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一点飞鸿1 2020-03-25

读完《万历十五年》,看到明朝万年间的皇帝万历,重臣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哲学家李贽等人,命运串联起来,共同揭示了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统儒家简单粗浅而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制造性,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万历年只是明朝建国以来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而王朝的根本矛盾早已出现,譬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通过这六个人,我们可以一窥中国政治制度,文官集团文化之玄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治制度是至关重要的,是政治发展稳定的必要前提。理性操作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理想更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与生命之源,在一个上行的社会中,制度化,理性化和道德都是必需之物。我惊叹明朝的制度的完善程度,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皇帝可以说是政府的首脑,国家的首脑。然而万历皇帝作为这样一个首脑人物,却几十年间不上朝,但是政府机构依旧有序的运行,这不得不说是制度的完善导致的结果。即使拿当今的社会与之比较,也是不敢想象的。而这种情况在明朝竟然出现了两次,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这爷孙俩为我们上演了这出人意料的两幕大剧。站在这种角度看,此制度无疑是成熟的,进步的,但他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大。这种固定的,僵化的制度极大的束缚了思想,扼杀了人性。以至于皇帝的人性也能被扼杀。万历皇帝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生受制于文官,自己想做的事从来都是做不成的。自己心爱的女人不能被立为皇后,喜爱的儿子不能被立为太子,亲自练兵又被臣工集体抵制,直接导致了后期的消极怠工。相比扼杀人性化而言,更大的危害其实是对中国思想的束缚。这些文官深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影响,秉承一种“和”、“中庸”的精神,维持着某种平衡。没人愿意去打破这种平衡,更没人能够打破这种平衡。专权的张居正试图改革,但天不假命,死后被鞭尸,全家连坐。申时行看到前任下场,只能极力去保持着这种平衡,在皇帝和大臣间做起了中间人,对双方进行调和,尽力的避免冲突。以一个老好人的角色,得到皇帝的信任,也不至于成为大臣们的众矢之的。李贽疯狂的对这种现状进行抨击,但结果只能是身死狱中。这种平衡精神是固化了的,更是病态的。我们常说,明朝的臣子是最不怕杀头的。因为被皇帝杀头,就会在历史中被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会流芳百世,光照千秋。所以,所有人就都必须处在这样一个怪圈里,这样一个已成定制的圈里,一个以固化了的儒家教义所编制起来的圈里。

这种怪现象在明中后期普遍存在,而皇帝也无力打破。万历之后,大明王朝便慢慢走向了覆灭,不得不让人觉得跟这种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文官们打着廉洁奉公的幌子,满口的仁义道德,背地里却谋算着自己的利益,自己所在小集团的利益。这也是李贽所离经叛道的起因,这也是大明王朝内不能守社稷,外不能御强敌的原因,这更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受辱于外族的源头。

我们应该学着去改变,改变那些不好的,进而得到先进的思想,更高的文明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应该一味地固化传统,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