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五)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4-03

六、白庄农业生产02

三夏大忙
春天过去,白庄的农民们就迎来了三夏大忙季节。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三夏'是一年中第一个大忙,从每年5月下旬开始,至6月中旬结束。此时,上年秋季播下的麦子油菜成熟,需要抢时间收割,颗粒归仓;麦收后一年中种植面积最多、最重要的农作物玉米,需要不误农时趁墒播种;还要进行田间管理,过去是播种之后就锄草,一直锄到玉米长大地里进不去。现在等玉米5-7叶的时候打除草剂。旧时以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此夏季的三个月,亦合称为“三夏”。
割麦,一般小麦正常开镰收割是在公历6月1日前后,白庄属于东大岗的岗丘地,土质薄,地力差,一般在立春后的百日前后,农谚曰:“打春一百,拿镰割麦。”二十一世纪由于使用小麦新品种,收割普遍提前四五天,一般在公历5月25日前后收割。与饶良地区、西部唐河沿岸相比提前1周左右。因为在传统的收麦季节,农民多用镰刀收麦,故民间称麦收开始为“开镰”。

老农世代相传谚语曰,“麦熟一晌”,言指麦熟极快。
麦季正值是雨季,此时天气就像孩子的,说变就变,为了使麦收不落在雨中,麦收工作十分紧张,男女老少都加入火热的麦季抢收工作中,有道是,“麦子焦了头,小姐下绣楼”。

旧时抢收期间,人们往往天不明便下地,一直干到小半夜。为了赶活,早饭与午饭一般都由儿童或妇女挑往田间,此俗称“送饭”。麦收季节主要是与天公争时间,争天时是要赶紧腾茬种秋作物,跟下雨争时间是避免把麦收在雨中,以防小麦出芽,影响麦子质量。

所以,在白庄广泛流传这样的谚语:“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可见雨水在农历5月里显得多么的多余。
在生产队的时候,割麦季节队里不允许请假,全体男女劳动力包括老人儿童都要集中精力参加麦收大忙活动。收麦季节就是一场非常的战役劳累,也是村人们渴盼的丰收季节,既害怕又欣喜的迎接收麦季节。
所有男女劳动力一个挨一个割麦,老人妇女在后面捆麦。生产队的牛车跟着装车,有时候直接装散麦。还有一支拾麦穗的队伍,由妇女和儿童组成,民间称为“复收”。“复收”就是再收获一遍的意思。此类人群一般这种复收的风俗,不仅使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颗粒归仓,而且还锻炼了儿童的劳动意志。
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以前,我们这里收小麦还是用人工割麦,一到麦子黄的时候,农村的男男女女都攒足劲准备收麦。家家户户在麦收前去街上买回杈把、扫帚、牛笼嘴,备足方便面啤酒等。免得麦收大忙时节缺东少西就没有时间再上街赶集。在社旗南边的何庙街,麦子快熟的小满前后有5天庙会,农民称之为“小满会”,就是让农民们准备过麦天买东西的。当然如今不论春会不春会的,随便哪个街上随时买什么物事到处都有。
为了准备割麦子,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每个家庭里,老爷爷们早就把家里的镰刀全部收集起来,磨刀豁豁,这叫“磨镰不误割麦”;老奶奶早把腌好的鸡蛋洗干净,以备往地里送饭用;父亲把架子车轱辘上抹一些润滑油,再把车胎打满气;母亲把往年的麦袋子洗得干干净净,老鼠咬烂的仔细缝补。
我们社旗县地域里总是有“赤背喳”早早的鸣叫,这是在催促人们早点上地割麦的。那时候收麦全靠人工割麦,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夫妇两人早上三四点就起床,男人磨镰刀,女人准备吃的喝的,简单吃一点食物,就匆匆忙忙去地里割麦。

太阳升高了,女人才回家做饭,男人还在地里割麦,约莫家里做好饭了村回家吃饭。
上午顶着烈日割麦,有时戴着草帽,脖子里围着手巾,挥汗如雨,弯着腰割麦。长时间弯腰实在是累得受不了了,才直起腰活动活动,不敢多休息就立即弯腰割麦。近午天热难耐,人困马乏,实在是割不动了,该回家了,夫妻俩赶紧再捆一会麦,把割下来的麦子一铺一铺的用麦秆捆起来成麦个子。

1995年以前都是捆麦,没有多少人家拉散麦的,之后村开始拉散麦的,慢慢的就没有多少人家再捆麦了。
一天累死累活能够割一亩多地就算不错。一家按10亩地,光是割麦就得10天。所以麦子还不是十分熟就得动手割麦,不然的话遇上阴天下雨,生长一年的麦子淋在地里就可惜了。况且麦收后还要趁墒抢种,早一天一晌就大不一样。
所以那时候开始割麦的季节,人们都起五更趁凉快借着后半夜月亮的余光,我们摸黑就在地里大干起来。“前腿弓,后腿蹬,一把拉紧不放松”,这是割麦的诀窍。每人两耧,割下来放一行。

割麦能手是右手用镰一钩左手顺势一把抓住麦子,右手一挥“唰”的一下就把这二三尺长的一段麦子割下来,再往左错一行,左手镰刀钩麦,右手的一把麦子靠在没有割下的麦子边,用左手和镰刀把已经割下的和没有割下的麦子拢在一起抓住,右手镰刀一挥把麦子割下,再用镰刀和左手联合把这一大把麦子放在地上。

这样割麦动作连贯在一起,速度快,动作潇洒,不像是在割麦,就像是在表演割麦的舞蹈。我大舅不会割麦,我妗子整天吵吵他,说他割麦是蹲在地上,左手抓一缕麦子,右手的镰刀一下一下的怼,这一攥麦子就需要怼好几次,一早上割不了半趁地。
本来是还有点冷的初夏,割起麦来都很累,很快全身出汗,湿淋淋的,露水夹着汗水,把整个衣服都染成了灰黑色;一摸鼻子,鼻孔里都是麦灰;本来洁白的牙齿像镀上一层墨水;脸上更是黑得出奇,不用化妆都能演包公了。
那时候割麦之后还要捆麦。从一铺(捆)麦子里面抽出十来根较青、较长的,一分为二,在麦穗一头打结,把麦根那面捆着,就算成功了。
割完捆好的麦个子要立即拉到麦场里。拉麦时装车可是一件技术活,
九十年代,已经出现拖拉机带的小型割麦机,只能把麦子割下来摆成一行一行的。人工割麦也不再捆麦了,人们都拉散麦,拉麦都是用架子车,装车更需要技术。会装车的人把麦车装得整整齐齐有角有楞,无论拉多远,无论道路如何崎岖不平,拉到场里仍然不会散。不会装车的人,装一车需要很久,装出来不是这边出个包,就是那边缺个豁,路上没走几步就东歪西斜,到不了场里就要像母鸡一样繁蛋。

要么就是前面多后面少,或者是前面少后面多,走在路上很作难。这样干活窝工受累不出活。装麦时,得保证重心在车正中间,不然拉起来就费力了。装得太靠前了,拉时得抬着车把;装得太偏后了,要用力向下按车把。装得少了得很多趟,费工费力;装得多了,要是装不好一不小心半路会翻车。

当时机械工具还很少,大多数人家是用架子车拉麦子,一亩地至少得四车,有牲畜的套上代替部分人力,没有的就要一个人在前面出稍(在前边用绳子拉),另一个人驾辕(驾驶架子车),上坡时还要另一个人在后面推,拉不多远人们都是满头大汗。

当时的路大都是羊肠小路,甚至是路一边高一边低,并且都是泥巴路。
特别是在正晌午头,一车麦子要是翻了,又饿又累又糊操,甚至想把麦子扔掉不要-但是,气归气,辛辛苦苦种的麦子,还得重新收拾一下拉回家里才心安理得。

麦子拉回来先垛在场边,趁天气先把地里的麦子收割完拉回来,趁墒播种秋庄稼。单是收割麦子就得大约十天左右。一个小家庭夫妻两个人收割、捆麦、拉麦,一天大约能够收一亩多地。

未完待续



目录
一、村落概况
二、白庄的来历
三、白氏姓氏文化
四、白庄的历史沿革
五、白庄历任村干部
六、白庄农业生产
七、白庄的文化教育
八、白庄的生活情况
九、白庄的风俗介绍
十、白庄出土的文物
十一、白庄的新貌


作者简介:

白金海,苗店老魏庄村白庄人,苗店中学优秀教师。写作的《山菊花》在南阳日报发表,还有通讯报道《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农民文化周》等,三十多年潜心研究远古神话,创作神话小说《大禹治水》,已经完成初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