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梗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今天,血栓早已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但你听说过血栓还有“红血栓”和“白血栓”之分吗?什么是“红血栓”、“白血栓”?这两种血栓有什么差别?分别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又该如何控制与预防?可可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白血栓 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形成的血栓 白血栓是指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聚集在斑块碎片上形成的小血栓。由于血小板是白色的,所以肉眼观察下血栓呈黄白色,称为“白血栓”。 1、白血栓的危险人群白血栓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都属于白血栓的危险人群。主要包括: 高血脂患者:高血脂不仅会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其本身也会刺激炎症的产生,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进一步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对血管的冲击越大,越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形成动脉硬化。如果已经形成了斑块,过高的血压也更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资料显示,如果高血压不控制,脑中风的发生风险约提高4倍。 高血糖患者:一方面,高血糖能增加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使全身各种蛋白糖基化,形成糖基化终产物,参与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另一方面,高血糖会使血液的渗透压增高,损伤血管内皮,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
慢性炎症患者:炎症可以直接感染血管壁细胞,损伤血管内膜;也能降低免疫力,使坏胆固醇有机可趁,增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炎症反应程度决定着斑块的稳定性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吸烟者:吸烟不仅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氧浓度降低,也会引起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加快动脉硬化进程。 脾气不好者:不良情绪可激活神经内分泌和血小板活性,长期如此,易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形成斑块,甚至导致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2、白血栓体积小,危害小白血栓通常体积较小,堵塞相对较细的血管,而一般来说,较细的血管供应的组织范围较小,所以白血栓造成的脑梗面积较小,危害程度相对较低,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通常来说,白血栓患者及高危人群,有需要时需使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进行防治,比如大家熟知的阿司匹林,就是抗血小板凝集药。 二、红血栓 红细胞凝集形成的血栓 红血栓的主要成分是红细胞,而红细胞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而呈红色,所以血栓看起来也呈红色,称为“红血栓”。
有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将近1000万。约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会有所上升。在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房颤发病率为26%,略高于女性的23%。
在心脏不断的收缩下,血栓可能脱落,并随着血液流向身体其他部位。由于主动脉弓处的三根血管主要通向头颅,因此,心脏形成的血栓也最容易流到脑部,形成脑卒中,称为“心源性脑卒中”。 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房颤者,脑梗风险增加5~8倍。每5个卒中患者就有1个由房颤引起!然而很多人可能直到发生脑卒中才知道自己患有房颤。
摸脉搏。正常脉搏是有节律的,如果脉搏忽快忽慢,或跳动过快,可能预示房颤。也可佩戴心率检测仪器,观察心率变化。(注:老年人心跳一般不超过80次/分钟。) 观察排尿情况。如果尿频但尿量正常,且伴随心慌,可能预示房颤。 以上方法仅供自测,具体结果以医院心电图等检查为准。
2、红血栓体积大,危害大相比起白血栓,红血栓的体积较大,更容易堵塞脑部较粗的血管,造成大面积脑梗死,致死致残率相对更高,更危险。 防治红血栓,就不能使用阿司匹林了,而应该选择有降低血液凝固作用的抗凝药,比如:华法林等。然而据《中国脑卒中筛查调查》,在发生过脑中风的房颤患者群体中,仅有2.2%曾使用抗凝药。此外,有超过40%的房颤患者还在错误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中风。 三、两种血栓,预防方法各不同 既然两种血栓的发生原因有所差异,预防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那么,“红、白”血栓究竟该如何预防呢? 1、针对白血栓:预防动脉硬化斑块预防动脉硬化,除了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危险因素,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外,生活中还可通过以下3种方法辅助预防动脉硬化。 常吃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体内饱和脂肪酸代谢,酯化胆固醇,降低血胆固醇和血甘油三酯,升高好胆固醇,帮助调节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还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抗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 坚果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建议每天食用一小把。
纳豆是纳豆激酶的良好来源,平时可适当多吃,也可购买纳豆激酶补充剂。 ![]()
中医认为,斑块属于一类实性积聚,可以用软坚散结的方法减少其对血管的危害。三种药材一起泡水喝,每天一杯,有助于减缓动脉硬化的发生,适合高血脂人群喝,但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饮用,具体也请遵医嘱。 ![]()
适当摄入膳食纤维美国营养专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总结认为,适当多吃膳食纤维可使全身收益,让心脏病风险降低9%。生活中不妨适当增加粗粮、菌类、鲜豆类、竹笋等食物的摄入量,以保护心脏健康。 ![]()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三指处,拇指按住内关穴,垂直向下用力达到酸胀的感觉。每次按压20~30秒,反复3~5分钟即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