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人这辈子,这四个错误不能犯

 中人364 2020-03-31

      人这一生谁都会犯错。有些错误,犯了,能吸取教训;但有些错误,犯了,会拖垮生活。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认为,人生在世,这四种错误不能犯。

                                                         自见

《道德经》云:“不自见故明”。如果只考虑着如何让自己更显眼,也就没有了工夫去观察世界。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总把思维局限在自己所见的角度,更多时候,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更接近真相。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不妨试着站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包容对方的行为。

当然,对于我们常人来讲,几乎不可能消除全部的偏见,然而我们确实可以在一些小的方面改善偏见的心态,这需要时间,更需要胸怀。

如果我们发现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变得更加能够从多角度看一个问题,变得更加从容的话,那恭喜自己,我们离“明”更近了一步。

自是

《道德经》云:“不自是故彰”。南怀瑾认为,“自是”是主动认为“我绝对没有错”。

人人都知道自信的重要性。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固然是好事,可当自信过了度,变成了盲目自信,自信就成了自负。

“自以为是的人不仅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对的,并且喜欢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是对的。”这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种人的确存在于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己都会有“自以为是”的情况。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越是聪明的人,越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之处。能力越低的人,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越容易过度自信,错误高估自己。

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自以为什么都懂。

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强,最终也是有限的,而任众人之力与智,则无往而不胜。可以说,现在要干成任何有意义的事业,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独往独行,更多的是依靠团队的整体力量。

                                                    自伐

《道德经》云:“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我表扬的代名辞。有了功劳的人爱表功,这差不多是人们的常态。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达克效应”,指的是那些能力较弱、认知水平较低的人,反而更喜欢自以为是。殊不知,这种炫耀带来的光,并不能照亮人心,反而会刺痛他人的身心。

孔子在《礼记·表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君子不自我夸耀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宣传自己的功劳,目的是保持自己谦虚的品行。

夸大炫耀自己的出众,不仅暴露底牌,也伤害他人,招致厌恶。有矛头也有气魄,在特定的场所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伤害自己。

智者从不把成就挂在嘴边,却能时刻受到追捧和尊重,迎接人生的高光时刻。“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万物为参照,可洞观一己之不足。”天地虽没有自己说自己如何高如何厚,可人们都看得见天地的高旷宽广,也明白是他养育了万物生灵。

苦与乐,都是生活的常态,智者不言,高手不语。真正厉害的人,不显山,不露水,不因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

自矜

《道德经》云:“不自矜故长”。“自矜”,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自尊心。说好听些是“自尊心”,说直接些便是“傲慢”。

明朝思想家吕坤曾言,“古今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心平气和、沉稳谦逊之人”。他叮嘱世人要牢记“三忌”: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骄傲自满必然导致停滞不前,谦卑虚心才能让自己受益匪浅。生活中,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却难以付诸行动。做事的时候,经常会被骄傲冲昏头脑。

《周易》讲:“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围炉夜话》中也提到,“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如未经雕琢的金玉,不炫目,但日久知其内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片遮挡视线的叶子,就是傲慢。

眼里只有自己优点的人,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自以为是的人,就听不进别人的话。

越是厉害的人物,越懂得低调,把世界放大,把自己变小,只有永远以学习的心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