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淇)训(浚)区委的建立---红色足迹(四)

 文艺朝歌 2020-03-26

奇(淇)训(浚)区委的建立

1929年底,中共直南特委决定时任保定市委负责人的魏十篇到豫北开辟党的工作。当时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环境恶劣。为了工作和安全起见,魏十篇联系其在保定育德中学的同学、青年团员王存学(河南浚县人,在北京大学上学),通过王存学向其哥推荐魏十篇到浚县赵岗学校当教师。同时联系保定团市委宣传委员马五江一同去河南豫北开辟工作。

19302月,年仅19岁的共产党员魏十篇,在王存学的带领下,与马五江一起坐火车奔赴河南。他们在淇县火车站下车,在一家商店落脚休息了一夜,便由赵岗村学校校董刘建猷用轿车接回。魏十篇与马五江到达与淇县相邻的浚县赵岗学校后开始工作。在巍十篇和校董王存善、刘建猷(刘芳勋的兄长)等共同努力下,赵岗学校新建校舍9间,增加班级,招收新生,而且男女兼收,扩大学校教育。学生由原来的130人,增加到200余人。教师也增加到7人,把初级小学升级为县立第九完全小学。魏十篇任校长兼六年级的级任老师(即现在的班主任),并教高年级的功课。马五江在魏十篇的帮助下,转为中共党员。从此,魏十篇与马五江便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学为掩护,在赵岗村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不久,由保定育德中学毕业的共产党员齐彭育、申振亚二人,受组织派遣到赵岗学校,齐彭育教五、六年级的算术教师。月余,申振亚返乡。

中共奇(淇)训(浚)区委 办公地旧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卫贤镇赵岗村,这是原赵岗小学南屋西头。

19307月,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直南特委(特委驻在河北省码头镇)决定。在赵岗学校建立了党的地下组织“中共奇训区委员会”(“奇”即淇县、浚县的谐音),负责淇县、浚县党的组织建立与发展工作,魏十篇任书记,马五江任农运委员,齐彭育任青年委员。三人同住在学校的大阁楼上。不久,在北京上大学的青年团员王存学,因参加北京的“三·一八”示威和“四·一二”飞行集会,被捕后释放回家,这时北大学生刘芳勋也因闹学潮回家,两人积极参加了区委工作。

中共奇训区委建立后,主要工作任务是:“以学校为掩护,建立和发展当地的党、团组织及其他各个革命群众组织,广泛进行反帝、反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宣传,将广大劳动群众团结到革命方面来。”在学校开展革命工作,主要对象是学生,通过访问学生家长与农民建立联系,密切了同贫苦农民的关系。为了取得学生及其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魏十篇、马五江、齐彭育三位老师,在教学方面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很注意教学质量,因而受到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好评。他们通过学生带领,深入到贫苦农民家中,和农民促膝谈心,帮助他们割草、送粪、收打庄稼等。与农民谈话时,都非常亲切、和蔼。还用自己的钱给一些贫苦学生买书和笔墨纸砚等。为此,他们和学生及农民逐步建立了感情,达到了在学校和群众中立足的目的,为顺利开展党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共奇(淇)训(浚)区委区委工作人员住地旧址现状。

魏十篇等三人在赵岗学校,利用各种方法开展工作。一是通过讲课、讲革命故事和教唱革命歌曲,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进行革命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唤起了广大贫苦学生的觉醒,激发了他们对个社会封建剥削制度的痛恨。二是举办平民夜校,更多地接触贫苦农民,通过识字教学,向贫苦农民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为了进一步深入宣传教育和发动群众,魏十篇、马五江、齐彭育三人,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晚上,分头到田间、地头、牛棚、场院和农民家里,同他们亲切交谈,询问家庭情况,通过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及社会动向。在思想、语言一致的基础上,宣传党的路线、国家的命运等,宣传教育贫苦农民要组织起来,在共产党领导下,打倒国民党,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把地主老财的土地、房屋、牲口等财产全部没收,分给广大的贫苦农民。到那时,贫苦农民有地种、有房住、有吃穿,再不受压迫和剥削,自己当家作主,青年人能娶上媳妇,再不会穷得打光棍了。三是建立群众组织。在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和贫苦农民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先在学校建立了少先队,吸收进步的青少年学生参加,然后采取骨干引路,单线联系和利用学生家长等关系进行串联,扩大宣传,争取更多的农民群众,很快便将赵岗附近的杨马湖、李屯、卫贤、李桥、交卸、草店等十多个村庄也发动起来了,先后建立起7个农民协会。少先队员和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00多人。在这个时期,党组织还发展了一些党员,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后来这些青年也先后参加了革命,如罗新明,在抗日战争时期组织起抗日游击队,自任司令。刘耕夫、王舒苗等人在浚县新镇组织起“滑、浚、淇三县人民抗日自卫军”,共千余人,还有王心青、陈海青、李长修、张金堂等20余人,也为革命作出了贡献。四是张贴宣传标语,散发革命传单。标语和传单的内容都是根据当时阶级斗争的现实自编自印的。这些标语和传单不仅在赵岗村张贴、散发,还经常组织进步学生利用夜晚,到附近的各村去张贴和散发。大地主刘成勋、刘全仁的大门上,不断出现贴有“打倒刘成勋”“打倒刘全仁”的标语口号。有人还把这些标语口号刻在村头的杨树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淇浚区委在不长的时间里,将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淇、浚两县影响很大。

中共奇(淇)训(浚)区委 工作人员住处,原赵岗学校东厢房阁楼现状。

1930年下半年,淇浚区委由于受立三路线的影响,急于求成,不注意隐藏,不讲究斗争策略,引起了地主豪绅的怀疑和不满。区委书记魏十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使党的事业不受损失,决定离开赵岗学校。淇浚区委从建立到结束,仅半年时间,但在淇、浚两县却传播了马列主义,宣传了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为淇、浚两县开展革命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