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阁12个乡镇要通高速 设4个互通点1个服务区

 千冰室 2020-04-03

欢迎点击关注【老吴艾国潮】,共同“守正创新”古老艾灸。跨界集成现代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众多奇点科技,以体温管理为核心,专注创新新尚医学艾灸,助力都市群体回归太阳温润生活方式,赶走低体温,驱离寒湿淤。我艾太阳,因艾生爱!让每个生命因艾充满阳光!

药王孙思邈以医药为业,精研中医药和针灸,身体力行,深得其中奥妙,特别认识到针药结合的重要性,指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临床医疗针灸的不可缺失性,及其更趋重要的临床地位。南宋时期医家窦材结合“四十余年之所治验”,于晚年著成《扁鹊心书》,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保命心法,并被后世广泛引用。这是为什么呢,无所不能的搜索似乎尚无理想答案。本文试图抛砖引玉,提出一些基本思考,与大家共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发表更多真知灼见。

[灼艾第一 无创无毒]

灼艾无疑是人类应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医疗方法,因为艾草是人类应用最早也最为广泛的植物,从用火开始就没有离开过艾草,艾灸使用经过自然发酵的陈艾原生纤维,在其持续的阴燃过程中,借助其独特的“火性”、“光性”和“药(烟油)性”,聚焦叠加辐射,能量、信息和物质多维合一,释放出源于太阳光谱的生命光线及其能量和活性物质,刺激唤醒改善人体根脉进化基因和心率体温等底层环境,进而通过引发广泛而深刻的应激蝶变,促使机体混沌分形,自组织涌现,发挥多方向多形式多靶点的双向乃至多向调整。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每次经典艾灸都是一次天人合一的修行、修复和修正。

古法经典艾灸与现代艾灸最大的不同在于,古代艾灸多以瘢痕灸为主,除了具有“火性”、“光性”和“药性”以外,还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伤”性的生物效应刺激源,那就是灸疮慢性炎症。依靠灸疮慢性炎症状态所激发的持续的免疫力活跃状态,改变“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不利局面,达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想境界。

《说文解字》言:“灸,灼也。”这里的烧灼并不是熏烤,“灼”要着肉,“烤”不需着肉,这是熏灼两法比较根本的区别。灼艾为何要着肉?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著名灸疗大家周楣声认为:“着肉的直接灸作用持久(通过灸疮),刺激均衡,对慢性及久病具有为他种疗法所不及的优越之处,使疾病的好转和恢复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而对于急性病,在急剧强烈刺激下,也‘每可当即生效’。”可见古法经典艾灸的瘢痕,正是可以持续保持灸感,实现“艾火遍身烧”,从而保证疗效卓著的重要奥妙之所在。

在今人普遍难以接受瘢痕灸之剧痛、灸疮长时间溃烂甚至感染,以及永久性瘢痕的大趋势下,如何寻找有效并能够兼顾更高接受度的方法,在艾灸的“火性”、“光性”和“药性”以外,寻找替代或者代偿“灸疮”的适合方法,显然已成为艾灸临床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守正和创新需求。当然,除了艾灸的“火性”、“光性”、“药(烟油)性”和“伤性”以外,还有艾草本身通十二经脉的纯阳之性,穿隧之性、灸感传导之性等目前现代科技尚难以解释的特性,也是十分值得期待和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针刺调谐 有创无毒]

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古老的针刺疗法开始走向世界,无论是针刺麻醉引发世界轰动,还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世界针联的成立和发展,以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1997的针刺疗法听证会等重要历史事件,无疑都加速了针刺疗法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其国际化进程。目前针刺已进入世界大约180多个国家,并进入了多个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比较高度的重视,相关机理研究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投入重金,深入研究至今方兴未艾。

国内外近年来的多学科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对针刺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所进行的一系列深入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我国中科院也对“针刺中枢神经动态特性研究”,进入到现代针刺组学和改善增强内环境稳定的新水准。针刺积累效应可能的基因表达机制正在被揭示。

中科院团队验证了针刺重要的持续性效应

西方科学家凭借先进的现代影像学技术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长期把持国际针刺机理研究的主导地位。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认为针灸可以激发在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针灸止痛的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它的止痛效果。

针刺治病作用三途径 : 一是通过经络系统调整脏腑的气血平衡,气至病所而达到目的。第二路经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将刺激冲动传入相应的神经中枢或下丘脑进行调整, 而后脑发出指令直接调整病变部组织功能, 或者通过植物神经系统来调整病变组织器官的, 这是一个反射途径。第三路径是当针刺入机体进行操作时, 有小部分细胞被损伤破裂, 细胞破损后释放出一些能引起体内某些生理变产物, 如五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等物质进入血液, 刺激有关中枢使其作用于有关内分泌腺体释放相应激素起到治病作用。这是一个神经体液调整途径。目前已知组织胺是一个激发促肾上腺皮质的释放因子,它通过刺激下丘脑而使肾上腺分泌皮质激素, 而徐缓肤类物质则对水盐、糖、脂肪代谢和疼痛均有影响。

针刺产生微刺激、微损伤、微调整等一系列应激蝶变反应,首先产生疼痛,同时转移对于躯体原来不适的注意力,消耗了疼痛介质,提高对于疼痛的阈值,局部刺激导致血管收缩继发扩张充血,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多层递进关联反应,使机体产生自适应(自愈)反应,广泛调节气血、阴阳、津液、脏腑功能。显而易见,针刺更多依赖于信息调谐发挥调整作用,针刺过程并无能量输入也无外源性的物质交换,当然也更无物质成分的毒物作用影响,简便效廉,作用独特,因此持续成为世界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的热点领域,相信随着科学进步和针刺机理的更多揭示,针刺一定会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应用前景。

[是药三分毒]

中药大多取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中尤以植物为多,所以在古代,中药也被称为“本草”,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中药的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药物的“气”,二是药物的“味”。所谓中药的“气”,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也称为“四性”。而味道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所以也成为“五味”。中医发现,通常酸味具有收敛、涩滞的作用,苦味具有泻火、燥湿的作用,甘味药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咸味药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淡味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中药不同的性味和归经是其偏性的表现和归纳,中医正是利用这些偏性调理身体,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中药的偏性也构成了变化万千的作用、功效和临床应用。在人体正常情况下,这些偏性就会对人体产生“有失偏颇”的不利影响,这大概就是“是药三分毒”的根据所在。在疾病情况下,如果医术不精,处方不当时,就可能会放大中药的偏性,导致中药的毒副作用表现显著。

人是一种恒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人得天地之全性,并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调节来保持体温的恒定,阴阳的平衡。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时,人体的体温平衡也会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症状,反之则会散热多于产热,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状,这也意味着疾病大约可以分为热症和寒症两大类。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器官脏腑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常用来治疗热症;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症。《神农本草经》记载“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说的就是药物四气对寒热症的临床治疗原则。

针灸药三者既有临床医疗作用的共同性,也有各自不同作用途径的差异性,并各有优势特色和不足之处,并不具相互的替代性,关于针灸与药物的系统比较,当年周楣声先生在《灸绳》中,有过系统而丰富的描述,故不再赘述。总而言之,针灸药更应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有机配合使用。正如药王孙思邈当年所提醒的“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当然,如果仅就作为无创伤的绿色养生保健方法而言,艾灸显然功能更加聚焦,内涵更加丰富,作用也更加可靠,因此,不失为都市白领一族纠正和预防寒湿淤堵的首选方法。

我爱太阳,让每个生命因艾充满阳光!

原创版权,首发企鹅号!

吴周强研究员,百年医药世家、圩年中药专家,艾灸创客,守正艾灸,创新国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