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衣的回忆》王来宝

 太行文学l苑 2020-03-27

今年清明,我因故未能回乡祭祖,儿子从老家带回来一兜二哥家蒸的包子。晚上馏出来,咬上一口,一股久违的清新味扑鼻而来,这馅里有地谷敛(学名:地衣)!拿到灯下一看,果不其然。六十多年了,又吃到了它,这自然引起了我对它的回忆。

记得幼年时,农历二月二前每一场春雨过后,就是我们捡拾地衣的最好时机。我们那儿是个半山区,坡地多,荒草里、荒滩上有许多地衣。但是那里草棒太多,收拾起来很费事。在大人们的指点下,我们就到那种小坡地的石头岸头上去捡,那儿石头多,年深日久,长出一层青苔,地衣就长在青苔和小石头中间。天不下雨时,它是薄薄的一层,一捏就碎。经过小雨的淋浇,地衣立即饱涨开来,极像如今市场上卖的东北黑木耳,只是颜色淡些。岸头上杂草少,地衣比较纯净,我们提个小篮或端个小筐,一会儿就能拾好几把。累了,直直腰,望望坡中盛开的杏花树,望望坡下碧绿的麦田,再望望周围都是捡地衣的小伙伴们,想想拾了地衣,又能改善生活了,身上、手上就又来了劲。

拾地衣最佳的时机就是二月二前,听大人们说,二月二龙归天、天下雨,一响雷,地衣就炸碎了,没有了柔韧性,味也不鲜了。况且,一跌进二月,草芽上来了,那地衣就有一股青草气。

地衣拾回来以后,很会做饭的奶奶(旧社会因生活所迫,她到财主家当了几年掌锅的,练就了一套做饭菜的好手艺)就有了给大家改善生活的东西。她把地衣反复淘净后中午就做油饼地衣汤。做汤时先糊上点面,然后加上地衣,打几个鸡蛋,一打调,香鲜四溢的地衣汤就做成了。盛在饭里,褐色的地衣,白色的蛋花,黄色的蛋黄,用眼一瞧,就觉得美气。喝上一口,那种鲜味,扑鼻而来,配上多层的油饼,总是吃撑。

再说那地衣包子,馅是干萝卜丝,细粉条,配上地衣片,蒸出来的包子格外暄,咬一口,齿颊生香、生鲜。即使包子面里揣上红薯面,只要有地衣作馅,包子馅的香鲜味丝毫不减。当大家都感到吃得满足时,奶奶就会不失时机地当众夸奖我和二哥。那时虽不知道毛主席早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导,但是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初步懂得辛勤劳动就会有好饭吃这样朴素的道理。这样,正月里,雨一过后,只要有空,我们就会往坡上跑。拾的多了,奶奶把它淘净、晒干,啥时候改善生活都很方便。

记得有一年晒了一小筐干地衣,到了七月十五,还够吃一顿,奶奶专门做了一顿薄饼卷凉菜。那凉菜主料是细粉条,辅料是黄瓜丝,地衣片。为了让大家吃得更好,奶奶去我本家大娘那里讨来一点芥末,头天晚上就得泼芥末。据说,泼芥末非得找脾气不好的人管泼,那样泼出来才会更辣。二哥自告奋勇,用开水把芥末面泼在里面,凝固后,倒扣在土地儿上,第二天用时才掀开。也不知道是心理作用咋的,那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又香,又鲜,又辣,又爽的一顿凉菜!

地衣为什么会这么鲜,最近上网查了资料。才明白这地衣是一种多年植物,是有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组合的有机体。它极耐干旱,干旱时休眠,雨后恢复生长。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炖、炒、煲汤、凉拌。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属,26000多种。同时,它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早有论述。现在世界上公认它有提高免疫力、去脂降压、清热去火,甚至抗癌的功效。它只能生长在缺少污染、环境保护好的地方,咱们林州常见的是那种褐色的,类似东北黑木耳一样的东西。

这小小的地衣,陪伴着我渡过了欢乐的幼年时光,渡过了挨饿的少年时代,成为我们心中抹不掉的记忆,我想啥时我清闲下来,一定在二月二前再回故乡拾地衣去!

                                                 二零一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作者简介】:王来宝,祖籍桂林镇,大专文化,从小喜爱文学,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退休后开始写作,处女作《又到六月六》在红旗渠报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