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分析:缺一颗牙等于婚姻不幸吗?

 王明鹏 2020-03-26



问:一个年轻姑娘渴望走进婚姻,但是目睹女同学婚姻不幸福,同学人很漂亮但缺一颗牙齿,自己恰好也缺一颗牙,由此认为缺牙等于残疾,自己不幸也与此有关。

答:(根据新阳光李克富老师课程整理,问题为编者所加)

1、分析重要还是帮助重要?

当我们对这个故事分析心理原因时,其实是回答具体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提供帮助走出来。求助者讲故事,是建构编造的结果,二传手转述更是在讲自己故事,加入自己心理活动,这都是现实反映而非现实本身,故事背后都是逻辑表达,要还原到本人。

2、怎样通过听故事提供帮助?

无论怎么说,都是在讲故事,这不是客观真实,只是描述真实,是记忆的建构,而记忆是不准确的。为此,不要回答问题,要帮助解决问题,如果习惯讲故事与听故事,就不会有意识去发现故事后的真实意图。

要根据咨询目标,选择一些问题进行提问,打断故事描述,打断归因模式,找到可以帮助的点,不再原地转圈,引导走出来。

3、偏执与强迫区别何在?

偏执就是单一归因,未必要纠正,要看引起情绪后果是否朝上走,情绪好就不要分析,要赞同。比如有人长颗痣,认为是福痣,就不管,如果认为不幸才要处理。强迫必须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具备,坚信缺牙导致不幸是偏执,知道不该想缺牙导致不幸忍不住去想是强迫,必须有冲突。

4、咨询思路如何?

缺牙导致不幸,先认同这个思维,顺着说,试试他,再挑战能不能改变,先接受再改变。比如小时被爸爸打了一巴掌,导致自卑,顺着说很多人如此,接着问找我帮什么呢,打死爸爸还是回到小时候?反复问不断问可否改变,不能改变就要接受,不能接受要么用技术让他接受,要么再看看原因是什么,把故事陈述追问成咨询目标。

5、如何挑战对方?

想找结婚对象容易啊,有人会喜欢缺牙的人,比如监狱那些人,我们恨得咬牙切齿,有人会爱上他们,有些残疾人也不是单身一个。心理学上,你是什么样子是你说了算,别人喜欢什么样是别人说了算。

6、如何接得住对方?

接住对方说的所有话,先接得住,“我缺牙不就是残疾人?”,“对,就是残疾人,我也是”,“你觉得别人都健全在哪里”。

咨询中假设前提是求助者永远不会欺骗咨询师,花钱咨询来欺骗咨询师就是症状的表现,症状即欺骗,咨询师是在心理层面操作而非道理物理层面。

7、如何敢于揭露最差?

咨询师想启发引导,可是脑子反应慢,来不及,咋办,这时候就不要反应,可以反复不断的问目的,问可能最差。例如孩子不上学,问不上学会如何,找不到工作,问找不到工作会如何,活不下去,问活不下去如何,会死去,问死了又如何,一直向下沉,问出最差最坏情形,这是“箭头向下技术”。

比如有家长说女儿要跳楼自杀,反问跳楼自杀了你就不活了?回答不活了,问你现在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与女儿纠缠中,这样追问目的就是自我意识扩大化探索,不敢想、不敢说、不敢看的都敢了。

8、如何敢于激怒对方?

咨询师一般不敢激惹求助者,但是要知道引发战争很正常,这时候目的就是为了激怒对方,敢于激怒才去做,否则当然不可,为此要有应对预案。比如孩子被迫来咨询,不说话,故意激怒后,告诉“刚才是心理测查,你没有经受住激怒的考验,那么你在家里状态我也知道了,如果不想咨询可以走了,我会和你父母继续谈谈。”这时候孩子会强烈要求和他谈。这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刺激,会引发兴趣。

9、何为先跟后带转折法?

民间智慧有个故事,说某高人善于使人做事情,有人不服气,说能让他从门里走到门外就佩服,“你再厉害也骗不了我”。高人说,“我真做不到,但是有办法能让你从门外走进门里”,此人不相信,说没啥区别,高人说可以试试,试试再说行不行,于是此人自觉从门里走到门外。

顺着说,有预谋,出其不意,达到目标,这在教科书没有,必须实战中学会,但是教科书是标杆,离不开,这种技术也只是“术”不是“道”,没啥了不起,只要基础有了自动就能学会。

您会如何回答下面问题呢?

1、简述许又新教授的咨询有效六要素。

矫正性情绪体验(优先解决情绪),从事新的有效行动(烦恼公式),提出可供选择的生活态度(认知讨论N-1方式),治疗者与病人的关系(信则灵),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影响(社会动物),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咨询终极目的)。

2、举出一个例子,描述其中归因方式。

晚上下班到家,主动下厨帮助做点啥,被指令炸臭豆腐,这是外购好的原材料,直接加工就行,还有习惯了洗碗刷锅这些家务活,后面归因是活动有益身心,干点家务有价值,尊重家务劳动,行动促进心理健康,家庭需要共同维护。

接受不同观点,尤其自己不认同的,背后归因是大多数事情如何做并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和正确,所有判断评价都是基于特殊价值观,因此接受五彩缤纷世界就要接受五彩缤纷观点与处事方式。大家庭事情处理,更是如此,不要以为是亲人就得一个思维与行事模式。

3、简述偏执性人格障碍。

许又新教授《精神病理学》,“主要特性是过分猜疑和敏感”,“倾向于把别人的好意或中性态度误解为恶意或敌意,喜欢追究别人隐蔽的动机,容易感到别人笑里藏刀、指桑骂槐、杀鸡给猴看等,总之是别有用心和不怀好意”,“偏执人格有两种亚型或不同的表现,一种是自负,傲慢,好争辩,好斗,对权力、地位有执著追求而又猜疑过敏的人;另一种是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好背地里窃窃私语,干事偷偷摸摸,斤斤计较小利害而又猜疑过敏的人。”

第6版《变态心理学》(美.苏珊),“偏执性人格障碍的定义特征模式是对他人的不信任和猜疑,比如把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恶意的”“一般还会错误地解释与他们的猜疑相一致的情境”。

4、简述强迫症。

许又新教授《精神病理学》,“强迫现象有三个特征:主观上受强迫的体验,主观上感到必须加以意识的抵抗,有症状自知力。三者任缺其一便不是强迫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