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0327教学手记——阅读教学: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什么?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我一直反对:用答题技巧代替文本解读。我认为那些凭着试题与答案总结出来的阅读技巧永远是马后炮,不能真正指导学生阅读。阅读与写作也没有真正的捷径可走,只有正确与错误的路径可以选择。正确的路径应该有三大特点:尊重人们认识的基本规律,尊重文本的表达规律,尊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任何一种规律的探索,都需要长时间的试错、总结、提升,反反复复的自我阅读练习。任何说凭一种技巧在极短的时间内能提升学习的读写能力的说法,基本是违背科学认识规律的。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学校的杨惠同学是山东省文科状元,中央第七套节目来采访,问杨惠同学学习秘诀是什么,她想了半天说:没有秘诀,如果有秘诀我就告诉我妹妹了。当时,很多同事说这个同学智商高情商低,怎么能这样回答呢!至少要说它个一二三四条。我当时非常支持她,我认为,她说的是实话,她妹妹就在高二,成绩远不如她。如果可以有现成的方法可以传递,我想她一定会手把手地教给她妹妹,杨惠同学说得多好啊,她用最简洁的话告诉人们:学习是自我体悟的过程。

老师的价值何在?

给学生指出学习的方向,做出学习的示范,与学生一起体验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促进,共同成长。教师不是站在法坛上的施术者,只要动动手指,点化一下,即刻开悟:这是很多家长的梦想,也是很多老师借以谋生的手段!

《品质》小说怎样读?

我把《品质》《说书人》《孔乙己》等若干篇小说放在一组,构成一个专题,读小人物类小说的表达规律及阅读规律。

首先,我给学生自己的示范:在讨论了《说书人》这一小说的内部冲突的基础上,让学生来自读《品质》。

请看同学们的作品。

例文1:

(左边为陈茜同学)

《品质》中的冲突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4)班陈茜

小说读来,看似平顺的语调,波澜不惊的情节背后,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压着不让一口气顺上来。这是文章制造的隐形的冲突带来的阅读感受,让人感受到一个个矛盾的兀起,直至格斯拉先生的“饿死”,才好像激发矛盾的一端消失了,留下另一端的茫然,和惆怅。

1、存在于格斯拉先生身上的冲突

文章这样描写格斯拉先生,【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一段描绘的是一个平板、单调,迟眉钝眼的鞋匠形象,但奇特之处,在于他的眼睛。如果把这段描写当做一幅画来看,那应该整体是素描,一片灰暗和阴影关系塑造下的人物。但画中有一个突兀点,他的蓝灰色的光芒,像是从素描中冲出的水彩,打破了整幅画仿若死一般的枯寂。从整体来看,他是单薄枯燥的人物,但从他的眼睛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他又变成了一个熠熠生辉的人。因为从他的眼睛中散发出了对于理想的热情。这是存在于格斯拉先生的外表与内心的一个突兀对比,是看似平淡实则热情洋溢的反差。

2、存在于格斯拉先生与我之间的冲突

文中的“我”相比于那些追求效率而非品质的鞋匠来说,好像要更理解格斯拉先生一些。“我”是敬重像格斯拉那样有着高尚品质,勇于追求理想的人,但其实,“我”格斯拉先生也存在着一些冲突。【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像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我尽一切可能向他说明我买这双倒霉靴子时的情况。但是他的面孔和声调使我获得很深刻的印象,结果在以后几分钟里,我定了许多靴子。】【为了避开他的带责备的眼光和语调,虽然我只需两双,我却向他定做了三双;我很快就离开了那里。我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以为他的心里把握看成对他存坏意的一分子;也许不一定跟他本人作对,而是跟他的靴子理想作对。我想,人们是不喜欢那样的感觉的。】虽然我认同他对于理想的热情,在“我”潜意识中,“我”在逃避着这种人。在文中几段我们可以看出,格斯拉先生对于靴子的精益求精和热爱,是使我的心里产生了狼狈与尴尬之感的。格斯拉身上好似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威压着“我”,这种力量就是对于做靴子的热爱。虽然“我”并没有见到过这种无形力量的威力,但“我”可以感受到那深藏其中的巨大能量,可惜我并不懂得这份热爱,才会生出压迫之感。

3、存在于格斯拉先生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这篇文章写于英国工业高度发展的年代,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格斯拉先生追求品质的精神已经被时代追求效率的要求狠狠甩下,这是格斯拉先生与时代的冲突,如今的时代追求的东西变了,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下降。但格斯拉先生依旧坚守着在别人看来,可能无用而愚昧的品质。所以,这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人物,这是一个被社会轻视质朴而踏实的传统手工业所蕴藉的神圣的时代所以与其说格斯拉先生死去了,不如说,他留在了那个过去的时代。

晋诺点评:我特别欣赏陈茜同学在第一段陈述的阅读感受,我认为这是真正的阅读者才能感受到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极为重要,它可以让人与文本直接融入互通理解。很多同学的阅读是与文本隔离的,也就是阅读的时候,眼睛、思维在动,但是心不在动。真正的阅读是整个身体的投入,血液、心脏、肢体都处在文本的世界里,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者。这样才能与作者一见如故,与文本如出一体。比如,很多同学都看到了“我”对格斯拉的尊敬又畏惧的心理,但说不透这种心理背后的内涵是什么,陈茜一语中的,使我的“心理产生了狼狈与尴尬”,她为什么能得到这样准确的理解,是因为她拥有了最珍贵的阅读感受。

例文2:

隐形的冲突

李世博

冲突是什么?是一种矛盾,什么的矛盾?与常理的矛盾,它本该这样,它却那样,这是一种冲突,而人本身对于不合常理的东西便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从而增加小说的阅读性。

在《品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冲突藏在细节中。比如在第二段“

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作为一家那个时代的一家服装店,英国皇室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况且在如今的年代很多商家也都喜欢用皇家,精选等词来凸显产品的高级,这是很常见的营销手段,而在这家靴子店却没有,这便是一种与普通商家不同的冲突,来凸显他的独特。

而顾客的表现也是一种冲突“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我们会发现这里的顾客在这家店里消费是一种享受,做靴子仿佛不是唯一的目的,这和普通的顾客是不同的,以及顾客不愿赊账也是一种不合常理的事,赊账的确会让人感到心中亏欠,但也不至于会有太不应该的反应,这些顾客的反应冲突足以证明这是一家不同寻常的靴子店。

店里的交易也是有冲突的“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们会发现这家店的顾客不会提出要货的具体时间,而是老板来提出,这与正常生活中客人提要求的常理是冲突的。

在作者穿着大公司的靴子走进他的店时,他的反应也是一种冲突。“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惟一的一次。”这样一个对工作极其狂热,打心底里忠于这门手艺的人也会为了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抱怨,这与他的性格不附,说明此事的手艺人已经十分难做了,让一个如此爱这门手艺的人都在挖苦。

本身格斯拉的存在就是一种冲突,与这个时代的冲突,正如他说的大公司的垄断把他们顾客全拐走了,没有人有耐心能等上几个月等到他做的靴子,他的效率赶不上这个时代的速度,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注重质量,效率低下的手工艺人成为了时代的冲突,被时代所遗弃。

                                               20200326   写于太仓

晋诺点评:

世博阅读总能把一些核心问题想得非常明白,比如“冲突”的实质是什么,因为思考得清楚,审视文本则尝清晰畅达,文本中那些细微末节文字,作者悄悄隐蔽起来的特用心之处,大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若能反复、持续地这样阅读,进而把这些起文字的表达逻辑、言语形式规则内化为自己的文字,那么,读和写大成之日不远矣!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4)班崔佳欣

格斯拉先生是个鞋匠,靠订做靴子维持生计,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微。按照常理来说,做生意的人都是赚钱为目的,是绝对带有功利色彩的,可是格斯拉先生却不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的,他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艺术一样来热爱。小说中十四岁的“我”看到格斯拉先生做鞋那么辛苦,羞怯地问了他:“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门艺术。”“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当他的心中拥有理想,他的眼中永远闪闪发光。

格拉斯先生把做鞋当成一门艺术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生意人的功利性,他深深地热爱着这件事情,而达到了一种新境界。他把工作当作艺术,也追求艺术的完美——那么投入地做鞋,而且把每双靴子都力争做到最好,让人穿着既美观又舒适,而且结实耐穿,只要靴子有一点不好的地方,他都要重新再做。但即使同行竞争非常厉害,但他从不登广告,即使他的生意很清淡,生存都难以维持,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坚持靠靴子本身的魅力来吸引顾客他也同样憎恨那些大企业的垄断与挤压。即使自己比那些人更清贫,但他认为自己是高贵的,他把做鞋当成艺术,因而他把自己生命的全部热情都倾注到这门艺术当中去,而且从来不觉得难不觉得苦,因为在追求艺术的完美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创造的快乐与幸福是无与伦比的。

但在冷酷无情的现实面前,他可以为了理想忍受饥饿,但理想无法让他存活下去。在他心中,艺术是超越了世上最庸俗最功利的意义之上的,是一种最纯粹最圣洁的东西,所以他是如此迷恋着他的理想,让生命的激情都为了这份理想而燃烧。但最终,他还是因为物质生活失去了继续追求理想的能力。“夜莺把胸脯抵在玫瑰树的一根刺上为树歌唱一夜,这根刺将刺穿她的心,她生命的血也要流进树的身体。这样痛苦的牺牲,只为一朵红玫瑰。”格拉斯先生的红玫瑰是做鞋,他愿意为了理想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现实不允许他这种对于艺术无条件献身。所以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格拉斯先生为了理想,死于现实。

2020年3月26日写于苏州

晋诺点评:佳欣同学围绕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一个点,深入剖析文本内容,写成了一篇抒情小散文式的解读,其中的品味与琢磨都是深得文字之妙的。既有对文本的解读,又有自己的感悟,经历了一个非常丰富的阅读历程。

《品质》中的冲突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4)班顾逸阳

1. 朴素简单的店面和精致工艺的冲突
    鞋匠兄弟从来都不是靠花哨的店面、装饰出名的。他们的店“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所做的展示就是自己的真实水平。体现出手艺人的朴实纯粹,无粉饰的真诚。

2. 鞋匠技艺和生意状况的冲突

鞋匠的技艺高超,生意却日渐惨淡。一开始是因为兄弟俩做的靴子实在是耐穿,所以人们不会时常到他们那里去;但随着时代更替,工厂流水线的高效生产夺走了多数没有耐心的顾客,手艺人的尴尬和难堪显露无余。

3. 对职业的坚守和现实条件的冲突
    文中格斯拉的兄弟去世后,生活更加艰难,格斯拉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他连制作靴子的钱都不多了,为了制作出自己满意的靴子,不惜断炊不分昼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工作。这是一个工匠对自己职业的至高尊重和坚守,是手艺人的执念。

4. 鞋匠慢节奏和社会快节奏的冲突
    格斯拉兄弟常常要花好久的时间才会完成一双靴子。虽然靴子的质量和工艺都堪称上乘,但工业革命后社会节奏明显加快,人们往往会选择外表华丽的流水线靴子,都没有耐心等待老工匠的打磨。这也是新时代里手艺人遭遇危机的最大原因,是名为工业化的悲哀。

5. “我”在时代洪流下的自我冲突
   “我”是一个从小就穿格斯拉兄弟做的靴子的顾客,一直到格斯拉去世,都和他保持联系、订购靴子。“我”经常感叹格斯拉兄弟的手艺,还说“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我”买的靴子坏了还会感到抱歉,仿佛是不想让格斯拉难过,因为“我”明白靴子对于格斯拉的意义;一次“我”买了工厂的鞋被发现了,从“我”对格斯拉神情的描述之细致可以读出“我”心中还是怀有愧疚,非常在意老鞋匠的感受;而且每次“我”都会额外买鞋子、一次订购很多双靴子,这都是对兄弟生意的照顾。种种表现都表明了“我”对鞋匠的尊敬和认可。但在快节奏的英国社会,“我”还是会“因为急需在大公司买鞋子”,哪怕“我”知道这些靴子的质量堪忧,但也只能掏钱。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下,“我”既同情工匠又无法拜托大公司的垄断,内心是十分纠结矛盾的。

6. 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的冲突

本篇小说写于1911年,那时工业兴起,大机器帮助大公司迅速发展垄断,许多曾经艺考传统手艺人的生活必需品店铺可以在流水线上生产。生活节奏变快,手工艺人的脚步慢慢地跟不上时代,逐渐被机器淘汰。传统的工艺消失无疑是很遗憾的事情,这个冲突也是最具话题性、最值得思考的。

精彩点摘录:

李轩影:

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归结为同一点,那就是:品质与利益的冲突

格斯拉兄弟是传统手工工场工作者的缩影,他们追求品质与荣誉。他们为的是让所有人穿的舒服、舒心,为的是让所有人对他们的靴子拍手称赞。在生产力不高的时代,品质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荣誉是最佳的奖赏。他们的靴子做的实在是太好了,导致没多少单子,但在那时这并不成问题。直到工业革命的开始,大工厂开始取代传统手工工厂,机械的广泛使用代表着品质的下降与效率的提升,赚的钱也就越多,也就越贪婪,于是就用噱头、用时髦来尽可能吸引多的眼球。于是他们消耗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心血缝进每一双靴子,但即使是耗费生命也无法战胜资本。从一开始他们的出发点就不一样,一方是为了品质,一方是为了利益。格斯拉兄弟最后被时代抛弃,但是却永远保持着一颗赤诚的心,做好那一双顶好的靴子。

刘珊珊

四、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格斯拉热爱着这一份工作,所以在他最后已经几乎没有订单的时候,仍坚守着,直到最后被饿死。这是多么的热爱,才能使他坚持到这一步。他的“不变”,虽然固守着自己的灵魂品质,但在那个商品经济大潮汹涌的时代,他的理想也就只能成为现实的牺牲品。“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友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虽然他的理想没有实现,但“他做了顶好靴子”,他坚守住了自己的灵魂品质。所以在理想和现实中,坚守住了灵魂品质或是说坚守住了最初的理想,大概率会成为现实的牺牲品;而为了实现理想,放弃了自己的灵魂品质,但又和自己最初的理想背道而驰。如何选择,自然都会有有得有失。这也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史儒:

1. 格拉斯兄弟对于品质的坚守和当时的诚信危机

从上一段摘录的文本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垄断组织,最中心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至于选材和质量,自然是被远远抛在脑后的。当时的人们,也同样沉溺于工业生产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急速风潮,追逐着整个时代写满铜臭味的脚步。在这样一个浮躁不堪的金钱时代,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商业诚信危机 。大公司用垄断和广告来代替质量,而人们对于利益的盲目追求,也让他们选择了看上去更“合算”更“便捷”的大公司的产品,而不是格拉斯兄弟既费时间又称不上新潮的靴子。从前的人们,因为对于靴子的认可,乐意去等待着一双耗时几个月的靴子。但是现在的他们,也被这个社会所改变着。大公司做不出与广告相符质量的产品,而人们,也不再在意着品质。这一场“诚信危机”,或许只是对于格拉斯兄弟的诚信危机。因为他们崇高的品格坚守着要以最好的选材和最好的工艺去让他们的顾客满意。但是对于大公司而言,他们只需要追求高产量和高利润。于是他们的客人,从此也再不需要诚信和品质了。

姚语涵

5. 究竟是人在掌握时代还是时代决定人类命运的冲突

在《品质》一文中有两类人,一类是由格斯拉兄弟代表的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手工业生产者,还有一类是以发广告搞垄断的,以格斯拉的视角看起来,仿佛他们是被时代所钳制的一个阶层,慢慢落伍,而抑制他们的就是工业革命后兴起的那批人。仔细想想,到底是人在掌握时代还是时代决定人的命运呢?这个问题太过复杂,但我认为或许是时间的缘故。手工业生产者们曾经也在时代中成为主流,大机器生产和垄断的形式时至今日已不再如当年一样疯狂,所以我暂且这能把格斯拉先生的故事当作一场悲剧来看,同时把他的工匠精神供在当下的玻璃柜中。

江宇婷

2.“新”时代和“旧”时代的矛盾

工业革命标志着历史的重大转折,影响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格斯拉兄弟的日子尤为艰难,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与大工厂进行斗争。他们的店面坐落于“伦敦西区最繁华的地段,宫殿、议会、政府部门都在那,还有很多的大商店、戏院和高级住宅”。这个地理位置本该使他们的生意做的很好,可最终还是走向没落。在那个年代,变化的不只是社会,还有它们的公民。过去,人们尊重格斯拉兄弟高超的手艺和高尚的品格,为了一双好靴子,他们可以等漫长的手工定制。然而,慢慢地,人们也在改变。“当他接到订单,要花好长时间完成。人们已经不愿再等啦,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看起来,人们已经不需要好鞋了。”就在短短的时间里,人们对时髦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好质量,格斯拉兄弟也逐渐地被社会遗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