粮,其受(李)雄推戴,自属必然之势。传者每理会为雄迷信长生之道,是浅见也。范长生所行之道,盖亦即张陵所创之太平道,主张劳动、俭素、思过自改、生产自给、团结自卫,不参加封建政治集团之政治组织,而以宗教形式领导之者也。自张鲁等败,故不行五斗米入道之制。又由陈瑞败,故不行鱼酒入道仪式。要其行道之精神,组织民众之方法,则必相同。否则不可能于全蜀农村崩溃之后,犹能保持一安静、饱暖之地区。范长生之不受李雄推戴而劝雄自立之原因,亦非此不能得解。”任教授的这段评说,是说到了问题的硬核。

范长生生前在青城山下的旧居曾长期被保存,在原址建了道教宫观长生宫。唐代的文化人唐求、宋代的文豪陆游、范成大等游览过,并留有诗文记其事。宫观建筑历代屡加修葺,一直保持到当代。可是在1968年的一场大火,毁掉了这座建筑,当地旋即在旧址修建了青城制药厂。离堆公园里的伏龙观,在宋以前还叫范贤馆,是范长生晚年居住的地方。由于都江堰的特殊地位,范长生让位与李冰父子也属正常。

范长生在以青城山为中心的西蜀地区经营几十年,给蜀人留下深厚的精神财富,其治理思想长期为巴蜀人信奉传承。巴蜀是道教发祥地,道教对蜀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很深刻。范长生施教并实践的清心寡欲、敬天爱人、崇尚自然、朴素勤俭、宽和政役、兴文教,端风化等观念,是蜀地人长期的精神构成。巴蜀虽然地理上与华夏古代史的核心地带有山水相隔,但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来很高,从来是才俊辈出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质且傲岸优异的巴蜀文化。

余絮

成都武侯祠里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是清末民初人赵藩写的: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幅对联赞美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并启发为政者采取通达审慎、开明厚道、宽严兼顾的治理思想。其实,可以用范长生的思想和实践来理解这幅对联;也可以用这幅对联,理解范长生的思想和实践。毕竟,范长生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古代巴蜀治理一方并留下精神遗产的智者贤者。只是一本《三国演义》让诸葛丞相大名至今家喻户晓,纪念祠堂仍存。而范丞相故居或付诸丙丁,或易名他人,其名字也隐身史书,不为大众所知了。

第三条:我读小学的校址,是一处江西人建的会馆,规模宏大,建筑精巧。正门的牌楼匾额没有了,一处侧门的还在,匾额从右到左塑了四个字“建武公所”(注3)。无知的我从左到右,念的是“所公武建”,因此很多年纠结,百撕不得骑姐。后来终于知道,建武是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第一代天师张陵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张鲁羽化后,他的儿子、第四代天师张盛把天师道的本山搬到了江西的龙虎山。建武公所是江西人办的会馆类机构,要供奉神道,应该是供奉的张天师。

第四条:我家三弟是个古旧木器收藏兼修理者,收藏若干川人家庭的木制神龛,有很多精美雕刻。但是内容基本是道教的,没见佛教题材,可见道教在巴蜀地区的影响之普遍深刻。

注释

注1据我的老师袁庭栋考证,青城山在北周时叫清城山,因山下的清城县得名。但唐玄宗在签署一份相关诏书时,误写成了青城山。没人敢指摘唐明皇的讹误,于是一直沿用至今,不过以青城喻此山也很贴切。

注2鹤鸣山:四川现今号称天师道发祥地的鹤鸣山有两处,一处大邑县,一处剑阁县。学界一般认为应该是大邑鹤鸣山。不过剑阁的鹤鸣山也不是等闲之辈,彼处有摩崖石刻颜真卿手书“大唐中兴颂”,有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公元845)的摩崖道教造像。属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注3巴賨:实际是氐人的一支,原生息于巴郡,巴东的称为板楯,巴西的称为賨。《后汉书》记载,秦并天下,在巴氐人集中地方设立黔中郡,实行轻赋税,每户一年只缴纳賨钱四十,巴人把“赋”叫做“賨”,故族群也称为“巴賨”。这个部族人骁勇善战,西汉草创,巴河(古称渝水)流域的巴人被征召到秦地平息战乱。战争结束后,朝廷许可,恩准对这些“义民”免徭役、轻赋税,也是只缴纳“賨钱”即可。只不过到了李特的流民由汉中入川时,已经不称“巴賨”而自称“巴氐”了。

- 关于我们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