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行为后面的无数解释

 王明鹏 2020-03-26


生活现象有多种解释

不论是从常识还是心理学视角看,我们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后面都有掩藏的深意,这个藏而不露的含义,可以称之为动机、需要、欲望、目的等等。

更准确一点说,行为后面有动机,动机后面有需要,需要包括各种欲望想法等等。

动机还有内外之分。

举例工作吧,工作动机首先是挣钱,获得社会认可,这些属于外部动机。

除此之外,工作还存在内部动机,那些废寝忘食投入者,有成就动机;还有一般员工,工作中收获归属感,这是社会归属动机;当然,职场单位里那些主管人们,还有一个权力动机,控制感的不可缺少。

上面这些内部动机都来自内部需要,用马斯洛理论表达,就是爱与归属、尊重与被尊重、个人价值实现等。

这些可以归纳为一般普通心理学理论解释范畴,再看看社会心理学可以解释的理论。

原本吃饱喝足,看见刚刚做好的散发诱人味道的新鲜面包,忍不住再吃点,这就是老百姓说的“眼馋嘴不馋”,如何解释呢,用马斯洛理论不太好解释。

这时候可以拿行为主义理论来解释。

香味四溢的面包是刺激,激发我们垂涎三尺忍不住尝尝,就是“行为——反应”模式,也叫做经典条件反射。

继续深入些解释其他行为,比如告诉小孩子忍住半小时不吃面包,过后再奖励其他东西,很多孩子能忍住,可以用“行为——心理活动——反应”模式解释,也就是虽然暂时不能吃到面包,可是延迟等待有好处有利息啊,时间价值就是这样得来的。

这个模式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应,可以解释的非常多,包括上面说的工作,一般每月10号左右发工资,为何在没发工资前你会勤奋工作,那些内外部动机都可以看作是心理活动,因为会延迟满足,才不会猴急猴急。

痛苦症状有无奈解释

解释常见行为的理论很多,可以说所有心理学理论都是这个目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是这样,社会交换、符号互动、模仿学习等也都是。

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惑,解释起来可能麻烦的多。

比如出现偏激敏感厌世抵触心理的个案,自述:

“感觉自己很焦虑,迷茫,对任何事情和人都出现抵触情绪,排斥和人的一切交流,总是无意识自己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出现问题想法很偏激。希望可以得到疏解和开导,了解自己的问题。”

对此有个简短对话:

——近期发生过什么事,什么时候严重呢?与谁接触更严重呢?

——近期没有发生过事情,每天下午晚上都会有长时间持续。除了非常熟悉的家人和朋友,对其他人都异常排斥。

——您这个感受发生一个多月了,之前什么样子呢?近来期间又是如何变化的?

——之前一直都很好,没有过任何奇怪的情况。近期就是很莫名心慌,无法呼吸,头晕之类的,注意力涣散。

——可以理解,情绪低落也是常见现象,但是时间长到一个月总是如此,就需要专业咨询,帮助走出来,您现在说出来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类似这样心理问题非常多,生活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模样。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夜深人静都有无眠时刻。

心理痛苦很多无法言说,说出来的不再是至深痛苦。

上面这个个案是20岁男生,解释他的焦虑抑郁偏激没有意义感,最简单的是生理原因,所谓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缺失,生活迷茫无措。还有就是小时候家庭养育模式不良,亲子关系不好导致人格不良,在成年初期已经表现问题症状。

当然,这些解释有些事后诸葛亮味道,反正解释都是现在找出来的,对错没有办法验证。任凭我说好了。

还有一些比较善意中肯的解释,比如这些症状不是问题,看似面目可憎,但是用来保护当事者的,专业术语叫“防御机制”,其实就是自我适应社会的特有方式。

打个比方,一个人历经生活苦难,好容易有一件破烂衣服遮蔽,住一个摇摇欲坠破洞房子里,虽然不幸,也勉强度日,这些看似卑微不堪的资源正是可以活下去的基础,如果你上来呵斥一顿,拆了人家破屋,撕掉人家破烂,能够给人家新房子新衣服尚可,否则就是谋财害命。

这时候,解释要慎重,不是为了自己显摆,要看是否有利于对方,否则就是害人不浅。


解释不是目的,而是借助解释向好生活

为此,如何解释是个大问题,尤其涉及心理痛苦的症状,不能随意随心随便解释。因为,解释可以无效,无聊,无用,但是不能有害。

你一句漫不经心解释,可能就让人家心理崩溃,该当何罪。这个换位思考一下,换成自己试试就知道了。

极端些说,生活中心理问题,一切都是防御,一切都是解释,一切都是主观。如何解释,不取决于我们知道些什么理论,而在于解释要有利于自己以及别人身心健康。

明确这个向好生活的解释的目的,才是学习解释本质要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