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一盏书灯 2020-03-27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

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然而,你未必真正了解长城。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金山岭长城西起著名的古北口,东至高耸入云的望京楼,全长10.5公里,因其视野开阔、景观奇特、建筑艺术精美、军事防御体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摄影/周万萍

真正的长城,比我们熟知的的更长长长长

从西周开始,中国一直在修筑长城。长城,究竟有多长?

我们所熟知的长城,基本是明长城,号称“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最东端的天下第一关坐落渤海之滨,面朝大海,而后一路向西,犹如巨龙横卧在起伏的燕山,迈过黄河,穿过草原,踏入沙漠与戈壁,最后抵达祁连山冰沟口。高山峻岭,深沟峡谷,历遍风光。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请横过手机屏幕查看

▲7月雨后的一个早晨,金山岭长城云雾缭绕,宛若仙境。这段长城是维系京城安危的重要屏障,因此边墙是用条石、青砖垒砌而成,建筑坚固而精美。摄影/于云天

国家文物局在2012年,发布了长城资源认定资料,打破传统印象,确认长城全长21196公里,东起鸭绿江畔,最西端已经抵达塔什库尔干。

放眼望去,长城横跨了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自东向西,从海洋奔向沙漠,沿途经历了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大陆性气候。

这样巨量的人工建筑,因地取材,早已与山川地形、自然植被之间融为一体。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请横过手机屏幕查看

▲盘踞在北京城73公里外的慕田峪长城,是守卫京师和明皇陵的重要防线,这里的烽火台与敌楼之密集,很难有其它长城可以比肩。大雪为北京慕田峪长城披上了银白色的裘衣,古老的砖墙在山脊蜿蜒勾勒,风景格外秀美。摄影/李少白

河南的楚长城:中国最古老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访华期间参观北京慕田峪长城时,好奇地向陪同他的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询问:「这是不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董耀会答道:「不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是楚长城。」

2000多年前,楚国为了防御较为强大的邻国秦、晋、齐、韩,从今天湖北的竹山县开始修筑长城,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总长将近一千里。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在河南境内、在湖北陕西交界处,一条条或石砌或土堆的残墙,矗立在无人的山野之中,毫不起眼。直到有一天,经过专家学者考证,它们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显赫一时的楚长城。摄影/田野

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西周,楚长城是以人工修筑墙体为主线,和山体、河流、沟壑相结合,在地势海拔低的区域修筑稳固墙体,在高山和江河等难以通行的地段,直接利用稍经加工的山险墙,共同构成庞大的防御天堑,非常聪明地体现了古人战争中「用险制塞」的原则

此后,各国纷纷效仿,而秦始皇统一后,更是在原有秦、赵、燕的长城基础上,重新修缮长城,防范匈奴。长城由楚开始,从一地的防御工程,被沿袭成一个民族千年来的习惯。

蓟镇长城:最受向往的长城

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么长长长长长长的长城,哪段才是好汉最向往的呢?

答案是河北的蓟镇长城。

我们所熟知的居庸关、八达岭,就是蓟镇长城的一部分。它东起山海关,经喜峰口、古北口、慕田峪,到居庸关东北的四海冶,大致沿燕山山脉构筑,全长660多公里,也是目前中国保存现状最好、设计最精美的长城。


这里依仗中原,仰望蒙古高原,北拒东北,隔海相望日本、朝鲜,号称京师西大门的居庸关距京城只有50多公里,有京城铁门之称的古北口距京城也只有100多公里。哪怕隔着地图,都能感受到那份兵戈相对的张力。

蓟镇稳固则京城无虞,于是沉迷修墙的明朝官民把这里打造成最奢华的防线,条石基础,青砖包砌,内由黄土夯筑,高大稳固。据历史学家黄仁宇估算,明朝修建1公里长城,一般需花费7700两白银,高则31500两白银。

不过,历史和明朝开了个大玩笑。这条举国之力打造的重要屏障没有被攻破,但是被吴三桂拱手相送。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王朝后,大清把长城内外领土收入囊中,雄踞燕山拱卫京师的蓟镇长城,最终失去了原有的战略意义。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很多人知道古北口长城,是因为这里是1933年长城抗战的主战场,「古北口战役」是长城抗战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役。这里是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摄影/杨越峦

雁门长城:是屏障,也是商路

山西北部的雁门长城,沿恒山山脉西段勾注山、夏屋山分布,蛇行于山脊,绵延于天际,虽修筑于明代,但许多土石多就地取材于北魏时期修建的「畿上塞围」。这里扼守着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的咽喉部位,是拱卫京师的重要防线。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故事里,北宋与辽国就在雁门关一线进行过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杨家将所镇守的金沙滩古战场就在这里。而到了明朝,雁门长城已经发展成为以雁门关为核心,管辖着东西两翼18座隘口的庞大防御体系。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众多中国名关中,晋北地区的雁门关极其特殊:它所处的雁门古陉,见证了三千年沧桑变迁;它扼守的内长城要塞,与勾注山一线形成了以「雁门十八隘」为轴心的防御体系——雁门长城。摄影/李少白

勾注山以北是中温带,以南是暖温带,因此,千百年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相互拉锯,从战国到明代,雁门关都被视为「天下之大防」——中原帝国开疆拓土,要由此向北推进;游牧部落扩张领地,则由此扩张。

修筑墙体保护自己,是一种本能,而交流,是人类的另一种本能。地理上的农牧分野催生了南北的生活差异,也促生了商贸交流。紧邻农牧交错带的雁门关由此成为了沟通塞外与中原、南方与北方的必经通道。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请横过手机屏幕查看

▲「雁门十八隘」所在的山区富含赭石、长石和黏土,遇水之后呈紫红色,所以雁门关号称「紫塞」。李白诗「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以浪漫笔法对这一带地形进行了描述。绘图/刘震宇

自新疆和田,出天山南麓,经阴山南麓越过大草原,进入山西北部的「玉石之路」一直延伸到雁门关下;清代至民国初年,由江南经中原入山西输往内、外蒙古,抵达中俄边贸口岸恰克图的「茶叶之路」也经过这里。这两条大商道上,雁门关不仅是咽喉要道,更是重要节点。

从汉到唐,从明到清,雁门关都曾开关设市,它既是一个重关营垒,也是一个商贸发达的陆港码头。

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的土地之争,诞生了雄伟壮丽的长城,而人对生存的渴求,把防线变成了商道。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明初,朝廷在边塞地区推行戍卒垦田政策,雁门关内外因此开垦出大量农田。昔日的军粮供应基地,到了今天依旧是当地重要的「米粮仓」。摄影/杨建民

甘肃长城:春风不度嘉峪关

当长城向西延展,农牧分野的意义便让位于军事意义了。

在河西走廊,明长城和汉长城时而重合,时而分离,如果细细观察,汉明长城分离之处,明长城往往在汉长城南侧十几里的地方,汉长城则多被沙漠所包围,两道长城,见证了1400多年间的生态巨变,农与牧的分界开始模糊。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请横过手机屏幕查看

▲甘肃省山丹县老军乡的峡口村拍摄到的汉、明两代长城并行的奇观。明长城都修在汉长城以南——这正是农牧交错带在千年间向南移动的生动证明(图中左边是汉长城,右边是明长城)。摄影/王金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第一个关隘,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则是黑山峡。这里从洪武五年(1372年)始建,最初只是个简陋的关城,并没有延伸到南北两山的长城。直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明王朝国力衰减,无力震慑蒙古各部,不得不修筑了嘉峪关南北两翼的长城,一劳永逸护住河西走廊。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山丹县,在河西走廊的中部,连通着张掖和武威,汉代与明代所修筑的长城主线,均从此地经过,由于北靠龙首山,山北就是沙漠地带,所以,山丹长城历来是修护最完整的长城段落。摄影/葛蔼

实际上,长城的修与不修,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实力。当王朝正当盛年,往往四夷宾服,长城的作用可有可无;一旦陷入颓势,中原稍有动荡,窥视的游牧民族蠢蠢欲动,长城的作用就格外重要。从汉到明,甘肃境内的长城遗迹,远离京都,却又直接了当地反映出中央王朝的兴衰演变。

甘肃的长城拦住了南下的铁蹄,何尝不也是挡住了北上的冲动。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2014年小方盘城作为西汉的玉门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汉玉门关修建在疏勒河河畔,当时其实是建在一块沼泽地中的高台上。摄影/王金

新疆长城:另类的长城

绵延高大的长城,似乎生来便和封闭、对峙、战争密切相连,而最新确定的新疆长城,打破了这份刻板印象。

新疆「长城」很特别,它除了很少量的连续墙体外,多为一个个孤立的烽燧在荒原上彼此眺望呼应,中间或相距数里、或数十里乃至更远。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烽燧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设施,根据不同敌情举放不同形式的烟火,其信息传递速度一昼夜可传达两千里。新疆烽燧群的修筑与中央王朝统一国家,巩固边疆的举措密切相关。图为星空下的巴里坤烽燧遗址。摄影/陈志勇

在这里,长城虽然有着着军事防御的身份和作用,却更多地变成了一种生存的保护,成为西域商队的安全岛,补充给养的驿站。这些矗立在西域风沙中的烽燧,在茫茫戈壁上标明了古道的走向,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地标。

根据最新的新疆长城资源调查,仅汉唐两代,在新疆大地上遗存下来的烽燧就约300个,在这两个强盛的朝代,新疆长城名为经营统治西域,实际上却是中国对外开发的前哨点。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烽燧在建筑风格上往往也各有不同。鄯善县的一处烽燧。虽然被岁月剥蚀,仍能看到呈上下几层分布的孔洞,让这座烽燧显示出独特的美感。摄影/黄彬

在这两千多年来,民族的记忆在边境上不断叠加,最终化成长达2万公里的北方长城。在中国,长城从来都不只是长城,是屏障、是家园、是商路、是中国的地理分界线,是农牧文化分野的象征、也是地理与人文交汇的重要载体。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岑参诗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西域的烽燧就象是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和雪山荒原彼此辉映。图为塔里木盆地尉犁县的一处烽燧遗址。摄影/郝沛

台州长城:海禁的产物

当大航海时代开启时,专注于北方对抗的明、清两朝开始面临来自东边大海与西边喜马拉雅的威胁,长城在北方的防御作用,被统治者直接“拿来主义”。此后的中国长城,面临的再也不止是南北之争,而是全球化的浩浩大潮。

在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欧亚大陆的西端爆发了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霸主争夺战,而此时明朝,来自海上的倭寇问题成为了一大隐患。

世界在变化,古老的帝国依然想着修城筑防。嘉靖38年,戚继光开始在浙东门户台州修建城墙,城上有台,台上有楼,楼台相间,悬瞭城外,从北固山的山脊线出发,沿着江岸逶迤爬行。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登上「江南长城」(台州府城墙)远眺,临海新城风景尽收眼底。从东北方向的揽胜门沿着北固山山脊向西行走,城墙如一条苍龙匍匐在山水之间。摄影/金孝木

在台州府城墙修缮中,戚继光创造性地加盖了13座空心敌楼,现存的台州府城墙的轮廓好似一张拉开的大弓,揽胜门、靖越门为两头,西侧朝天门正好是搭箭点,神似北方八达岭长城,后人由此将台州府城墙叫做「江南长城」。

自此以后,明王朝沿着海岸线筑起了一道海防长城。绵延万余里的海岸上分布着54座卫城、99座所城、353处巡检司、997座烽堠、313座墩、48座台、24座塘铺,还有数目众多的水寨、城堡。

这一次,台州长城防的不是南北,是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冲突对撞。这些高墙在守护农耕文明时,也为中国古代海洋大国梦画上了巨大的休止符。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台州府城墙时而蜿蜒于陡峭的悬崖上,时而盘旋在灵江畔,构筑成一道天然屏障。一应俱全的城防体系,加上山河助阵,使之成为坚固的海防要塞。摄影/金孝木

西藏长城:不为人知的长城

随着当清军入主中原,明长城内外的土地进入中华版图,守长城对清朝来说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

但是王朝同样面对着各种边患。18世纪下半叶,居于今尼泊尔境内的廓尔喀部族势力崛起,尼泊尔境内多高山,地狭人稠,其统治者为此十分觊觎中国领土,在清乾隆年间两次跨越喜马拉雅山,突袭西藏腹地。

此时此刻,清军迅速在西藏复制了长城经验,打造曲玛山日屋长城,沿着山脊线最高处而修筑长城,分布着护城壕、敌楼和横墙,借助高山之险,设立六道防线,牢牢防住廓尔喀部。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定日县曲当乡境内的夏古拉长城就扼守着海拔5300米的夏古拉山口——它可能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防御工事,它用石头干打垒而成,且沿着附近山脊线分布,呈马鞍形,两侧城墙保存尚完好。摄影/赵春江

在喜马拉雅山的重要山口附近,可以找到不少长城的遗址——海拔约3450米的吉隆檫木卡段、海拔4450米的聂拉木如甲村段、海拔5010米的定日县夏古拉山口段……还有定结日屋段,河崖处海拔4600米,山脊线顶端海拔4780米,保存最为完好,结构完整,设施齐全,几乎堪称长城的样本。

这是个游牧民族统治的朝代,最后却被农耕文明同化了。长城曾经阻挡了女真南下的铁蹄,而后金入主中原,却吸收了这份“封锁”的思想。

在北方,一条万里长城从嘉峪关延伸到辽东,将放牧的羊群和犁地的耕牛隔离开来;面对东边大海的挑战,厉行海禁;清朝在西部喜马拉雅再构建新的长城,终于把中国彻底变成了一座围城。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日屋,在藏语中为「山底下」之意。小镇隐藏的山谷海拔4000—2000多米不等,战争已经远去,曲玛山上的长城残墙,依旧凝望着云遮雾绕的雪山。摄影/赵春江

长城,是中国人的一种底气

很多人说,长城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在这里,两个文明沿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来回拉锯,你来我往。长城承载了半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匈奴、鲜卑、女真、契丹、蒙古……

他们往往一厢情愿地认定,长城是农耕民族的防线,殊不知,这是一道利用山川形便修建,各族犬牙交错的势力地带。

历史上各个民族都有修筑长城的习惯。汉朝为了防住匈奴,修起了居延塞;而后鲜卑南下,建立北魏朝廷,立刻筑长城防备更北方的柔然;宋朝建立后,北宋痛失幽云十六州,无法修筑大型长城,同时期的辽国、女真、西夏在边境修筑了长城。


事实上,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只要踏入这个势力地带,就会自觉地筑起一道防线,这是一种本能。哪怕游牧民族南下,也不会拆掉长城,反而把它作为新的依仗,对抗更北边、更狼性的部落。

这个广泛的万里地带,早已超出了游牧与农耕的对抗界线,更象是一份延绵数千年的对抗底气——我修筑了这道长城,从此国土归我,民族有了安全感。

在这份巨大的安全感之下,军队在驻扎、边贸在开展、文化在交流。长城不再是一个单薄的防御工程,还是成为了一种精神地标。历代王朝修建长城的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长城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

长城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成为了我们的底气:国家在此、国土在此、人民在此、家园在此。

2万公里,7段长城,你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请横过手机屏幕查看

▲自长城进入山西偏关县,原本的青山树木就更替为漫无边际的黄沙。这里的长城,多建于明代,因为风雨洗礼,砖墙早已被消磨。但是八方来客源源不断,只因这是唯一一段与黄河并肩前行的长城。摄影/李少白

参考资料

·张依晨.《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7.03《长城 把最美一段留给了河北》.

·税晓洁 成志平.《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7.03《寻找楚长城》.

·鲁顺民.《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7.03《雁门长城 沉寂的要塞,荒废的商道》.

·王文元.《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7.03《三代长城存甘肃 填补两千年的历史空白》.

·杨允.《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7.03《新疆烽燧 另类的长城》.

·赵春江.《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7.03《寻找西藏长城 喜马拉雅山口的御敌要塞》.

·鲁晓敏.《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7.03《绝版的「江南长城」八达岭长城的蓝本在台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