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方圆居文化 2020-03-25 07:36:00 随着传统文化热在中国的又一次兴起,作为传统文化精粹的中华书法再次受到国人乃至很多外国人的喜爱。学习书法,第一步必须经过临帖这个关键环节,这就带来了一个几乎所有学书者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临帖看起来不像原作,有时甚至出现越临越不像的结果,于是就会感到很苦恼,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就是在这个阶段半途而废的。 其实,临帖只是个学习书法的方法,临的像不像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能不能理解被临的作品、能不能掌握原书者的笔法要义。这就像教小孩用筷子吃饭,重要的是让他学会拿筷子的要领并能够熟练的把饭吃到嘴里,而不是一定要学习家长拿筷子的形象。 方圆居主人临智永《千字文》 那么,现实人学习书法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临帖的重要性?临谁的帖?怎样临呢? 初学书法为什么必须临帖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最早真正可以称为书法的是商周以前的甲骨文,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在真草隶篆四大书体的基础上,实际已经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五大门类,如果把行草和行楷两种过渡书体也算进去,就有七种之多。 经过大浪淘沙,中国书法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许多流派和各流派的优秀代表人物,也就是古今伟大的书法作品和书法名家。这些书法名家流传于后世的作品大多以墨迹或碑刻拓本的形式留存,这也是中华书法得以一脉相承的重要源泉。 古今书法大师,尤其是古代书法名家的法帖,之所以能够为后世学书者代代相传,是因为这些碑帖凝结着中国书法的核心笔法,尽管书法风格、书法结构和章法迥异,但核心的东西、正如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言——笔法千古不易。 方圆居主人临智永《千字文》 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先从临习古今名人字帖开始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通过临习前人留下来的碑帖,才能掌握前人书法的精髓要义,才能使书法永不偏离传统根脉,也才能使现代书法的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会脱离母体走向异化、变体,甚至是消亡的境地,这也是中华书法传承数千年不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纵观古今,所有有成就的书法大家都是从临习前人碑帖、并在精确掌握古碑帖要义的基础上,广收博取,创新发展而成为具有自己风格的书法大师的。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书法爱好者而言,可能学习书法的动机并不是想成为什么书法家,但为了学习好书法,掌握好技法,临习古今书法大家和名家的碑帖仍然十分重要,也是学习书法的唯一必经之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碑帖,临谁的帖好呢? 初学书法应该怎样选帖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方法和必由之路,不管是临习古人碑帖,还是今人墨宝。即便是身边有老师手把手的教学,也需要老师先写出例字再让学生临习,本质是还是临帖,何况任何老师教书法都是让学生从临帖开始的呢。 对于很多自学书法的朋友而言,选帖就成了一个重要环节。也就是要选什么时代的帖?什么人的帖?选碑?还是选帖?等等。 方圆居主人的部分字帖 (一)关于碑和帖的问题。古人书法流传于世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碑拓,习惯上称为碑;二是墨迹,习惯上称为帖。其实严格上说,无论是碑拓、还是墨迹文本,都应该叫做帖,在这里我们把前者叫做碑拓,后者叫做墨迹。 碑拓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年代久远,古人书法墨迹没有留存,目前传世的只有石碑和拓本,汉代以前的很多书法作品属于这种情况,大量秦篆和汉隶作品只有拓本,没有墨迹。二是既有墨迹,又有碑拓。这是最好的情况,说明书法家的作品刻在碑上之后,原作品又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对于书法文化是万幸之事。比如王献之的《玉板十三行》,也就是他的传世名作、小楷《洛神赋》就是这种情况,人们在学习时可以参照墨迹学习碑拓,对于后人研究碑和帖的关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墨迹就是古人书法被保留下来的原作品,比如秦简汉牘、文人手札、唐宋以后大量的书法墨迹等等,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是选择墨迹、还是选择碑拓,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争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因不同的审美情趣而发生变化,比如在清代就出现过碑学和帖学轮流作庄的阶段。我个人认为,学习书法,有墨迹要首先选择墨迹;既有墨迹又有碑拓要以墨迹为先,而以碑拓辅助;只有碑拓没有墨迹则只好临碑,但是,如果有后世名家临习本传世,也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比如,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没有传世的墨迹本,但清代的姚孟起却有传神的临本传世,在临习欧体字时就可以参照姚孟起的墨迹对照临习。 欧阳询和姚孟起《九成宫醴泉铭》对照 (二)关于古人和今人的问题。学习书法有师古和师今的区别,在选择字帖时,究竟是选择古人法帖好、还是今人名家作品好?我发现,大凡著名的书法家在讲这个问题时均众口一词,就是不临现代人书法,要以古人法帖为主。但现实操作时又是另一种景象,他们一般要求自己的子女或入室弟子之流首先学习他们的作品,而且越像越好,这些至亲弟子也往往在他们的引导和推荐之下都成为有所成就的书法名人。相反,那些按照他们的指示恪守古人帖者,却往往不得要领,真正能够取得成就的少之又少。 其实,这些书法名家的建议理论上是正确的,只有学习古人法帖才能从最接近书法源头的地方找到笔法真谛,才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真正的成就。但现实情况却是,真正能够将书法作为艺术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却是想写好字而已。况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那些利用业余时间将书法学习作为娱乐手段的人来说,根本不可能在书法艺术上进行很深入的研究,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有时学习古人法帖反而会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我认为,对于一般的书法爱好者,临习字帖应该遵行先今后古、由今入古的路子。即,确定书法学习方向以后,先选择当代著名书法家中相同派别的作品临习。如果有机会面对面学习最好,否则就多参照他们创作或讲座时的示范视频学习,可以达到快速入门、少走弯路、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当自己跟从当代名家学习一段时间,基本入门之后再临习古人法帖,会更好地理解古人笔法,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我在初学书法时是从欧体楷书学习的,当时就是在网上下载了著名欧体书法家田蕴章先生的讲座视频《每日一字、每日一题》,之后,又临习《九成宫醴泉铭》,感觉效果不错。还在为这个问题纠结的朋友不妨一试。 田蕴章老师《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讲座视频 初学书法怎样临帖临帖大致有三种方法,也可以称为临帖“三部曲”。 (一)单字临。刚开始临习字帖,就要对照所临的帖子,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临,要力求像原帖,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感觉。这时临帖甚至可以采取更机械的方法:一是将透明纸蒙在所临帖子的字上面,直接描写或者先勾勒轮廓,再填墨书写,这就是“摹”,是初学书法临帖的一种方式,但我不主张用这种方法,即使用也不要长时间用,否则会养成涂画的不良习惯;二是在所临的字帖和习字纸上分别打上米字格,以方便看清原帖每一个笔画起笔和收笔的位置,这样的临习方法对于初学者更好地读帖、理解帖有很好的帮助,建议推广使用。 (二)整体临。又称为背临,也分三个层次:一是整行临。就是一次看清数个字或一行字,再一口气临下来,然后再对照原帖看有什么出入,差别在哪里,哪一个更合理等;二是整页临,就是一次临写一页纸;三是整篇临,这是背临方式中最高的层次,基本就属于下面的脱帖临了。 (三)脱帖临。亦可称为意临。就是熟练掌握原帖的笔法结字、章法结构之后,合上帖子,完全依照原帖的风格来书写。这时临出的作品可能单字不像原帖,但总体上笔法特征和书法风格却让人一看就是原帖。这是临帖的最高境界,许多名家临习古人碑帖其实是在这个层面上,所以,他们临习的东西似像非像,其实是融合了自己对碑帖的理解,糅入了自己创作的成分。 临写碑帖感觉不像怎么办现在,我们回到本文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都遇到过困惑:为什么自己临习别人的字帖感觉不像,而且越临越感觉偏离原帖?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客观上说,越是书法水平高的人临帖应该越看起来不像原帖。 (一)临帖看起来很像其实是学习书法的最原始阶段。初学书法,尤其是那些零基础学习书法的少年儿童,他们在笔法、结构方面没有概念,加之模仿能力更强一些,所以他们在临帖时会更接近原帖,看起来就感觉更像。 (二)临帖看起来不像说明临习者对笔法和结构有了自己的理解。大凡写字,一个笔画的起笔就决定这个字的基本形态,比如横画起笔的角度大小,决定这个笔画的倾角,必然会影响其他笔画的排列方向和疏密等,如果是零基础学书者,可能不会因为第一个笔画的起笔偏离了原帖而影响第二个笔画,但有一定基础的书者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自然而然地对第二个笔画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使整个字同原帖有一定出入,这就是看起来不像原帖的原因。但从书法水平上讲,却是高于前者的了。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临帖很像不应该是常态,反而看起来似像非像才是正常的。那些书法大家往往会说自己临不像古人,这不是谦虚,而是一种境界。由此,如果书法学习过程中,随着临习时间推移,突然感觉自己的字越来越不像原碑帖,也许不必为此苦恼,说不定这是进步的表现呢。 结语临习古今名人碑帖要追求神似,而不是机械的形似。但却不是现代流行书风下一些本不会好好写字的所谓书法家,以临不像为幌子,故意歪歪扭扭,矫揉造作,他们不是因为懂笔法而临不像,而是因为不会写字而临不像,这是不值得提倡的。 临习碑帖追求神似应该抓住三个要点: 1、临笔法。要揣摩所临碑帖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细微动作,弄懂原作者在写这个笔画、这个字时怎样保持中锋,哪里兼用了侧锋,哪里使用了自己独有的笔法等等。 2、临结构。要正确分析所临碑帖单字结字特点,笔画之间的排列方式,要掌握它的字形特征,是长还是方,是圆还是扁等等。 3、临章法。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除了笔法结构方面的美以外,更重要的是章法布局的到位。所以,临习古今碑帖一定要注重通篇章法的理解,包括疏密、大小、浓淡、俯仰等方面的变化。 只要做到上述几点,所临出的碑帖即使单字看起来并不像原帖,但韵味和风格却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帖、哪个名家的风格,这就属于书法创作的层次,是临帖的最高境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