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是指胃失和降,胃中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的一种病症,其声沉长,不似呃逆之声短促,多见于饱食之后。临床治疗中发现,对于更年期女性之嗳气采用奔豚汤加味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嗳气虽由胃气上逆所致,病位在胃,但与五脏互为关联,尤其是与肝脏联系密切,在更年期女性人群中更应注意肝气犯胃的因素。 典型病案 案1:李某,女,52岁。主诉嗳气呃逆2年余。患者于2年前因家庭矛盾暴怒后出现嗳气、食欲减退、腹胀、大便稀溏,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曾就诊于社区医院,服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效果差,胃痛明显加重,遂来就诊。现见嗳气,食欲减退,腹胀,大便稀溏,情绪激动时上述症状加重,睡眠差,每天仅睡4~5小时,小便可,舌红、苔白腻,脉弦细。中医诊断为嗳气,辨证属肝郁化火,胃气上逆。治宜疏肝清热,降逆下气。处方:黄芩、川芎、赤芍、当归、生地、桑白皮、酸枣仁各15克,葛根、甘草、法半夏、砂仁(后下)、佩兰、旋覆花(包煎)各12克,生姜9克。水煎,取汁400毫升,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共7剂。7天后复诊,嗳气减轻,腹胀不明显,食欲可,仍有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上方加茯苓、白术、薏苡仁各12克,7剂后病愈。 案2:朱某,女,50岁。主诉1年前因父亲去世,痛苦悲伤后出现嗳气、腹胀、反酸。曾就诊于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服用奥美拉唑、香砂六君子丸效差。现见嗳气、反酸、食欲减退、恶心欲呕、腹痛、大便不畅,情绪波动后症状加重,睡眠可,舌淡红、苔白腻,脉弦。中医诊断为嗳气,辨证属肝气郁结,胃气上逆。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处方:黄芩、川芎、赤芍、当归、桑白皮、海螵蛸各15克,葛根、甘草、法半夏、旋覆花(包煎)、砂仁(后下)、草果、佩兰各12克,生姜9克。水煎,取汁400毫升,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共7剂。7天后复诊,嗳气反酸减轻,舌苔不腻,口干。继上方去草果,加玉竹、天花粉、白术各12克,7剂后病愈。 体 会 更年期女性嗳气当归属于中医学“脏躁”范畴,其发病主要病因与情志因素有关,发作与加重均与情绪改变成正相关,“肝主情志”又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持。病例中患者虽表现为嗳气,但均以肝郁气逆为主因,本着治病求本、审证求因的治疗原则,消除肝气郁结之因,才能达到降胃气的效果。奔豚汤加味对于肝胃气逆较为对证,不必拘泥于“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之症,但见病机属肝郁气逆,便可运用。原方李根白皮为君药,为治疗奔豚气之特药,现无李根白皮,近代医家多用桑白皮、代赭石代替,因考虑患者病程较长,胃气已虚,故不用代赭石,因其重镇易碍胃。方中桑白皮泻肝火、降肺气为君药;“肝体阴而用阳”,川芎、当归、生地滋肝阴、养肝血,黄芩、赤芍清肝热,共为臣药;法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葛根调理升降,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旋覆花降胃气,佩兰、草果、砂仁化湿和胃,酸枣仁养血安神,海螵蛸治酸止痛,皆为随症加减之药。诸药配伍,肝气得疏,胃气得降,嗳气自除。7剂后加白术补脾气,以防肝木克脾,旨在“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