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305879284507476093-3458800789114323560-藏象
2020-03-26 | 阅:  转:  |  分享 
  
第三章藏象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藏象”一词,始见于()

A.《素问》 B.《灵枢》 C.《类经》

D.《难经》 E.《伤寒杂病论》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病理的中心是()

A.精 B.气血 C.经络 D.五脏 E.六腑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区别的主要依据是()

A.解剖形态的差异 B.经脉络属的有无 C.生理功能的差异

D.所在部位的不同 E.以上都不是

4.具有“藏而不泻”特点的是()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五体 E.五液

5.具有“泻而不藏”特点的是()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五体 E.五液

6.被称为“君主之官”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7.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

A.肾 B.肝 C.心 D.脾 E.肺

8.“血府”是指()

A.脉 B.心 C.肝 D.脾 E.冲脉

9.与神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肝 B.肺 C.肾 D.脾 E.心

10.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生血 B.统血 C.行血 D.防止出血 E.调节血量

11.与心相表里的是()

A.大肠 B.小肠 C.心包 D.三焦 E.胃

12.“心主神明”是指心主宰人体的()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生理、心理活动

D.精神意识活动 E.以上都不是

13.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之一的是()

A.胆 B.髓 C.脉 D.女子胞 E.脑

14.下列哪项不属于“五华”()

A.爪 B.面 C.毛 D.口 E.发

15.下列哪项不属于“五体”()

A.筋 B.脉 C.髓 D.肉 E.皮

16.下列不属五液的是()

A.尿 B.涎 C.涕 D.泪 E.唾

17.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舌为心之苗 B.汗为心之液 C.心为神之舍

D.心其华在面 E.心为血之府

18.观察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哪项关系较小()

A.面色 B.舌色 C.脉象 D.爪色 E.心胸部感觉

19.“膻中”是指()

A.心 B.心包 C.胸腔 D.脑 E.肺

20.有“华盖”之称的是()

A.肾 B.心 C.肝 D.脾 E.肺

21.肺主气功能的核心是()

A.主气的生成 B.主呼吸 C.调节气机

D.主宣发 E.主肃降

22.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是()

A.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 B.肺主呼吸之气 C.肺主管气的生成

D.肺主调节全身气机 E.肺主治节

23.“肺朝百脉”是()

A.指肺助心行血 B.其功能与心主血脉一样 C.百脉会聚于肺

D.肺助心行血功能的结构基础 E.将血液输送至全身

24.肺“通调水道”主要依赖于()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朝百脉 C.肺司呼吸

D.肺主肃降 E.肺主宣发和肃降

25.“相傅之官”指()

A.心B.肺C.肝D.脾E.肾

26.下列哪项不是肺气宣发运动的体现()

A.排出体内浊气B.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

C.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D.宣散卫气于体表

E.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

27.下列哪项不是肺气肃降运动的体现()

A.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C.排出体内浊气D.清除肺和呼吸道异物E.助大肠传导糟粕

28.“水之上源”指()

A.心B.肺C.脾D.肝E.肾

29.与肺相表里的是()

A.心包B.小肠C.大肠D.胃E.三焦

30.皮肤感邪,常内传于()

A.心B.肺C.肝D.脾E.肾

31.肺的门户是()

A.喉B.鼻C.腠理D.汗孔E.皮毛

32.“娇脏”是指()

A.肝B.心C.脾D.肺E.肾

33.“后天之本”指()

A.心B.肺C.脾D.肝E.肾

34.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化生水谷精微B.脾主升清C.脾主统血

D.脾为后天之本E.人以水谷为本

35.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内脏是()

A.肺B.脾C.肾D.肝E.心

36.“生痰之源”是指()

A.肺B.心C.肝D.脾E.肾

37.脾主运化是指脾能够()

A.运化水液B.运化水谷C.化生血液

D.化生气血E.运化水谷和水液

38.脾统血的机制主要是()

A.脾阳的温煦作用B.脾气的固提作用C.脾的升清作用

D.脾气的升举作用E.脾气的气化作用

39.五脏中主升清的脏是()

A.心B.肝C.肺D.脾E.肾

40.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主要是下列哪项的作用()

A.肝气B.脾气C.肺气D.肾气E.心气

41.与脾相表里的是()

A.大肠B.小肠C.胃D.胆E.膀胱

42.腠理是指()

A.肌肉的纹理B.皮肤的纹理C.汗孔

D.肌肉和皮肤的纹理E.皮肤

43.脾其华在()

A.唇B.口C.面D.爪E.肉

44.脾的生理特性是()

A.喜燥恶湿主升B.喜燥恶湿主降C.喜润恶燥主降

D.喜润恶燥主升E.以上都不是

45.肉病日久可传入()

A.心B.肝C.肺D.脾E.肾

46.“刚脏”是指()

A.心B.脾C.肝D.肺E.肾

47.协助脾胃升降的脏为()

A.心B.肝C.脾D.肺E.肾

48.《素问·五脏生成》认为“人静则血归于”()

A.心B.脾C.肝D.肺E.肾

49.“罢极之本”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50.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核心是()

A.调畅情志B.疏泄气机C.促进脾胃运化

D.促进生殖E.促进血行和津液代谢

51.“筋之余”是指()

A.齿B.发C.骨D.肝E.爪

52.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主要取决于()

A.胆贮藏胆汁B.胆排泄胆汁C.脾运化水谷

D.肝疏泄气机E.以上都不是

53.“肝之外候”为()

A.筋B.泪C.目D.怒E.血

54.对肝疏泄功能影响最大的情志活动是()

A.喜B.怒C.恐D.惊E.思

55.肝在体合()

A.爪B.脉C.肉D.骨E.筋

56.肝主疏泄和藏血的关系,常表述为()

A.肝体阴而用阳B.肝为刚脏C.肝体常不足

D.肝用常有余E.肝为将军之官

57.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精液的正常排泄是哪两脏配合作用的结果()

A.肝脾B.脾肾C.心肺D.肝肾E.肝肺

58.情志抑郁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

A.心神失常B.肺气虚弱C.肝失疏泄

D.肾精不足E.脾失健运

59.“先天之本”指()

A.心B.肺C.脾D.肝E.肾

60.肾脏所藏之精是()

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先后天之精

D.脏腑之精E.生殖之精

61.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

A.心血是否充盈B.肺气盛衰C.脾之运化

D.肾气盛衰E.脑髓充足与否

62.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是()

A.齿、骨、发B.筋、骨、脉C.皮肤、肌肉

D.面、舌E.呼吸、心率

63.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物质是()

A.肾精B.元气C.肾气D.肾阳E.天癸

64.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A.肝血的充足B.肾中精气的充盈C.脾气的健运

D.肾阴的滋润E.肾阳的蒸化

65.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66.“命门之火”实际上指()

A.心阳B.肾阳C.肝阳D.脾阳E.心火

67.“命门之水”实际上指()

A.肝阴B.心阴C.肺阴D.肾阴E.胃阴

68.维持呼吸的深度需哪脏的功能()

A.肝B.肺C.肾D.脾E.心

69.肾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是()

A.吸气B.纳气C.呼气D.藏气E.以上都不是

70.“骨之余”是指()

A.齿B.髓C.发D.爪E.筋

71.“血之余”是指()

A.髓B.爪C.筋D.发E.齿

72.肾在液为()

A.涎B.唾C.泪D.涕E.尿

73.与肾相表里的是()

A.胃B.大肠C.膀胱D.三焦E.小肠

74.后阴为何脏之窍()

A.脾B.心C.肺D.肝E.肾

75.骨病日久则内传于()

A.心B.肾C.肝D.肺E.脾

76.“户门”是指()

A.唇B.齿C.胃上口D.会厌E.肛门

77.胃上口称为()

A.吸门B.幽门C.阑门D.贲门E.飞门

78.下列哪项不是指胆()

A.中精之府B.中清之府C.精明之府

D.清净之府E.中正之官

79.居六腑之首,又属奇恒之腑的内脏是()

A.胆B.胃C.膀胱D.三焦E.大肠

80.胃的生理特性是()

A.喜燥恶湿主升B.喜燥恶湿主降C.喜润恶燥主降

D.喜润恶燥主升E.以上都不是

81.“水谷气血之海”是指()

A.冲脉B.小肠C.大肠D.胃E.膀胱

82.“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

A.脾主运化水液B.小肠泌别清浊C.肺主通调水道

D.膀胱贮尿排尿E.肾主司二便

83.大肠的传导作用是何种功能的延续()

A.胃气降浊B.肺气肃降C.小肠泌别清浊

D.脾之运化E.以上都不是

84.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有赖于()

A.膀胱的气化B.膀胱的固摄C.肾的气化固摄

D.三焦的气化E.肺气的肃降

85.“孤府”是指()

A.胃B.心包C.胆D.三焦E.膀胱

86.“决渎之官”是指()

A.脾B.肺C.肾D.膀胱E.三焦

87.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

A.心肺肝B.心肝脾C.心脾肾D.心肝肾E.肺脾肾

88.下列哪项指的不是女子胞()

A.胞宫B.膻中C.胞脏D.子脏E.子宫

89.“元神之府”指()

A.心B.头C.脑D.胆E.目

90.“髓海”指的是()

A.骨B.髓C.脑D.肾E.胃

91.两脏之间表现为气血关系的是()

A.心与肺B.肺与肝C.脾与肾D.肝与肾E.肺与脾

92.“肝肾同源”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同居下焦B.藏泄互用C.精血互化

D.阴液互补E.阴阳承制

93.“金水相生”说明哪两脏的关系()

A.心与肾B.肝与肾C.脾与肾D.肺与肾E.肝与肺

94.连结心肺两脏的主要环节为()

A.肺气B.元气C.心气D.营卫之气E.宗气

95.“水火既济”说明哪两脏的关系()

A.心与肺B.脾与肾C.心与肾D.肺与肾E.肝与脾

96.统藏失司的出血反映哪两脏病变()

A.脾与肺B.心与肝C.脾与肾D.脾与肝E.心与脾

97.肺与脾的关系表现在()

A.宗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B.血的生成、运行C.气机的调节

D.呼吸运动与消化吸收E.阴液互资

98.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血行方面B.血行和神志活动方面C.气血生成方面

D.神志方面E.血液的调节方面

99.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心肾B.肝肺C.脾胃D.肺脾E.肾肝

100.“胃之关”是指()

A.心B.肝C.脾D.肺E.肾

101.“命门”一词,首见于()

A.《难经》B.《内经》C.《中藏经》D.《类经》E.《太素》

102.《内经》所言的“命门”指()

A.右肾B.两肾C.两肾之间D.目E.肾间动气

103.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脑为髓海B.胃为水谷之海C.冲为血海

D.冲为十二经脉之海E.肺为气海

(二)B1型题

A.心B.肝C.脾D.肺E.肾

1.“气之本”是指()

2.“罢极之本“是指()

A.心B.肺C.脾D.肝E.肾

3.在呼吸运动中,“气之主”是()

4.在呼吸运动中,“气之根”是()

A.心B.肺C.肝D.脾E.肾

5.神志活动的主宰是()

6.调节神志活动的是()

A.口B.舌C.鼻D.耳E.目

7.心之外候是()

8.心寄窍于()

A.筋B.脉C.肉D.皮E.骨

9.肝在体合()

10.肺在体合()

A.爪B.口C.唇D.毛E.发

11.脾其华在()

12.肾其华在()

A.尿B.唾C.汗D.涎E.泪

13.脾在液为()

14.肾在液为()

A.喜B.怒C.悲D.思E.恐

15.肺在志为()

16.脾在志为()

A.心B.肝C.脾D.肺E.肾

17.“生痰之源”指()

18.“贮痰之器”指()

A.娇脏B.刚脏C.孤府D.水脏E.水府

19.肝为()

20.膀胱为()

A.心B.肺C.脾D.肝E.肾

21.“生之本”指()

22.“水火之宅”指()

A.汗B.尿C.津D.液E.泪

23.大肠主()

24.小肠主()

A.眩晕B.吐血C.胃下垂D.咳喘E.腰痛

25.脾不升清可见()

26.脾不升举可见()

A.膀胱B.三焦C.大肠D.小肠E.胆

27.“受盛之官”是指()

28.“传道之官“是指()

A.精明之府B.元神之府C.髓之府D.肾之府E.血之府

29.头为()

30.腰为()

A.髓之府B.精明之府C.玄府D.孤府E.净府

31.汗孔为()

32.骨为()

A.飞门B.贲门C.吸门D.魄门E.户门

33.会厌被称为()

34.大肠末端被称为()

A.气门B.幽门C.户门D.阑门E.鬼门

35.胃之下口为()

36.大小肠交会处为()

A.阳中之太阳B.阳中之少阴C.阴中之至阴

D.阴中之少阳E.阴中之太阴

37.肺为()

38.肝为()

A.心与肺B.心与肝C.肺与肾D.肝与肺E.脾与肺

39.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是()

40.与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是()

A.白眼B.黑眼C.瞳神D.眼睑E.两眦

41.水轮指()

42.风轮指()

(三)X型题

1.藏与象的关系表现在()

A.藏决定象B.藏变象变C.象决定藏

D.象变决定藏变E.象变反映藏变

2.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

A.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B.物质与代谢的统一C.局部与整体的统一D.人体与环境的统一E.形与神的统一

3.藏象学说形成主要是基于()

A.古代对尸体解剖的粗略分析B.精气学说的渗透

C.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D.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E.阴阳学说的影响

4.五脏与六腑的主要区别是()

A.五脏藏神B.功能不同C.脏讲功能、腑论形态

D.形态有别E.脏主腑从

5.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可观察()

A.面色B.舌色C.意识D.脉象E.心胸部感觉

6.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与否,可观察()

A.精神B.意识C.思维D.感觉反应E.睡眠

7.心脏的正常搏动依靠()

A.心气的推动B.心阳的温煦C.心阴的滋润

D.心血的营养E.心神的主宰

8.与心密切相关的是()

A.血之主B.脉之宗C.气之主D.神之居E.魂之舍

9.肺气宣发,主要向上向外升发布散哪些物质()

A.浊气B.卫气C.血液D.津液E.水谷精气

10.肺的肃降,主要向下向内布散哪些物质()

A.浊气B.清气C.卫气D.津液E.水谷精气

11.肺失宣降可出现哪些病症()

A.无汗B.泄泻C.胸闷D.鼻塞E.咳喘

12.肺主一身之气主要表现在()

A.主呼吸之气B.主通调水道C.助心行血

D.主宗气的生成E.调节全身气机

13.肺的宣发肃降能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

A.生成B.吸收C.输布D.排泄E.运行

14.肺的各项生理功能主要取决于()

A.肺气宣发B.肺主呼吸C.肺气肃降D.肺朝百脉E.肺主治节

15.肺在体合皮的生理基础是()

A.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B.肺与皮毛均与外界相通

C.皮毛汗孔宣通肺气助呼吸D.肺与皮毛均属金行

E.邪犯皮毛,肺气不宣

16.汗孔又称为()

A.气门B.玄府C.毛窍D.鬼门E.幽门

17.肺生理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于()

A.肺气的推动B.肺阴的滋润C.肺血的营养

D.肺阳的温煦E.肾阴的充养

18.具有喜润恶燥特性的内脏有()

A.胆B.肺C.脾D.胃E.肾

19.脾运化水谷,主要指脾对饮食物的()

A.消化B.排泄C.传导D.精微的吸收E.精微的转输

20.脾运化水液主要指脾对水液的代谢具有哪些作用()

A.生成B.吸收C.输布D.排泄E.运行

21.脾的升举作用失常可表现为()

A.恶心呕吐 B.腹部坠胀 C.久泻脱肛

D.皮下出血 E.内脏下垂

22.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可见()

A.水肿 B.气喘 C.痰 D.饮 E.湿

23.肝疏泄气机促进对脾胃消化功能的生理基础是()

A.协助脾升胃降 B.调畅情志 C.调理气血

D.分泌及排泄胆汁 E.影响水液代谢

24.肝失疏泄,表现在精神情志方面可见()

A.惊恐不安 B.精神抑郁 C.心神不定

D.急躁易怒 E.悲伤忧愁

25.肝藏血功能表现在()

A.贮藏血液 B.调节血流量 C.防止出血

D.固摄血液 E.推动血行

26.下列指肝的有()

A.主血海 B.刚脏 C.气海

D.罢极之本 E.水谷气血之海

27.瞳神又称为()

A.黑眼 B.瞳子 C.瞳仁 D.白眼 E.瞳孔

28.判断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是()

A.齿 B.爪 C.发 D.骨 E.二便

29.头发的濡养主要依靠()

A.血 B.津 C.液 D.气 E.精

30.肾的封藏作用表现在()

A.藏精 B.生髓 C.主骨 D.纳气 E.藏元阴、元阳

31.肾阳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有()

A.温煦 B.推动 C.兴奋 D.制约肾阴 E.气化

32.肾阴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有()

A.滋润 B.气化 C.宁静 D.制约肾阳 E.濡养

33.肾气不固可见哪些病症()

A.遗精 B.牙齿脱落 C.遗尿 D.脱发 E.久泄滑脱

34.外肾是指()

A.阴茎 B.阴道 C.睾丸 D.阴囊 E.尿道

35.前阴包括()

A.阴茎 B.阴道 C.睾丸 D.阴囊 E.尿道

36.胆为六腑的依据为()

A.胆藏胆汁 B.肝胆相表里 C.胆汁助消化

D.胆形态中空 E.胆不直接传化饮食物

37.消化饮食物主要依赖于哪些腑()

A.胃 B.大肠 C.胆 D.膀胱 E.小肠

38.吸收饮食精华主要依赖于哪些腑()

A.胃 B.大肠 C.胆 D.膀胱 E.小肠

39.六腑之中哪些腑具有排泄功能()

A.胃 B.胆 C.大肠 D.三焦 E.膀胱

40.影响大肠传导功能的内脏有()

A.心 B.肺 C.胃 D.脾 E.肾

41.和女子胞功能关系密切的内脏有()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42.三焦的生理功能有()

A.通行元气 B.运行水液 C.主持诸气

D.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E.为血液运行的通道

43.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消化 B.血液运行 C.血液贮藏

D.血液生成 E.神志活动

44.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津液代谢 B.血液运行 C.呼吸运动

D.气机调节 E.阴液互资

45.肝与肾的关系可概括为()

A.水火既济 B.先后天互资 C.藏泄互用

D.精血同源 E.阴阳承制

46.脾与肾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

A.先后天互资 B.燥湿相济 C.水液代谢

D.上下相应 E.精血互生

47.脾与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阴阳交通 B.纳运相得 C.升降相因

D.气血互生 E.燥湿相济

48.脏与脏在血液方面关系密切的有( )

A.心与肝 B.心与肾 C.肝与脾 D.心与脾 E.脾与肺

49.以下哪些不是表里关系( )

A.心与心包络 B.肝与胆 C.肺与三焦

D.肾与大肠 E.脾与胃

50.“乙癸同源”是指()

A.肝肾同源 B.精血同源 C.气血同源

D.肝胆同源 E.津血同源

51.下列属于“五液”的有( )

A.尿 B.泪 C.涕 D.唾 E.汗

二、词语解释

1.藏象

2.藏象学说

3.心主血脉

4.心藏神

5.肺宣发肃降

6.肺主一身之气

7.肺朝百脉

8.肺通调水道

9.肺为水之上源

10.肺助心行血

11.脾主运化

12.脾运化水谷

13.脾运化水液

14.脾主升清

15.脾主升举

16.脾统血

17.腠理

18.肝主疏泄

19.肝藏血

20.肝体阴用阳

21.肾主藏精

22.先天之精

23.后天之精

24.肾主水

25.肾主纳气

26.七冲门

27.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28.胃主通降

29.小肠受盛化物

30.小肠泌别清浊

31.小肠主液

32.大肠主津

33.水火既济

34.精血同源

35.水不涵木

36.天癸

37.肾阴

38.肾阳

39.肾主骨

40.胆主决断

三、填空题

1.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体现了中医学从外知内,()的思维方法。

2.按照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将其分为( )、( )和

奇恒之腑三大类。

3.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4.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5.心主神明主要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和()的功能。

6.心在体合(),其华在()。

7.《素问·五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

8.肺主一身之气包括()、()和调节全身气机三个方面。

9.肺主呼吸的功能是()的生成和()调节的根本条件。

10.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是()。

11.肺助心行血的结构基础是(),生理基础是()。

12.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在水液代谢方面的体现。

13.肺在体合(),()为肺之门户。

14.脾气主升的运动特点表现为()和()两个方面。

15.脾统血的机制,主要是()作用。

16.脾主运化体现在()和()两个方面。

17.脾为()之本,()之源。

18.脾的生理特性是()。

19.脾气上升的运动特点,主要通过()的生理功能得以体现。

20.《素问·五脏生成》说:“脾之合()也,其荣()也。”

21.肝的生理特性是(),(),故称之为刚脏。

22.《素问·五脏生成》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人静则血()。”

23.《素问·六节藏象论》称肝为()之本。

24.()为筋之余。

25.《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之府。”

26.肾的主要功能,一是主藏精,二是(),三是(),四是主管纳气。

27.肾藏精的功能体现在()和()两个方面。

28.()为骨之余,()血之余。

29.肾开窍于()。

30.《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说:“()为气之主,()气之根。”

31.五志归五脏,思为()之志,恐为()之志。

32.五脏主五液,()为心之液,()为肾之液。

33.五脏和官窍有特定的对应关系,()为心之苗,脾开窍于()。

34.六腑以()为顺,以()为用。

35.七冲门中,()为飞门,太仓下口为()。

36.胆为(),又为()之腑。

37.胆的主要功能是(),()。

38.《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之官,()出焉。”

39.《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之官,()出焉。”

40.《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之官,()出焉。”

41.《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之官,(),津液藏焉,()则能出矣。”

42.三焦的主要功能是()、()。

43.《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之官,()出焉。”

44.《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中焦(),下焦如()”。

45.《灵枢·海论》说:“脑为()之海”。

46.《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之府。”

47.脑的主要功能有:()、()和主管感觉运动。

48.髓的主要功能为:充养脑髓、()和()。

49.《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之府。”

50.脉的主要功能是:()、()。

51.女子胞是女子()和()的器官。

52.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的对立制约关系。

53.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和()方面。

54.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三个方面。

55.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及阴阳承制等方面。

56.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和()方面。

57.脾与胃的关系在生理上主要体现在纳运相得、()和()三个方面。

58.《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之关也。”

59.六腑中,消化功能主要是胃、()、()的作用。

60.六腑中,吸收功能主要是()、()的作用。

四、简答题

1、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及精神实质是什么?

2、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具备了哪些条件?

3、人体内脏分为几类?各有哪些名称?

4、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特点是什么?

5、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特点是什么?

6、五脏与六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7、五脏与奇恒之腑有何异同?

8、六腑与奇恒之腑有何异同?

9、何谓脏腑学说?主要特点是什么?

10、心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1、为什么说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12、何谓五体,与五脏有何联系?

13、肺为什么被称为“娇脏”?

14、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5、为什么说肺为“相傅之官”?

16、何谓肺气的宣发?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17、何谓肺气的肃降?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18、肺主宣降的共同生理效应有哪些?

19、何谓“肺主一身之气”?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20、肺助心行血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

22、何谓“五官”、“九窍”,与五脏有何联系。

23、脾的主要功能有哪些?有何主要生理特性?

24、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25、为什么说脾为生痰之源?

26、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的关系如何?

27、脾气的运动特点及其表现如何?

28、何为五液?与五脏有何联系?

29、为什么称肝为刚脏?

30、何谓肝主疏泄?其生理效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1、肝藏血的生理效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2、肝主疏泄与肝藏血关系如何?

33、为什么称肝为“罢极之本”?

34、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35、肾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6、肾藏精的生理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37、何谓天癸?与肾中精气有何关系?

38、为什么以齿、骨、发做为判断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

39、为什么称胆为“中精之府”?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40、胃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各是什么?

41、小肠、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各是什么?

42、“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43、为什么称三焦为“孤府”?

44、何谓“七冲门”?其具体部位如何?

45、脑的主要功能有哪些?与五脏的关系如何?

46、女子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47、连结心肺两脏功能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48、心与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易形成何种病理变化?

49、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0、肺与脾的生理联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51、肺与肾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肝肾同源”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53、六腑之间在生理上有何联系?

54、肺主行水与肾主水液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述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2、试述心主血脉的机理及生理意义。

3、如何理解“心主神明”?试述“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功能之间的关系。

4、试述“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的机理及意义。

5、试述“血汗同源”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

6、试述“肺主一身之气”的机理及其与肺主呼吸的关系。

7、以通调水道为例,简述肺宣发、肃降的关系。

8、试述肺合皮毛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

9、试述脾运化水谷的功能。

10、试论脾主统血的含义、机理以及临床意义。

11、试述肺、脾、肾三脏分别对水液代谢有何影响。

12、试述肝主疏泄对情志的影响。

13、试述肝主疏泄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

14、试论“肝体阴而用阳”。

15、试述肾对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影响。

16、试论肾主管一身之阴阳的机理及意义。

17、试述肾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18、试论肾主纳气。

19、试述肾与骨、髓、齿、脑的关系。

20、简述“发为血之余”的机理以及与肾的关系。

21、试述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道理。

22、试述大肠主津与小肠主液的异同。

23、试述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

24、简述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各自的功能特点。

25、试述心主血脉与肺朝百脉的生理联系。

26、简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机理。

27、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

28、试述肺与肾的关系。

29、试述肝与肾的关系。

30、以脾与胃关系为例,论述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道理。

31、试述肺与大肠为表里的机理及其意义。

32、试述六腑之间的关系。

33、试述六腑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作用。

34、试述心、肝、脾三脏对女子胞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A答案分析:“藏象”一词,始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2.D答案分析: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藏象学说研究的主要内容,但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3.C答案分析:人体的内脏,主要按照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

4.A答案分析: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精气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不能过度地耗散或失泻,故称“藏而不泻”。

5.B答案分析: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由于六腑不断地输泻水谷,故称“泻而不藏”。

6.B答案分析: 心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宰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7.C答案分析:心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宰作用,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8.A答案分析: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血脉之中,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

9.E答案分析: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心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宰作用,故与神志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10.D答案分析:心主血脉的功能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血即心推动血液的运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在于心。

11.B答案分析: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12.C答案分析:心主神明的“神”包括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3.C答案分析:心在体合脉,脉又为奇恒之腑。

14.D答案分析:口为脾之窍。

15.C答案分析:髓为奇恒之腑之一,但不属“五体”。

16.A答案分析:五液指汗、涎、涕、泪、唾。

17.E答案分析:脉为血之府。

18.D答案分析: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从面色、舌色、脉象和心胸部感觉等方面来观察。

19.B答案分析: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

20.E答案分析: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覆盖于其他脏腑之上,故有“华盖”之称。

21.B答案分析:肺主气的功能虽然表现在主呼吸、主管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气机三个方面,但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以肺主呼吸为其核心。

22.A答案分析:肺气运动的特征是宣发和肃降,体现于肺的一切生理活动之中。

23.D答案分析:肺助心行血功能的结构基础是“肺朝百脉”。

24.E答案分析: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在水液代谢方面的体现。

25.B答案分析:《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26.E答案分析:肺气的宣发,是将会聚于肺经清浊交换后的血液布散至全身。

27.C答案分析:体内浊气主要通过肺的宣发运动排出体外。

28.B答案分析:肺位最高,通过宣发肃降运动调节水液代谢,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29.C答案分析: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30.B答案分析:肺外合皮毛,故皮肤感邪,常内传于肺。

31.A答案分析:肺主呼吸之气,喉为清气、浊气出入的门户。

32.D答案分析:肺叶娇嫩,通过鼻直接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易被外邪侵害,又不耐寒热,故称其为娇脏。

33.C答案分析:由于人体出生后所需的营养物质均赖脾化生的水谷精微供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34.A答案分析:脾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

35.B答案分析:脾为太阴湿土,与自然界湿气相通,同气相感,故外感湿邪易伤于脾。脾又主运化水液,无论外湿困脾,还是脾之气阳亏虚,水液代谢障碍,又易生内湿,故脾运化水湿而又恶湿。

36.D答案分析:脾主运化水液,脾失健运则水液代谢障碍而生痰、生湿,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37.E答案分析:脾主运化体现在脾能够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38.B答案分析:脾统血主要是通过脾气的固摄作用实现的。

39.D答案分析: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表现为升清、升举两个方面。

40.B答案分析:脾气升托内脏,维持内脏在相对恒定的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

41.C答案分析: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42.D答案分析:肌肉和皮肤的纹理合称为腠理。

43.A答案分析: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4.A答案分析: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

45.D答案分析:脾主四肢肌肉,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四肢肌肉,而四肢肌肉运动又可促进脾的运化,故肉病日久可传之于脾。

46.C答案分析:肝的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

47.B答案分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升降,是保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

48.C答案分析:《素问·五脏生成》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49.D答案分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

50.B答案分析:肝对情志、气血、津液、脾胃、生殖等全身机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疏泄气机实现的。

51.E答案分析:爪甲为筋延伸到体表的外露部分,故有“爪为筋之余”之说。

52.D答案分析: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全赖肝之气机疏泄。

53.C答案分析:由于目赖肝所藏之阴血濡养,肝病常反映于目,故谓“目为肝之外候”。

54.B答案分析:怒以肝藏血为物质基础,与肝疏泄气机主升发之用密切相关。

55.E答案分析:筋有赖肝之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连接和约束骨节,主持运动等功能,故言肝在体合筋。

56.A答案分析:肝“体阴”主要指肝贮藏阴血之本体,“用阳”主要指肝的气机主升主动的功能及特性,故常用“体阴用阳”来概括肝主疏泄和藏血二者的关系。

57.D答案分析:朱震亨《格致余论》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说明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精液闭藏在肾,排泄在肝。

58.C答案分析: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脏腑功能活动协调,表现为情志舒畅,肝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情志抑郁。

59.E答案分析:肾藏有先天之精,为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是脏腑阴阳之根,故称其为“先天之本”。

60.C答案分析: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61.D答案分析: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62.A答案分析:齿、骨、发的生长状态是反映肾中精气的外候,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

63.E答案分析:天癸具有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作用。

64.B答案分析: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的程度,便可产生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即天癸。

65.E答案分析:肾主宰和调节全身阴阳,是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

66.B答案分析: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和命门之火。

67.D答案分析: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和命门之水。

68.C答案分析: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故维持呼吸的深度需肾脏的参与。

69.B答案分析:肾主摄纳肺吸入的清气。

70.A答案分析:牙齿为骨骼的外露部分,故谓“齿为骨之余”。

71.D答案分析:头发有赖于血液的营养,故称“发为血之余”。

72.B答案分析:唾为肾精所化,故肾在液为唾。

73.C答案分析: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74.E答案分析:肾开窍于前、后二阴。

75.B答案分析:肾在体合骨,骨病日久则内传于肾。

76.B答案分析:齿为户门,户指通向内部的门户,水谷进入口腔,牙齿咀嚼、消磨水谷,故为“户门”。

77.D答案分析:胃的上口称为“贲门”,“贲”同“奔”,即水谷进入食管,从此门奔流而下,汇聚于“太仓”。

78.C答案分析:精明之府指头。

79.A答案分析:胆居于六腑之首,又属奇恒之腑。

80.C答案分析:胃的生理特性喜润而恶燥,其生理功能特点以畅通下降为主。

81.D答案分析:胃受纳、汇聚水谷,水谷又为化生气血的基础,故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82.B答案分析: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俱下于大肠,可见肠鸣泄泻,小便短少,故治疗泄泻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分利方法。

83.A答案分析: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是胃主通降的继续。

84.C答案分析: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主要依赖肾的气化和固摄功能的控制。

85.D答案分析: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因其与五脏无表里配合关系,故有“孤府”之称。

86.E答案分析:三焦具有运行水液的功能,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87.D答案分析:脑的生理、病理总统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其中与心、肝、肾关系尤为密切。

88.B答案分析:“膻中”指心包络。

89.C答案分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

90.C答案分析:脑居颅内与脊髓相通,由髓汇聚而成,故称其为“髓海”。

91.A答案分析: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和血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根互用关系。

92.C答案分析:肝血可滋养肾精,肾精可化生肝血,精血之间可相互滋生和转化,故言“肝肾同源”。

93.D答案分析:肺与肾在五行中属金和水,有母子相生关系。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水能润金,肾阴充盛,上润于肺,则使肺阴不虚。故言“金水相生”。

94.E答案分析:宗气积于胸中,贯心脉行气血,走息道司呼吸,从而加强了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之间的关系,是连结心肺两脏的纽带。

95.C答案分析:肾为水脏,心为火脏,心火下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制心阳,使心火不亢;心肾阴阳还可相互资助,从而维持心肾两脏功能协调平衡,故说“水火既济”。

96.D答案分析:脾主统血,肝主藏血,故统藏失司而见出血可反映脾与肝两脏的病变。

97.A答案分析:肺主呼吸,脾主运化水谷,肺吸入的清气和脾化生的水谷精气是生成宗气的主要物质;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为水之中州,密切配合,保证了水液正常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98.B答案分析: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有所主则肝有所藏,肝有所藏则心有所主,共同维持血液正常运行;心主神,肝调畅情志,共同维持正常的神志活动。

99.C答案分析: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相反相成,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100.E答案分析:《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

101.B答案分析:《灵枢·根结》说:“命门者,目也”,首先提出了“命门”一词。

102.D答案分析:《灵枢·根结》说:“命门者,目也。”

103.E答案分析:膻中为气海。

(二)B1型题

1.D答案分析:肺主管呼吸之气和气的生成及全身气机的调节,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2.B答案分析:肝在体合筋,筋有连接和约束骨节,主持运动的功能,肝之阴血充足,则筋有所养,不易疲劳;肝之阴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而易于疲劳,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

3.B答案分析:肺是主管呼吸的器官,《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说:“肺为气之主,……肺主出气。”

4.E答案分析: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故《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说:“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

5.A答案分析:情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无不从心而发,受心神的主宰。

6.C答案分析:情志活动的产生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五脏的功能活动赖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故肝对情志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7.B答案分析: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能够反映心的活动情况,是心之外候。

8.D答案分析:心血不足,心神失常等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常见到耳鸣等病症,故言心寄窍于耳。

9.A答案分析:筋有赖于肝之阴血滋养,故肝在体合筋。

10.D答案分析: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皮肤上的汗孔宣散肺气而助呼吸,因此肺在体合皮,肺与皮有着密切的关系。

11.C答案分析:脾的功能状况常通过口唇的色泽形态变化反映出来。

12.E答案分析: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肾中精气的盛衰常显露于发。

13.D答案分析: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脾精通过经脉上溢于口化为涎液。

14.B答案分析:肾经挟舌根通舌下,肾精通过经脉上溢于口化为唾液。

15.C答案分析:悲忧过度易伤肺气,肺气不足,易见悲伤低落的情绪变化,故肺在志为悲。

16.D答案分析:思虑过度易致脾气结滞;脾气血不足,则不耐思虑,故脾在志为思。

17.C答案分析: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气虚弱,水湿内停,聚而为痰为饮,故被称为“生痰之源。”

18.D答案分析:脾气虚弱,水湿内停,生痰生湿,痰湿常上犯于肺,导致肺宣降失常,见咳嗽、痰多等症,故言“肺为贮痰之器”。

19.B答案分析: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多见肝气郁结,肝气上逆或阳亢风动等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故有“肝为刚脏”之说。

20.E答案分析:膀胱具有贮尿排尿的功能,故称其为“水府”。

21.A答案分析:心主血脉,脉中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心主神明,调节、控制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

22.E答案分析:肾中精气可以产生肾阴、肾阳两种不同的生理效应。肾阴,又称真水、命门之水,肾阳又称真火,命门之火。肾阴、肾阳能够补充全身各脏腑阴阳的不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故将肾喻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

23.C答案分析:大肠具有吸收食物残渣中部分水分的功能,故曰“大肠主津”。

24.D答案分析: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其中含有大量的水液,故曰“小肠主液”。

25.A答案分析:脾之清气不升,头目清窍失养,故见眩晕。

26.C答案分析:脾升举无力,不能升举固托内脏,故可见胃下垂。

27.D答案分析:小肠接受胃的传输之物,并进一步消化吸收,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8.C答案分析:大肠能够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份和排泄糟粕,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29.A答案分析:《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

30.D答案分析:《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31.C答案分析:汗孔在心神的调节下靠肺气宣发的卫气进行开合,从而排泄汗液,调节体温和水液代谢,并辅助肺呼吸,功能玄妙,故称为“玄府”。

33.C答案分析:会厌位于咽喉部,食管与气管交会处,能随着呼吸和饮食纳入的需要交替关闭或打开,故称“吸门”。

34.D答案分析:“魄”同“粕”,大肠终端即肛门是糟粕最终排出之处,故称“魄门”。

35.B答案分析:饮食水谷通过胃下口进入小肠,小肠幽长迂曲呈叠积状,故称为“幽门”。

36.D答案分析:小肠泌别清浊,清即精华部分被拦挡而吸收,浊即浅渣部分在进入大肠之前,再被拦挡而做相对时间的停留以进一步吸收,故将大小肠交会处称为阑门,“阑”同“拦”。

37.B答案分析:肺居上焦,在五行中属金,为清肃喜润之脏,功能主清肃下降,通于秋气,故为“阳中之少阴”。

38.D答案分析:肝居膈下右胁内,在五行中属木,功能主升主动,与春季相应,故为“阴中之少阳”。

39.C答案分析:肺为水之上源,行水之脏,肾为主水之脏,共主水液代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共同完成呼吸运动。

40.E答案分析:肺吸入自然之清气,脾运化水谷之精气,清气、水谷精气是气生成的主要物质;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相互协调维持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41.C答案分析:瞳神属肾,称为水轮。

42.B答案分析:黑眼属肝,称为风轮。

(三)X型题

1.ABE答案分析:中医学认识内脏的方法是从外知内,以象测脏,因此藏与象的关系是:藏决定了象,藏变象变,象变反映了藏的变化。

2.ABCDE答案分析:藏象学说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联系的通道,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构成了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之间紧密联系,且受天地四时阴阳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人体形与神、局部与整体、人体与环境、物质与代谢、结构与功能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3.ACD答案分析:藏象学说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三:对人体解剖的粗浅分析;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4.ABDE答案分析:五脏与六腑的区别主要有四:功能不同;形态有别;五脏藏神;脏主腑从。

5.ABDE答案分析:心居于胸中,其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故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临床上常从面色、舌色、脉象、心胸部感觉来观察。

6.ABCDE答案分析:心主管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临床常从精神、意识、思维、感觉、反应、睡眠等状况来观察其功能正常与否。

7.ABCD答案分析:心脏的正常搏动是心脏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主要依靠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以及心阴、心血的滋润和营养。

8.ABD答案分析:心主血、主脉、藏神,因此称心为“血之主”、“脉之宗”、“神之居”。

9.ABCDE答案分析:肺气的宣发主要表现在:宣发卫气;排出浊气;布散精气、津液和血液。

10.BDE答案分析:肺的肃降作用主要表现在:吸入清气;布散水谷精气和津液。

11.ACDE答案分析:肺失宣降,卫气不达肌表,汗孔开合失常,故见无汗;气机不利,气道不清,则胸闷鼻塞,咳喘。

12.ADE答案分析:肺主一身之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主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气机。

13.CDE答案分析: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14.AC答案分析: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是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

15.AC答案分析:肺与皮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皮毛上的汗孔宣通肺气助肺呼吸两个方面。

16.ABCD答案分析:汗孔又称为气门、玄府、鬼门、毛窍。

17.ABD答案分析:肺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于肺气的推动、肺阴的滋润和肺阳的温煦。

18.BD答案分析:肺为清肃之脏,胃主通降,均以阴液濡润为其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

19.ADE答案分析:脾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转输的作用。

20.BCE答案分析:脾运化水液,主要言脾对水液的吸收、输布和运行的作用。

21.BCE答案分析:脾气升举无力,不能固托内脏,可见腹部坠胀、内脏下垂、久泄脱肛等病症。

22.ACDE答案分析:脾不运化水液,水液弥漫体内则生湿,聚集体内则为痰为饮,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故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见水、湿、痰、饮等病证。

23.AD答案分析:肝疏泄气机一可协助脾升胃降,二可分泌及排泄胆汁,因此对脾胃的运化功能起到促进作用。

24.BD答案分析:肝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常表现为精神抑郁;肝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常引起精神情志活动亢奋,表现为急躁易怒等。

25.ABC答案分析:肝藏血功能主要表现在肝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三个方面。

26.ABD答案分析:肝主藏血,故有主“血海”之说;肝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肝主筋,筋约束骨骼,主管运动,不易疲劳,故称其为“罢极之本。”

27.BCE答案分析:瞳神又称为瞳孔、瞳子、瞳仁。

28.ACD答案分析: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精化血养发,发为血之余,故齿、骨、发是反映肾中精气盛衰的外候。

29.AE答案分析:头发有赖于精血的营养,而肾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则头发得养。

30.ADE答案分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封藏之本”,其封藏作用表现在:藏精、纳气、藏元阴元阳等方面。

31.ABCDE答案分析:肾阳又称元阳,能补充全身各脏所需之阳,制约肾阴,对机体组织具有温煦、推动、气化、兴奋作用。

32.ACDE答案分析:肾阴,又称元阴,能补充全身脏腑所需之阴,制约肾阳,并具有滋润、濡养、宁静的功能特点。

33.ACE答案分析:气的固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体内液态物质的固护控制,故肾气不固可见遗精,遗尿,久泄滑脱等。

34.ACD答案分析:男性的阴茎、阴囊、睾丸后世医家称之为“外肾”。

35.ABCDE答案分析:男性前阴包括阴茎、阴囊、睾丸、尿道,女性前阴包括阴道与尿道。

36.BCD答案分析:胆形态中空似腑,与肝相表里,贮藏胆汁助胃肠消化,故为六腑之一。

37.ACE答案分析:胃受纳腐熟水谷,胆贮藏排泄胆汁助消化,小肠受盛化物,故六腑之中消化饮食物主要是胃、胆、小肠的功能。

38.BE答案分析:小肠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精华,大肠进一步传导变化,吸收水份,故六腑之中吸收功能主要是大肠、小肠的作用。

39.CDE答案分析:大肠排泄糟粕,膀胱排泄尿液,三焦为“决渎之官”,故六腑之中具有排泄功能的有大肠、膀胱和三焦。

40.BCDE答案分析:肺气肃降、胃气降浊、脾主运化、肾阴肾阳的滋润温煦和肾气的封藏等功能均可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

41.ACDE答案分析:女子胞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均依赖于精血,心主血、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肾藏精,故女子胞的功能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

42.ABCD答案分析:三焦的生理功能有:通行元气,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是水液运行的道路。

43.BE答案分析: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血液运行与神志活动方面的相互依存、协同关系。

44、ACE答案分析: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阴液互资三个方面。

45.CDE答案分析: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承制三个方面。

46.AC答案分析: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后天相互滋生和水液代谢方面。

47.BCE答案分析:脾与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三个方面。

48.ACD答案分析:心与肝共主血之运行,肝与脾及心与脾共主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49.ACD答案分析: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络与三焦相表里。

50.AB答案分析:“乙癸同源”是指肝肾同源、精血同源。

51.BCDE答案分析:“五液”指汗、泪、涕、唾、涎五者,尿不属“五液”。

二、词语解释

1.“藏”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可从外部察知的现象。所谓“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

3.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指全身的血脉与心连通,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心与脉共同完成了血液循环的功能。

4.“心藏神”是指心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即心脏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心理活动。

5.所谓“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所谓“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宣发肃降即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和向下、向内双向运动的特征。

6.肺主一身之气指人身之气均由肺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气、主管气的生成,以及对全身气机运行的调节三个方面。

7.“朝”,即聚会、朝向;“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血脉而聚会于肺,经过肺的吸清呼浊,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肺朝百脉”是肺脏助心行血的结构基础。

8.“通”,即疏通;“调”,即调节。肺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9.肺居上焦,位最高,肺气的肃降作用不断地将上焦水液下输至肾和膀胱,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10.肺助心行血指由于肺内朝百脉,又有主呼吸之气和生成宗气的功能,从而能够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并参与心率、心律的调控。

11.“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12.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功能。

13.脾运化水液是指脾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水液吸收和输布的作用。

14.“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指脾气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从中焦上输于心肺及头面五官,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

15.脾主升举是指脾气上升,升举固托内脏,使之维持相对恒定的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

16.脾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

17.肌肉的纹理称为“肌腠”,理指纹理。皮肤和肌肉的纹理称为腠理。

18.“疏”即疏通,“泄”即宣泄、畅达。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生理功能。

19.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0.“体阴”主要是指肝贮藏阴血之本体,“用阳”主要指肝的气机主升主动之功能及特性,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常以“体阴用阳”来概括肝主藏血和主疏泄气机的功能特点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21.“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主藏精指肾具有封藏精气的功能,并通过精发挥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的生理效应。

22.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的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具有遗传的特性,能够繁衍后代并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3.后天之精,指人出生后由脾胃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化生的精微物质,具有培补先天之精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

24.肾主水即肾主管水液代谢,指肾中阳气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功能。

25.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

26.七冲门指饮食物在其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要通过的七个关键部位,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上口)、幽门(胃下口)、阑门(大肠小肠交接处)、魄门(肛门)七个部位。

27.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指胃具有容纳水谷,并将其初步消化成食糜的功能。

28.“通”即畅通,“降”即下降。胃主通降指胃将初步消化的食糜,向下通畅传送。

29.“受”即接受;“盛”即容盛;“化”者消化;“物”即水谷。小肠受盛化物指小肠具有接受胃下降的食糜,并将其进一步消化吸收的功能。

30.“泌”有过滤之义,“别”即分别。小肠泌别清浊指小肠具有将胃下降的食糜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分化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的功能。

31.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

32.大肠主津指大肠具有进一步吸收食物残渣中水分的功能,从而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有关。

33.“水火既济”也叫“心肾相交”。心居上焦,属火;肾居下焦,属水。心火下暖于肾,可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阴,可使心阳不亢;同时,心阴还可资助肾阴,肾阳还可温煦心阳。这种心肾阴阳互济互补,维持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被称为“水火既济”或“心肾相交”。

34.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言肾精的充盛赖肝血的滋养;肝血的充盈又赖肾精的化生,精与血可以相互滋生和转化。又称为“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35.肾属水,肝属木。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肾阴可滋补肝阴,制约肝阳;肝阴又可促进肾阴充盛。反之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又可损及肾阴,最终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证,称之为“水不涵木”。

36.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人体所产生的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

37.肾阴是指肾精所化的对人体脏腑组织具有滋润和濡养作用的物质,是人体诸阴之根,又称为元阴、真阴、真水和命门之水。

38.肾阳是指肾精所化的对人体脏腑组织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的物质,是人体诸阳之根,又称为元阳、真阳、真火和命门之火。

39.肾主骨指肾精具有促进骨髓的生长发育和修复的功能。

40.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

三、填空题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象测脏

2.五脏,六腑

3.化生和贮藏

4.受盛和传化

5.生理活动,心理活动

6.脉,面

7.肺

8.主呼吸之气,主管气的生成

9.气,全身气机

10.肺气的宣发肃降

11.肺朝百脉,肺司呼吸

12.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13.皮,喉

14.升清,升举

15.脾气的固摄

16.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17.后天,气血化生

18.喜燥恶湿

19.脾主运化

20.肉,唇

21.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

22.运于诸经,归于肝脏

23.罢极

24.爪

25.肾

26.主管一身阴阳,主管水液代谢

27.主管生长发育,主管生殖繁衍

28.齿,发

29.耳及二阴

30.肺,肾

31.脾,肾

32.汗,唾

33.舌,口

34.降,通

35.唇,幽门

36.六腑,奇恒

37.贮藏和排泄胆汁,参与精神情志活动

38.中正,决断

39.受盛,化物

40.传道,变化

41.州都,气化

42.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43.决渎,水道

44.沤,渎

45.髓

46.精明

47.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思维,主持感觉运动

48.滋养骨骼,化生血液

49.髓

50.运行气血,传递信息

51.发生月经,孕育胎儿

52.气机升降调节

53.血液的生成、运行,消化功能

54.呼吸运动,阴液互资

55.精血同源,藏泄互用

56.先后天相互滋生,水液代谢

57.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58.胃

59.胆,小肠

60.小肠,大肠

四、简答题

1、答: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其实质上反映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物质与代谢、局部与整体、人体与环境的统一、以及中医学从外知内、以象测脏的思维方法。

2、答:藏象学说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具备了三个条件:一是对尸体解剖的粗略分析;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对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3、答:人体内脏主要根据其生理功能的不同,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答: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其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5、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6、答:五脏与六腑的区别:一是功能不同;二是五脏藏神,而六腑除胆外,均与神志活动无关;三是形态有别;四是六腑从属于五脏。

7、答: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共同之处在于其生理功能均是贮藏精气;区别在于五脏多为实体性器官,而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性器官;五脏统领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从属于五脏。

8、答:六腑与奇恒之腑相同之处均是形态中空的脏器,不同之处在于其功能,六腑的主要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功能为贮藏精气。

9、答: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部位和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其主要特点一定是脏腑中具有气、血、阴、阳等物质;二是注重研究脏腑器官的功能而略于对实体解剖的观察。

10、答:心的主要功能为主血脉及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

11、答:心主血脉,脉中运行的气血是各脏腑组织器官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心又主藏神,心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因此心在脏腑中居于主宰地位,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12、答:“五体”在中医学中特指筋、脉、肉、皮、骨五个层次的形体,五体分别与五脏有特定的对应关系,即心在体合脉,肺在体合皮,脾在体合肉,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

13、答: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口鼻息道与自然息息相通,且外合皮毛,在五脏中是唯一一个直接与外界相通的脏器,故易被外邪侵害;肺内朝百脉,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之病理信息还可通过气血影响于肺;加之肺叶娇嫩,又不耐寒热,因此肺是一个最易受到外内之邪影响的器官,故有“娇脏”之称。

14、答:肺的主要功能:一为主一身之气,二是助心行血,三是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15、答:肺位高近君,在主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作用下,一可主管气的生成及全身气机的调节,二可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并参与调控心率及心律。肺脏还可通过其宣发肃降的运动,调整体内的水液代谢,从而对整个机体的气血津液进行着综合的治理调节,犹一国之宰辅,故《素问·灵兰秘典论》将肺的生理功能形象地比喻为“相傅之官”。

16、答:肺气的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排出体内的浊气;其二将脾转输之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到全身皮毛;其三宣散卫气;其四将会聚于肺的经过清浊交换后的富含清气的血液布散至全身。

17、答:肺气的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下向内布散全身;三是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输至肾和膀胱;四是清除肺和呼吸道的异物;五是通过向内的运动,将周身含有浊气的血液会聚于肺,并进行清浊交换使其洁净;六是助大肠传导糟粕。

18、答:肺主宣降的共同生理效应有五:维持正常的呼吸运动;助心推动血行;输布水谷精微于全身;布散卫气于肌表;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19、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主管对一身之气的生成、运行和调节。包括主呼吸之气、主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气机三个方面。

20、答:肺助心行血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全身之血通过百脉会聚于肺;二是全身之血在肺中进行清浊交换;三是肺主生成宗气,宗气贯心脉而助心行血。

21、答: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不断地将脾转输于肺的水液输布于全身皮毛,发挥其滋润作用,并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宣发作用从皮毛和呼吸道排出一部分,同时通过肃降作用下输至肾和膀胱,从而对人体内的水液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位最高,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22、答:“五官”,即目、舌、口、鼻、耳。“九窍”指头面的目、舌、口、鼻、耳七窍和下窍二阴。“五官九窍”与五脏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23、答:脾的主要功能为主运化和统摄血液,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

24、答:脾有运化功能,脾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人出生后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气血精津等营养物质,全赖脾胃功能的健全才能不断地化生,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25、答:脾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对饮食物中的水液一方面可吸收输布至全身发挥其滋润作用,另一方面将利用后的水液上腾于肺、下达于肾,经肺、肾的气化,从汗、尿排出,从而对水液的生成、输布起着调节作用。脾失健运,则水液的吸收、输布障碍,而生湿生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26、答:脾主升清将饮食水谷中的精微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胃才能继续受纳腐熟和通降;胃主降浊,将初步消化的食糜向下传送于小肠,则可促进脾气之升运。升降相因,保证了脾胃纳运功能井然有序。

27、答: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表现为升清与升举两个方面。

28、答:五液指汗、泪、涎、涕、唾五者,为体表孔窍所分泌的正常液体,乃五脏精气所化,与五脏有特定的对应关系,即心在液为汗,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肺在液为涕,肾在液为唾。

29、答: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内寄相火,刚强躁急,故称之为刚脏。

30、答: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其疏泄气机的生理效应主要表现在:调畅精神情志,维持气血运行,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输布,协助水液代谢和调节生殖机能五个方面。

31、答:肝藏血功能的生理效应主要体现在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三个方面。

32、答:肝所藏之血是疏泄气机的物质基础,疏泄气机是藏血的功能表现。肝藏血功能正常、肝体柔和,就能正常地疏泄;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能正常地藏血。二者相互促进,共同维持肝的正常生理功能。

33、答:“罢”有免除之意,“极”者“劳困”也。肝在体合筋,筋约束骨节,主持肢体运动。肝之阴血充足,筋脉得养,则肢体关节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而不易疲劳;肝之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则肢体关节运动失灵,易于疲劳。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

34、答:肾藏有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是形成新生命的基本物质,也是人出生后生命活动的活力根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35、答:肾的主要功能有:主藏精、主管一身阴阳、主管水液代谢和主管纳气。

36、答:肾藏精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

37、答: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所产生的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它是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故与肾中精气呈正相关性,即肾中精气盛则天癸至,肾中精气在中年以后,由盛渐衰,天癸的生成也随之减少,以至枯竭。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天癸的多少。

38、答:肾藏精,精化髓,髓充养于骨,齿为骨之余;肾精还可以化血,血养发,“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生机根源于肾。故齿、骨、发均为肾之外候,常做为判断肾中精气盛衰的客观标志。

39、答:胆内贮藏的胆汁是肝之精气所化的一种精纯、清净的精汁,是胆参与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胆做为六腑之一,与其它的腑从功能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是六腑中唯一一个贮藏精汁,参与神志活动的腑,故而称其为“中精之府”。

40、答: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容纳和消化饮食,即受纳腐熟水谷,功能特点是主通降,以降为和。具有“喜润而恶燥”的生理特性。

41、答: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糜、吸收精微和传输糟粕,即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和排泄糟粕。

42、答: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功能,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便会俱下于大肠,出现肠鸣泄泻、小便短少等病症,可见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与粪便的性状和小便量的多少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分利方法即基于此。

43、答:三焦做为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是分布于胸腹腔内的一个大腹,与五脏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之为“孤府”。

44、答:七冲门指六腑在其饮食物的消化排泄过程中,要通过的七个关键的部位。具体部位: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交接处为阑门,肛门(下极)为魄门。

45、答:脑的主要功能:一是主宰生命活动,二是主管精神思维,三是主持感觉运动。脑的生理病理总统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其中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因此大脑病变多从五脏论治。

46、答:女子胞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功能的发挥,是一个由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有:肾中精气及天癸的作用、冲任二脉的作用、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47、答:连结心肺两脏功能的主要环节是宗气,因为宗气积于胸中,其功能一可贯心脉行气血,二可走息道而司呼吸,从而做为连结心肺之间的纽带,加强了心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之间的协调运行。

48、答:心与脾在生理上对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具有协同关系,病理情况下,脾气虚弱或运化失职,或统血失司,均可导致心血不足;心血不足,脾失荣养,又可导致脾失健运;劳神思虑太过,不仅暗耗心血,还会影响脾之运化,最终形成心脾两虚之病理变化。

49、答: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肾阴阳水火的互制互济,二是心肾精血互化,精神互用。

50、答:肺与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津液方面。其一,肺脾共主气的生成和输布。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之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气,清气和谷气在肺中气化生成宗气,同时肺的活动赖水谷精微的物质充养,水谷精微又赖肺宣降而输布全身。其二,肺脾共同调节水液代谢。脾运化水液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肺通调水道促进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

51、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阴液互资三个方面。

52、答:“肝肾同源”的生理基础是精血互化。肝血的充盈,赖肾精的化生,肾精的充盛,又赖肝血的滋养,精血之间可相互滋生转化,故说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53、答:六腑在结构上通过七冲门相连通,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其传化水谷的特点是虚实更替,接纳排空,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从而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对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呼吸和排泄。其中消化功能主要靠胆、胃、小肠的作用;呼吸功能是小肠、大肠的作用,排泄功能主要是大肠和膀胱的作用。

54、答:肺位最高,主宣发肃降,不断地将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肾位最低,靠肾阳、肾气的蒸腾气化,使水中之清重新被人体利用,水中之浊下注于膀胱。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可助肾的主水功能,同时又赖肾阳的蒸腾气化,二者密切配合,共同维持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五、论述题

1、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环境相互联系的理论。因此其基本内容包括脏腑、经络、体质、精气血津液及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华,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于认识人体的生理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治和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2、答: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主血即心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心主脉指血脉与心连通,心脏具有保持血脉通利,与脉共同完成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主血脉的机理,从结构而言,心、血、脉三者以心为主导,共同构成了循行全身的密闭系统,其中心与脉构成闭合通路,血充养于脉,脉约束血行,心气是血行的动力。心主血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心脏的正常搏动,是心气、心阳与心血、心阴矛盾运动的体现。血液的正常循行,必须以心气充足、主血充盈、脉道通利为前提条件。心与脉二者配合,共同完成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胸部感觉舒畅。

3、答: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心主神明的生理基础是心主血脉的功能,血脉中运行的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实质是全身气血盛衰状况表现于外的征象,气血是生命活动最宝贵的物质,因此心主宰着人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心血充足,则心神有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神正常,调节灵活,则能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和血的正常循行。病理情况下两者常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血不养神,则见心悸、失眠、烦躁、多梦等心神失常的病症;劳神过度,营血暗耗,则常见面色不华、心悸等心血不足之症。可见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功能相互住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4、答:心其华在面,一是因为面部血脉丰富,且易于观察,而心主血脉,全身气血经血脉皆上注于面部;二是因为面部表情是心主神明状况的反映。因此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显露在面部的色泽和表情变化上。心的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光泽,表情自然。

心开窍于舌的机理,从经脉的联系上,手少阴心经及别络联系于舌。从功能而言,心主血脉,舌不但血脉丰富,且表面无表皮覆盖,最能敏感地反映心主血脉的状况。心又主神志,舌具有主司味觉、主言语和运动的功能,均属神的活动。因此,舌主管反映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状况,心的功能正常,则表现为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清晰流利。

5.答:“血汗同源”的理论依据为“津血同源”,津液和血均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津液入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份,血液出于脉外则为津液,故而血与津液同源而相互化生,相互交会。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液耗伤则血少。临床上大汗的患者,其血必虚,大出血的患者,其津液必少,不可再行发汗或使用破血逐瘀的峻剂,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和“亡血家”、“衄家”、“疮家”不可发汗之戒。

6.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均归属于肺,由肺所主。首先是因为肺是呼吸的器官,主管呼吸之气,是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的场所;其二是因为肺主管一身之气的生成。气的生成源于先天精气,自然界清气和水谷精气,肺司呼吸吸入的清气是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肺在主呼吸之气的基础上,将吸入的自然之清气与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气气化生成了宗气,宗气贯注心肺之脉,又进一步促进了气血的运行和肺的呼吸功能;其三是因为肺可调节全身气机。肺气通过宣发肃降,有节律地呼吸运动,推动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维持和调节着全身气机的调畅。

从上可知,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均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肺主呼吸是肺主一身之气的核心和前提条件。肺的呼吸功能正常,气的生成就充足,全身气机就能够调畅,而气的生成充足,气机调畅又可促进肺的呼吸功能。

7.答: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在水液代谢方面的体现。肺气的宣发,可将津液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发挥其滋润濡养作用;肺气的宣发呼出体内的浊气,可排出部分水液;肺通过宣发卫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的肃降将津液向下、向内输送,同时也将代谢后的水液不断下输,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肾与膀胱的气化,生成尿液,排出体外。可见肺气的宣发与肃降通过向上、向外和向下、向内的矛盾运动,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肺的肃降作用可防止肺气宣发太过,宣发作用又可防止肃降太过,宣发与肃降相互制约,互为前提,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水液代谢的平衡。

8.答:皮肤为一身之表,是人体防御外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肺与皮毛相合的理论依据,一是肺主宣发,可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及津液输布于皮毛,从而营养润泽皮毛;二是肺宣散卫气,卫气可温养皮毛,固表卫外,助皮肤抗御外邪,并控制调节汗孔的开合,调节汗液排泄和体温的恒定。而皮肤上汗孔的开合有辅助肺呼吸的作用。因此只有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使毫毛润泽,皮肤致密,汗孔开合正常,有较强的抵御外邪的能力。若肺之气阴不足,皮毛失养,则皮肤枯燥,毫毛憔悴;肺气虚弱,无力宣散卫气,则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常自汗出,易感外邪。而当外邪侵犯皮毛时,则可因卫气郁滞而影响肺的宣发,导致肺气不宣;外邪还可直接通过口鼻呼吸道侵入于肺,致肺气不宣,进而引起卫气郁滞,腠理闭塞。

9.答: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具有促进胃肠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主要赖胃与小肠的作用,但必须依靠脾气的推动;食糜中精微物质的吸收,主要是胃、小肠、大肠的作用,也必须靠脾气的推动;水谷精微被吸收后的转输,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输布至全身,脾一方面将水谷精微直接布散至脏腑组织发挥其营养作用,另一方面将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生成气血,营养全身。因此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即脾气健运,则饮食水谷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被消化,精气血津液的化生才能充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才能得养。脾失健运,则饮食水谷不能消化,精微物质化生不足,常见食少、腹胀、便溏、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等虚弱之症。

10.答: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控制血液在血脉内循行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实质,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脾气的充足与否,取决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则气血生化旺盛,脾气的固摄作用能够正常发挥,血液统摄有力。脾气虚则统摄失职,可见多种出血病症,称之为脾不统血,脾不统血常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等下部出血,治疗常采用补脾摄血之法。

11.答: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三者在水液代谢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肺、脾、肾所居的部位不同,功能特点有别,对水液代谢又有着不同的影响。肺居于上焦,为水之上源,肺气通过宣发肃降的矛盾运动,将水液输布至全身,并可通过皮毛汗孔排出一部分水液;还通过肃降作用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输于肾,进一步生成尿液,排出体外;此外还通过助大肠传导,将一部分水液从粪便中排出。可见肺主要影响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脾居于中焦、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液,其对饮食物中的水液具有吸收和输布作用,主要影响水液的生成和输布。肾居下焦,肾中阳气对水液代谢的作用,一是温煦、推动肺、脾、三焦、膀胱等内脏,从而促进诸脏对水液的代谢功能;二是肾阳升清降浊,水中之清可重新被利用,水中之浊下输膀胱尿府;三是肾气控制膀胱的开合,可见,肾可影响水液生成、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

12.答:肝主疏通调畅气机的功能,可调畅精神情志活动。因为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血为物质基础的,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脏腑功能协调,气血生化充足,表现为精神愉快,情志舒畅。肝失疏泄,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常见精神抑郁,善太息,多愁善感,甚则沉默呆滞,表情淡漠,悲伤欲哭;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常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亢奋激动,甚则狂言失志,喧闹不宁,骂詈叫号,登高逾垣。

13.答:肝主疏泄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土得木而达”,肝疏泄气机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主要在于,其一,协助脾升胃降,肝主升发,脾主升清,从而推动胃降浊于小肠,只有脾升胃降,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才能正常;其二,肝主疏泄,分泌和排泄胆汁,也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只有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脾胃运化功能才能正常。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木不疏土,见胸胁胀痛、食少、腹胀、便溏等病症;肝气亢盛,则肝木乘犯脾土,见肠鸣矢气、腹痛欲泄、泻后痛减;肝气犯胃,则胃失和降,见呕恶、嗳气、呃逆、嘈杂、吞酸、厌食、胃脘胀痛等病症;肝失疏泄还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见食欲不振,厌油腻、腹胀、砂石,或口苦、黄疸、呕吐黄绿水等病症。

14.答:肝“体”是指肝脏之本体,肝“用”言肝脏之活动。肝属五脏之一,脏为阴,肝主藏血,血属阴,故言“体阴”。肝之功能主疏泄,以气为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升主动,内寄相火,故言“用阳”。“体阴”与“用阳”之间即相互为用,又相互影响。生理上,肝藏血养肝,肝体柔和则肝气疏泄、升发得宜;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气血调达而归藏于肝,肝体得以柔和。病理情况下,肝之病证以阴血不足,气阳偏亢为多见,故有“肝体常不足,肝用常有余”之说。

15.答:肾具有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中精气的盛衰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状况呈正相关性,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密切相关。人从幼年开始,肾中精气逐渐充盛,齿更发长;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的阶段,即青年期,机体便产生了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物质,即天癸,此时便有了生殖能力;进入青壮年期,肾中精气进一步充盛,真牙生长,筋骨健壮;随着人体逐渐地进入衰老期,肾中精气逐渐衰减,则发堕齿槁,身体沉重,天癸渐竭,生殖机能也渐衰。可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肾中精气不足,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

16.答:肾主藏精,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能够产生两种不同的生理效应,中医学分别用肾阴和肾阳来概括。凡是具有温煦、推动、兴奋、蒸化作用,能够制约肾阴,补充全身各脏腑之阳者称之为肾阳;凡是具有滋润、濡养作用,能够制约肾阳,补充全身各脏腑之阴者称之为肾阴。肾阳为全身诸阳之根,肾阴为全身诸阴之根,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对立互根,协调平衡,共同推动和调节着脏腑的气化。病理情况下,肾的阴阳失调,必然影响其他各脏阴阳的协调,而其他脏腑的阴阳失调也常累及于肾,致肾之阴阳失调。可见,肾具有主宰和调节全身阴阳,以维持机体阴阳动态平衡的功能。

17.答: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功能。其一,肾阴、肾阳对于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肺、脾、三焦、膀胱、肝等脏器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均是以肾中精气为原动力,尤其是肾阳,对津液的气化、布散、排泄具有促进作用;其二,肾阳蒸腾气化,升清降浊,将水中之清,吸收输布重新利用,将水中之浊气化为尿液下输膀胱;其三,肾司膀胱开合,控制尿液的排泄。因此肾主宰对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水脏”之称,《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18.答: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功能的作用。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其中呼气是依靠肺的宣发作用,吸气是依赖肺的肃降作用,而吸气的降纳,还必须依赖肾气为之摄纳,如此才能保持呼吸的深度,使呼吸有根。肾主纳气的功能首先以经络的联系为基础,《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灵枢·本输》说:“肾上连肺。”通过经络的联系,肺吸入的清气,靠肺气的肃降,肾气的摄纳,由上而下归于肾。其二,肾主纳气也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肾主纳气的功能,对维持人体呼吸运动的通畅、调匀有重要意义,肾中精气充足,摄纳有力,则肺吸入之清气才能下归于肾,表现为呼吸均匀平稳,和调通畅,有一定的深度。若肾中精气不足,摄纳无权,肺吸入之清气不能归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吸表浅,喘息气短,呼多吸少,气不接续等症,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

19.答:肾藏精,精化髓,髓居于骨腔中,以滋养骨骼,牙齿为骨骼的外露部分,齿为骨之余。脑居颅内与脊髓相通,由髓汇集而成,有“髓海”之称。因此肾与骨、齿、髓、脑有着密切的关系。肾中精气充足,髓海化生有源,骨有所充,脑有所养,则骨骼健壮,齿坚固有力,耳目聪明,思维敏捷,感觉灵敏,语言流畅,肢体运动灵活,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意识清晰,睡眠正常,生命力旺盛。肾中精气不足,髓液化生无源,骨失充,脑失养,则骨软无力,骨脆易折,牙齿松动早脱,头晕耳鸣,精神萎顿,健忘呆滞,感觉迟钝,失眠,多梦,语言和运动障碍。

20.答:头发的生长依赖于精血的充养,故说“发为血之余”。肾藏精,精可以化血,血可以养精,精血互化;肾精化肾气,还可促进须发的生长。因此肾精充足,精血旺盛,则毛发润泽光亮。肾精不足,精血亏虚,则毛发失养,可见头发生长迟缓,稀疏枯黄,或早白、早脱等;可见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21.答: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参与精神情志活动。胆属六腑,是由于胆的解剖形态中空,生理功能上可助腑传化水谷且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配合关系,与腑相似。胆属奇恒之腑是由于胆为中精之府,内藏精汁,本身无传化水谷的功能,并参与精神情志活动,与脏相似,而与一般六腑不同。

22.答:大肠主津和小肠主液主要是由于津与液在性状上的不同,津质地清稀,液质地稠厚。小肠在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过程中,将饮食物中的大量的水液吸收,其吸收的水液为富含营养的水谷精微,质地稠厚,故云:“小肠主液”。大肠在传化糟粕的过程中,同时也吸收了饮食残渣中多余的水液,但多为清稀的水分,故称“大肠主津”。虽然津与液有别,但说明大肠、小肠在功能上都具有吸收水液的功能,二者都与水液生成有一定的关系。

23、答:小肠泌别清浊指小肠将胃下降的食糜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分化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其一方面将水谷精微和水液吸收,再经脾输布至全身,另一方面将食物残渣向大肠传送。小肠的这些功能实际上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4.答:上焦指头面至横膈之间,主要包括心肺两脏,心肺主气的升发宣发并输布气血于全身,因此将上焦心肺的生理功能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指横膈至脐之间,主要包括脾胃,脾胃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因此将中焦脾胃的生理功能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中焦如沤”。下焦指脐以下至耻骨之间,主要包括小肠、大肠、膀胱和肾,其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因此将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下焦如渎”。

25.答:心主血脉而肺朝心脉,全身之血脉都与肺相连通,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周流全身,回流于肺,在肺中进行清浊之气的交换,对于肺的呼吸功能起着促进作用。肺朝百脉,全身之血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而血液通过肺气贯通百脉,对于心主血脉的功能又起到协助作用。

26.答:脾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津液不能输布,则聚而生湿生痰,故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主通调水道,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起到疏通调节作用,肺失宣降则津液停聚为痰。而肺是痰液易停滞的部位,不但肺失宣降所生之痰停于肺,脾不运化所生之痰还会上犯于肺,进而导致肺失宣降,故说“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说明了痰与脾肺及脾与肺之间的关系,临床治疗痰证,常从脾肺入手治疗。

27.答心与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在血液的生成方面,心与脾相互依存,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为血之化源,保证心血充盈;心主血脉,心血滋养脾土,血液环流转输运化生成的精微物质,化赤为血,促进和维持脾胃的运化。在血液运行方面,心行血,脾统血,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在病理情况下,心脾两脏常相互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化生乏源,或脾不统血,血液外逸,均可致心血不足;若思虑过度,既暗耗心血,又影响脾之运化。最终常导致心脾两虚之证,即心血虚、脾气虚,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眩晕、面色无华、腹胀、食少、便溏等病症。

28.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液互资三个方面。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的全过程。肺通调水道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需肺的宣发肃降。病理上,肺失宣降,水道不利,必累及于肾;肾阳不足,水液内停,也可致水气上泛于肺,从而导致肺肾同病,见咳喘、倚息不得平喘,尿少水肿等症。

呼吸方面:肺主呼吸,肾主纳气。病变情况下肺失宣降日久必累及于肾导致肾不纳气;肾中精气不足,摄纳无权,又可导致肺气上逆,终致肺肾气虚之证。

阴液互资方面:肾阴充盛,上润于肺;肺阴充足,下归于肾。水能润金,金能生水。病理上肺阴虚日久可致肾阴虚,肾阴虚也可致肺阴虚损,常见肺肾阴虚之证。

29.答: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阴阳承制三个方面。

精血同源方面: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均以水谷精气为物质基础,肾精赖肝血的充养才能充盛,肝血赖肾精的气化才能化生。病理情况下常相互影响,形成肝肾精血两虚之证。

藏泄互用方面: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藏与泄相反相成,共同调节女子的月经、排卵及男子泄精的功能。藏泄关系失调,可致女子月经不调、崩漏、闭经、不孕,或男子遗精、滑精、不育等病症。

阴阳承制方面:肝肾的阴阳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称之为“水能涵木”。病理上肝阴不足与肾阴不足常互损而成肝肾阴虚之证。

30.答:脾与胃同居中焦,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同司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精微物质的转输,但性能上各有不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与胃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物质的转输,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同称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与胃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脾虚失运,影响胃的纳降;胃失和降,影响脾之升清,则见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泄泻、嗳气、呕吐等纳运失调之病证;脾虚气陷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脾不升举,可见脘腹坠胀、头晕目眩、久泄滑脱、内脏下垂等升降失常之病证;脾湿太过则胃气不降,胃燥阴伤则脾阴不足,常见纳呆、嗳气、呕恶、胃脘胀满疼痛,或不思饮食、食入不化、消瘦、口渴、便秘、腹胀等燥湿失济之病证。

31.答:肺与大肠在经脉上相互络属,生理上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糟粕,大肠的正常传导则有利于肺气肃降和主司呼吸。病理上,肺失宣降,津液不下,或肺热壅盛,可见肠燥便秘;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则大便艰涩难行,可见气虚便秘;大肠实热,腑气不通,浊气上犯,还可致肺失清肃,见咳喘、胸闷、便秘等病症。因此临床上肺气壅滞于上、痰涎壅盛于肺的病变,常用通腑利肠之法以泻肺实;大肠传导不利的便秘,常用清肃肺气之法以通腑;气虚便秘或泄泻,则常治以补肺益气之法。

32.答:六腑在结构上通过七冲门相通,功能上接纳排空,虚空更替,以通为用,以降为和,分工有序,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病理上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胃有实热,耗伤津液,则大肠传导不利,而见便秘;大肠热结,也可浊气上犯,导致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之症;胆失疏泄常可犯胃,而致胆胃同病。

33.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共同定成了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但由于各自的结构特征不同,生理功能特点有别,作用上又有所不同,其中,胆、胃、小肠主要是完成了对饮食物的消化;大肠、小肠侧重于对精微物质的吸收;而排泄功能主要是大肠、膀胱的作用;三焦贯通上下,主要参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34.答:心、肝、脾三脏与女子胞的功能密切相关。女子胞的功能是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而月经的产生和胎儿的孕育均依赖于血液,心、肝、脾三脏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主血脉,心主藏神,胞脉通于心,心血可充养胞宫,心神可调节胞宫的功能。肝主藏血可调节冲任二脉及胞宫的血流量;肝主疏泄可调畅气血,通行月经,促进排卵。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以养胞宫;脾气还可固摄胞宫的血液。因此,心、肝、脾三脏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月经和胎产病变。临床治疗女子胞的病变常从心、肝、脾等脏入手。



献花(0)
+1
(本文系仰望星空qv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