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院开展DRG支付,重点关注哪些指标?科室如何发展?

 CharlizeHuang 2020-03-27

导读

 

国家正在坚决推进DRG,且脚步越来越快。对主要参与者医院来说,DRG本身所包含的各项要素,应用于医院的各项指标,都尤为重要


DRG支付改革正在快速推进,这项改革会对医院产生何种影响,是医疗机构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对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咨询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家面临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DRG支付改革当前进度如何?DRG分组和支付原理是什么?这项改革对医院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医院应该如何调整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DRG支付改革要求?
 
本文就来聊一聊这些问题。
 
DRG支付时代已经到来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每年国家都会出台与DRG支付方式改革相关的文件。尤其是 2019 年,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天津、重庆、武汉、西安、湘潭等 30 个国家级试点城市,正式启动了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
 
2019 年 10 月 23 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在《关于印发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技术规范和分组方案的通知》(医保办发 [2019] 36 号)中正式公布了《国家医疗保障DRG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和《国家医疗保障DRG(CHS-DRG)分组方案》两个技术标准:
 
  • 《技术规范》对DRG分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名词定义,以及数据要求、数据质控、标准化上传规范、分组策略与原则、权重与费率确定方法等进行了规范。(点此下载


  • 《分组方案》明确,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是全国医疗保障部门开展DRG付费工作的统一标准,包含了 26 个主要诊断大类(MDC), 376 个核心DRG(ADRG),其中 167 个外科手术操作ADRG组、 22 个非手术操作ADRG组、 187 个内科诊断ADRG组。(点此下载

 
按照“三年三步走”的战略,试点城市必须在 2020 年完成模拟运行, 2021 年启动实际付费。同时,除国家级试点外,很多省市也确定了至少 1 个试点城市作为省级试点。
 
由此看出,国家正在坚决推进DRG,且脚步越来越快。
 
DRG分组原理是什么?如何理解?
 
DRG的原理是疾病分组,量化各医疗机构,再进行对比分析。
 

DRG分组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主要诊断,按照解剖学部位分为 26 个MDC;
 
第二步读主要手术及操作,如分内科的ADRG、非手术室的ADRG,外科的ADRG;
 
第三步读其他诊断和个人的个性特征,再分到不同DRG组。
 
前面两步更多基于临床规则,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分组方案也是确定到ADRG组,共计 376 个ADRG组。最后一步更多基于统计分析,因此各地区DRG分组会有不同

DRG的本质是通过分组,实现疾病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可比性,即疾病相似、资源消耗相似的病例分为一组,不同的组之间在费用上、病种上会有明显差别。DRG还可应用于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医保支付等方面。

DRG支付方式改革的原理—补偿和激励机制的变化

 
DRG分组后,就进入支付环节。在这一环节,医院又如何测算、预估风险呢?笔者制作了以上两张图,图中的横坐标代表服务项目,纵坐标代表总费用; 4 条斜线,分别是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和总收入。下面笔者将重点分析绿色和橙色的两条线,绿色是总收入,橙色是总成本。
 
左图反映的是按项目支付的原理在按照项目进行支付的时候,随着项目增多,总成本增加,总收入也增加,当超过某一个点(盈亏平衡点,就是总收入和总成本相等的点)的时候,医院开始结余为正。所以在不突破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随着项目增多,医院结余在增长。
 
右图反映的是按DRG支付原理按DRG支付时,四条线中除了总收入外,其他是不变的。与按项目支付相比较,总收入这条线就固定了,不随项目多少而变化。但是随着项目增加,总成本增加,当超过某一个点(盈亏平衡点)时,医院开始结余为负。这与按项目支付正好相反,按项目支付超过盈亏平衡点是结余为正。
 
所以,DRG支付方式改革是激励机制方向性的变化,是颠覆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医院内部管理要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一改革。
 
DRG支付方式改革原理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提升医疗效率,将病组的综合资源消耗控制在支付标准范围内,不要突破绿线;二是要在控制资源消耗的同时,保证医疗质量不降低
 
DRG支付改革后,医院重点关注什么?
 

医院开展DRG支付改革后:重点关注CMI、例均住院日和成本率

 
那么,医院开展DRG支付改革后,其发展策略是什么?我们或许可以从上图的两个公式中找到答案。
 
第一个公式的要点在于,开展DRG支付后,医保局如何给医院支付住院收入?答案是用总权重乘以费率。费率就是每个权重支付的金额,不尽相同,这与与各个地区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
 
总权重又是什么概念?就是每个病案归入一个DRG组,每个组会有一个权重,所有病案的权重加起来就是总权重。
 
我们分解一下总权重。总权重等于出院病例数乘以CMI。其中CMI代表例均权重,即平均每一份病案的难度系数、难易程度,其平均值是 1 。
 
而把出院病例数进行分解,就是开放床日数除以例均住院日。前提是医院床位使用率较高。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看出,CMI和例均住院日这两个变量会影响医院收入,CMI值越高,例均住院日越低越好。
 
第二个公式,收支结余等于收入乘以( 1 -成本率)。成本率等于总成本/总收入。收入就是总权重乘以费率。成本率越低越好。
 
通过这两个公式,我们推导出了影响医院收入和收支结余的三个变量,分别是CMI、例均住院日成本率
 
所以,基于这三个变量,可以提出医院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是做好“效率优先”,如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成本控制能力后,再推行DRG支付改革,医院将非常顺利;二是规模适度,在提升效率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扩大医院规模。
 
DRG支付后,科室如何发展?
 
医院推行DRG支付后,各科室又该如何发展?
 

医院推行DRG,各科室需要寻求差异化发展路线

 
根据以上的四象限图可得到一些启示。图中,横坐标是技术指数,反映本科室CMI与行业平均水平对比关系。纵坐标是效率指数,反映本科室收入和成本的关系。 1 代表平均水平。
 
我们可以将科室划分为四类

· 第一象限是实力科室:技术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处于收支结余为正的状态。建议打造为重点学科。 

· 第二象限是潜力科室:技术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科室处于收支结余为正的状态,病组结构调整空间大。建议通过优化病组结构,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 第三象限是问题科室:技术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科室处于收支结余为负的状态。建议第一优先级为通过病组成本分析与控制,提升成本控制能力;第二优先级为通过优化病组结构,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 第四象限是低效科室:技术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科室处于收支结余为负的状态。建议通过病组成本分析与控制,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所以,我们要认真分析医院内部各个科室,以确定不同科室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理解了DRG支付方式改革的原理,及其对医院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在客观上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要根据当地DRG支付改革的相关标准测算,来改善DRG对本院的影响情况。同时,医院要建立与DRG支付改革相一致的管理机制,以适应改革需要。


近期有许多读者留言,询问关于DRG的相关问题,因此连续两周为大家带来医院开展DRG支付时,收入结构调整和科室发展的内容。

欢迎大家将想了解的问题提给我们,春节之后,人事圈将开设DRG专栏,为大家解答疑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