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

 新用户91993998 2020-04-01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

林小冰/文

朱熹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哲学家,在他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其教育思想集理学教育思想之大成,是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高峰,也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

他把北宋中期以来的理学思想加以发展,综合和概括,构建了比较系统、周密的、以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吸收、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的理学思想体系。宇宙论与人性论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两块基石,他从天理论和人性论出发,承袭了其他理学家的主张,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人品之不同,是气有昏明厚薄之异故”,而教育的作用,就在能变化人的气质。

下面从三方面说说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教学论的思想基础和教学过程

格物致知论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和他教学论的思想基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使学生“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即就是所谓的“学”、“问”、“思”、“辨”、“行”的过程。他主张格物穷理,一个人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格物,以求人心之明,以人心之明来穷究天下之理,实质上强调了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就是“穷理”的过程。

他把《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他的”为学之序”。他认为读书必有疑,而若解疑,在学生来说,就要善于质疑问难;对于教师来说,则要善于启发诱导。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是一个从未知有疑、渐疑到解疑、无疑的过程。他述及自己为师的经验,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己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而真正做好这个“引路人”,就要有“师友之功”,“但你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即要求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朱熹说:“所谓审问之,须是表里内外无一毫之不尽,方谓之审。”这是对学生的要求。对于教者来说,则要做到如《学记》中所讲的“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做一个“善待问者”。整部《朱子语类》就是朱熹同其弟子“质疑问难”的完整记录。

博学、审问的目的,就是要启动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因此,朱熹还十分重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如读书不思道理是如何,则罔。“罔”,就是“其心昏昧,虽安于所安,而无自得之见。读书做事不思考其道理,心里便糊涂而没有方向;反之,如“思而不学则怠”,虽用心思量,不曾就事上习熟,毕竟生硬,不会妥帖。“怠”就是“其心危迫,虽得其所得,而无可即之安,……危以事言,不安者不安于理,而卒于怠也”。思考而不学,就空虚、危险,“学”于“思”相互依赖。只有熟读于静思相结合,读书才能真有所得。

“明辨之”是要求学生在“思其所当思者”之后明辨是非善恶。朱熹说:“凡是皆用审个是非,择其是而行之。”比如读书,在静思的基础上就能做到“别其真伪”。他说:“熹窃谓生于今地,而读古人之书,所以能别其真伪,一则以义理之所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读书既注意静思义理,有注意比较、分析,就自然能够明辨是非善恶,达到对“义理”的理性自觉。

他认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有着内在的递进关系,他说:“学之博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故参伍之以得所疑而有问,问之审然后有以尽师友之情,故能反复之发其端而可思。思之谨则精而不杂,故能自由所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学生经过学、问、思、辨四个学习步骤,就可以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逐渐地接近认识对象——理。

他所主张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反映了学生认识的一般的规律,把教与学这对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学突出出来,同时对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也有阐释。

二、教师的“引路人”作用与学生的学

朱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他十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做学问要靠个人主观努力,别人是不能代替的。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认为学习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活,学得深,学得好。而教师虽然处于重要的地位,但终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引路人”出现,其实现在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教与学的关系和朱熹的教与学相统一的观点是一样的。

他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两种:自修与讲习。在《大学章句》传第三章在论及:“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时说:“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特别强调学生要勤学苦钻,自修究索,要下真功夫,花大力气学习。我觉得他说的“为学正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防,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上,一篙不可放缓,直须着力撑上,不得一步不紧,放追一步,则此船不上矣。”这段话非常有道理。我们现在常说:“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和朱熹的观点是异功同曲。

总之,朱熹接触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中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做了一番归纳和整理,他的这些见解值得我们去研究。

三、朱子读书法

朱熹在他的教学中和学习中,积累了大量方法,而他的“朱子读书法六条”成为经典,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六条读书法是:循序渐进、熟读静思、虚心函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朱熹一生读书心得体会的凝练和精华,集中反映了朱熹有关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朱熹看来,读书学习如同登山一样,人们都想要登上山的高处,而要登上山的高处,就必须从低处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如果不经过低处,绝不可能一步就走到高处去。因此他说:“学不可    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

他认为读书不可贪多,要常使自己力量有余;相反,如果一味贪多,力量应付不了,读书就会变成一种苦恼,成为精神的负担。所以读书要有一个计划,循序渐进,让自己保持精力。在大学里,很多人只知道要博学,经常在图书馆里看书,但并没有一个计划和目标,以为看得书多就是博学, 我觉得这是徒费,可也并不是说不要看书就可以博学,看书是必不可少的,但怎么看,该看些什么书,看了是否有过思考等都是我们读书所要想想的问题。朱熹的读书六法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而老师也可以把这六条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朱熹的教学思想既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反映了他亲自为师与办学的经验与方法。他认识到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矛盾两方面关系及其转化规律,对如何从教,如何为学都有深刻而细致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教学过程各阶段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