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特级教师魏民侠:疫情下网络教学引发的思考

 扬眉剑客 2020-03-26

魏民侠

省特级教师魏民侠:疫情下网络教学引发的思考

魏民侠,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首批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现任职于澄城县教学研究室。

疫情对世界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但对于以往总是忙碌奔波、无暇静心思考的人们来说,却不得不说是一次认知的洗礼。而教师,更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以网络教学这种特殊的方式彰显了“人师”的魅力,业务技能得以提高,认知理念得以升华。但不可否认,网络教学的开展,也暴露了教师教学中潜在的一些不足。下面,我就网课录制参与过程中引发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共勉。

问题发现:网络教学虽然打破了时空限制,但却不能不考虑电子产品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网课录制时,我们要求教师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时间,把往常一节课的内容细化分解,通过两课时(每课时25分钟左右)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求教师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生成与知识相关的探究性活动,然后以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教师操作中却很难达到:一是分成两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得浅显单薄,做不到举一反三;二是探究性活动设计生搬硬套,做不到科学恰当;三是学生自主学习空间逼仄,做不到大胆放手;四是复习课简单汇总,做不到以练代讲,重点突出。

思考一:把一课时内容分成两课时教学,有了时间与内容的限制,因此既要确保知识的连贯性,还要确保内容的厚实性,这就需要教师既有灵活的教学策略,又有宽厚的知识铺垫。灵活的教学策略是指可以将新知讲解与拓展延伸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随堂练习相结合,将学习新知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无缝链接,有机融合。宽厚的知识铺垫是指能把看似单一片面的知识教得饱满丰盈,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上联下接,能用鲜活具体的事例解析知识以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并融会贯通。我们不仅要能厚积薄发,把复杂的知识讲得简单易懂,还要能厚积厚发,把简单的知识讲得灵动而生趣盎然。如果说因为教学内容过少而不能有效拓展,反映出的则是教师知识面的狭窄与教学思路的线条化。所以,博览群书,丰厚学养,对专业知识体系全面把握,对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了然于胸,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素养。

思考二:探究性活动设计得片面狭窄,充分暴露了教师平时教学理念的陈旧与方法的单一。纵观教师的网络授课方式,大多以独白式讲解为主,即使提出问题,也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究其原因是老师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法获得学生的反馈,他们认为即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不见得就去思考,再加之隔空授课,学生思考的过程与结果也无法获悉。但教师却忽略了一点,学生隔离在家,没有教师的现场指导与同学的互相帮助,正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习惯的良好契机。而探究性活动的设计,不仅仅是对教师研读教材与教学过程设计能力的检验,更是以问题探究为导向,引导、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有效举措。

如: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有三首古诗,分别是《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教师就可以在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与韵味的基础上,设计如下六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认真反复诵读三首古诗,并背诵给家长听。

2.想一想,这三首古诗选编在一起的原因是什么?

3.或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了解三首古诗背后的故事,说说每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然后讲给家长听。

4.《寒食》《十五夜望月》分别写了哪些传统习俗?与《迢迢牵牛星》有关的节日习俗又是什么?

5.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三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思”,请你结合古诗的意思及产生的背景,说一说每首古诗表达的是谁对谁的“思”?古诗中的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了“思”,说说是怎样表达的?

6.继续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抄下来讲给家长听。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结合注释、联系作者及时代背景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不陌生,再重复讲解毫无意义。而对问题的深度探究才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上问题不仅从整体上勾连了三首古诗,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思考三:作为疫情中的教师,最大的收获应该是通过网络教学,提升了信息技术能力,改变了对传统授课方式的再认识,特别是强化了对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以前,我们总怀疑网络教学的虚无飘渺,对“翻转课堂”与“慕课”心存芥蒂,感觉这些教学方式不靠谱,不切合实际。然而这次突发疫情却让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特别是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去点击自己喜欢的课程,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资源充盈自己。所以,将知识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做高明的启迪者和优秀的摆渡人才是教师最正确的选择。未来已来,如果我们再不改变,总是墨守成规,颐指气使,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我们是否还能稳稳地站在教师这一职业岗位上?

思考四:班级授课中的常态复习课多是通过习题训练来检验学生的新知学习效果。而网络教学的弊端是讲解习题时不能与学生互动,不能当场通过学生的反馈感应教学效果。所以,更多教师的复习课是引领学生把知识从头至尾进行梳理和归类,在回顾与朗读中上完了复习课。但是,这样的复习芝麻西瓜一起抓,看似条理清晰,实则面面俱到,重点缺失,强化不到位,能力提升无法落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不能用讲解新教材过程中所用的办法来进行复习,要复习份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站得好像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不那么显眼。意思就是说,复习应该放过细节,抓住要点,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复习课不仅要对知识梳理归类,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如复习某一单元所学的公式和定理,就可以借助一个几何图形模型,引导学生将重要的公式和定理进行强化和区分,然后通过一两道综合性比较强的习题引导学生思维有效衔接,知识灵活运用。

网络资源的充沛丰盈及跨越时空的学习方式,给教师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我想,教师只要能在教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变,在变中创新与提升,就一定能与时俱进,勇立潮头。

编辑:王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