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绞胎镶嵌罐,段店窑高超技艺的见证

 设计梦工场 2020-04-04

  陶瓷绞胎工艺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将仿犀皮漆器工艺运用到瓷器制作而创新的又一新瓷种。该工艺始于唐,成熟与宋金,它主要烧制窑口有河南巩县黄冶窑、当阳峪窑、鲁山段店窑和山东淄博窑,在唐代主要有巩县黄冶窑和鲁山段店窑。绞胎陶瓷的制作原理是,分别选用白红或白褐泥料层层叠加柔搓后制成薄料坯,再根据器物的纹理构图需要,剪切拼合并贴模成型,经修坯、晾干、素烧,再上釉烧成,技法上有整片绞胎和镶嵌贴面二种,由于其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两种颜色的泥料收缩比与烧制温度不同,易开裂,难于完美结合,故成品率较低。再因其手工操作的任意性,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绝无雷同,故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绞胎陶瓷由于其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以及超群的美感,再加上成本高产量低,多为当时皇家及达官贵人所拥有。目前已知北京故宫、山东、陕西、上海等几家博物馆有少量馆藏,加起来也只是个位数。因其稀有,还有“陶瓷大熊猫”、“一片值千金”之说,叶喆民先生则称之为“君子之瓷”。

      绞胎与唐三彩烧制温度都不高,还有人称之为釉陶。其成品有素烧器和施釉器,施釉器多施黄、绿及透明釉,器型有瓶、碗、盘、枕、炉、罐类日用器,还有砚、棋盘、马球、动物佛像等;还出现绞胎三彩器,即在绞胎器上施黄、绿黑、蓝等色釉。宋代绞胎瓷在唐代工艺的基础上又发扬光大,瓷化程度较高,其花纹较精细,可见木纹、水波纹、行云纹、鸟羽纹、团花纹等。

      鲁山段店窑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重要的瓷窑场,其烧制的陶瓷品种繁多、质量上乘,绞胎瓷是继青瓷、白瓷、花釉瓷之后又一重要品种(笔者曾在《鲁山段店窑之绞胎瓷》一中有论述)。本文着重介绍笔者收藏的一只鲁山段店窑烧制的唐绞胎镶嵌罐(见附图),因该罐有着漂亮的工艺及完美的器型,又代表了唐代最高制作水平,且极其罕见,特此展示,期与读者共分享。

唐绞胎罐

  该绞胎罐外形与普通唐白罐并无明显区别,也是浑圆、粗壮、大气,尤其显著的绞胎镶嵌工艺,更使其与众不同。该罐高2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3厘米,陶胎质,罐体由白、红两种泥料反复叠加揉搓而成,似木纹、似行云流水、又似等高线图,十分壮观;罐腹两边各有一组几何纹饰,每组由三个“田”形字装饰相连,上二下一呈倒品字;每个田字边框又由白黑泥料绞制而成,与主体形成视觉差,田字的四小方框内又分别各填八个白、黑小方框,显得黑白分明、错落有致,不过这些大、小方框都是镶嵌工艺的组合。除罐体施透明釉外,口沿部施黄釉,小白方框部位施白乳浊釉且手抚有微凸感;平底无釉,垫烧工艺;罐体由加工好的两片泥料合模成型经修坯、素烧、施釉、再烧制而成;罐腹的两组田字型纹饰在同期的唐三彩罐和三足釡中可常见,后者只是不同釉色的点缀和交融,并无前者清晰的界限效果。该罐从造型和工艺看为典型的盛唐时期的杰作,其工艺复杂程度难以想象:三种泥料的色差、三种色釉的巧妙搭配,六大块和几十小块几何图案的镶嵌组合,这些复杂工艺的完美结合足以让人赞叹不已。

唐绞胎罐

  唐代是我国古陶瓷生产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在唐代我国的陶瓷生产工艺都比较简单,只是在釉色及器型上有些变化,复杂的制瓷工艺大多出现在宋代和明清时期。这只绞胎罐的出现,已经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知,唐代高超的制瓷水平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唐绞胎瓷的继任者宋代被认为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但也只能望其项背。称其为“上无古人、后无来者”实不为过。这只不计工本、穷尽技艺的绞胎罐到底是为谁而作?联想到段店窑同期为唐皇室烧制的唐花釉拍鼓,以及御赐唐玄奘青瓷板事件而言,这只精美的绞胎罐也应是为皇家定制的御用器,其拥有者非唐皇室莫属。

局部

局部

口沿部

底部

局部

  中世纪的大唐国力强盛、八方来朝,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不仅是价值不菲的金银器遍布陈设,而展露头角、工艺日渐成熟的陶瓷制品也已经登入皇家殿堂,如在唐宫殿区考古发现盈字款“如银类雪”的邢白瓷、皇家寺院地宫中现身的来自吴越之地的秘色青瓷等可见一斑。该绞胎罐虽历经千余年保存完好并留存至今,能让我们一睹芳容,实乃幸事。我们要为老祖宗高超的技艺水平感到骄傲!(完)

                              2019年4月12日 于郑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