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砚名坑

 星河岁月 2020-04-07

      端砚名坑据史料记载,约有7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已枯竭,目前已全部停采。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一是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砚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宜德岩、古塔岩、冚罗蕉、绿端。二是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砚坑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内有二格青、红石、青石)、有冻岩。三是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统称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等。四是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除典水梅花坑、绿端外,统称为斧柯东。五是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开采于明代,不发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风景区,历年禁止开采。

名坑图局部

老坑

      老坑(水岩)位于西江羚羊峡南岸斧柯山端溪水东边一带,是端砚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老坑开采于唐代,被誉为皇坑,历来由当朝皇帝派官员监管开采,洞内可用的砚石只有30CM左右,工人按石脉走向靠手工凿取。老坑洞内原分为两个工作面,为水归洞, 一为大西洞, 大西洞全长 (斜距) 125米, 洞口与洞底高度 差为25.3米, 水归洞全长100米(斜距),高度差为26.87米, 洞底在西江河面以下27米,洞口地势低,“不论四时皆为水浸”,“虽大早未尝涸”,一年之中只有秋冬季枯水期间,将洞内的积水抽干才能开采。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质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把“重与轻”,“刚与柔”  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的。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作用,所以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老坑砚石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此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

  老坑的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较常 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这上,距老坑洞约二百余米。坑仔岩开坑采石历史较长。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治平年间开坑采石以来,历代均有开采。相传咸丰九年采砚石时洞内曾大塌方,造成伤亡。在坑仔岩旧洞口旁不远处还立一石碑镌上“坑土地之神”以志,故有人称坑仔岩为土地坑。

  坑仔岩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在端砚名坑中仅次于老坑,但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坑仔岩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澜。

坑仔岩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捻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麻子坑

  麻子位于老坑之南约4公里外,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端溪水约600m。该处山坡陡峭,山道崎岖险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难。麻子坑开采于清代乾隆年间,  相传为-位脸上长有麻子的采石砚工发现,并冒险开采,为了纪念这位开拓者,人们将他发现的砚坑取名麻子坑。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岩之分,水坑终年浸水,历来亦有“泉生石中”之说。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 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  一般来 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麻坑石如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石品中有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天青冻、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金银线、石眼等石品花纹。其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眼中有晕数层,名贵的有鸲鹆眼,鹦哥眼等。石质润泽,石色青紫略带蓝色,以水涂湿观察,色彩丰富斑斓,是制砚的高档砚石

宋坑

      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拥有好几处岩洞;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岭山一带,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产砚石,前人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

      据传最早采砚石的是将军坑和盘古坑,将军坑早已砚石枯竭,无开采价值;盘古坑也停采多年了。比较集中开采,砚石产量较大的是伍坑,其次是陈坑和蕉园坑(蕉园坑砚石紫色偏青黄,色泽不够油润,但多石眼,人们干脆称它为有眼宋坑) ;  蕉园坑因在鼎湖风景区内,开采受到严格限制。

  由于宋坑砚坑众多,所以石质石色不完全- 致。一般来说宋坑砚石色紫红如猪肝,石质致密、润滑、坚实。高档的宋坑砚石有火捺( 或称火烙)、金星点(在阳光下砚石闪闪发光)等石品,特级优质的宋坑砚石还有猪肝冻(即金钱火捺)石品花式。

  宋坑砚石具有独特的风格,  以发墨快而著称,研磨出来的墨汁,特别适宜书写流畅、奔放、笔力劲健的大字。宋坑砚石一般供高、中档雕花砚用,较次点的砚石可制顺水淌池、单打、斗方及走水砚。

梅花坑

      梅花坑的开坑采石始自宋代,原出自岭羊峡以东的高要沙浦典水村附近,故古人称典水梅花坑。后来多在肇庆市北郊北岭山的九龙坑开采,据说与宋坑砚石同出一脉。梅花坑洞较深,洞内石分三格,上下格石粗不能作砚材,只有中间一格如无裂缝则可采用。

      梅花坑石以多眼为主要特点,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其中有梅花点者为佳,石质近|似宋坑,下墨亦快,但石质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相比略为粗糙。然而,仍不失为端溪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典水梅花坑采出的砚石多眼,眼中有点,大而晕重不分明:九龙坑的梅花坑砚石色苍灰微带褐黄,眼多而无睛(无瞳子),眼呈米黄色。

绿端

  绿端采石始于北宋,关于砚坑的地点,据《高要县志》云:  “绿端石出北岭及小湘江峡(即现在的三榕峡),鼎湖山、皆早坑。”绿嘴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是事实,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于此开采,转移至端溪水带 的朝天岩附近开采,之后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

  绿端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格。史料的记载中很少谈及绿端的 下墨与发墨之事,只有提到绿端水坑润而发墨(绿端坑洞的原有水坑和旱坑之分),早坑则没有谈及。近年沙浦苏一村附近亦发现绿端石砚材。

白端

  白端产自于七星岩景区玉屏岩旅游风景区内。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2公里处,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

  正是因为白端的出处坑口太过特殊,各朝各代官府为了保护七星岩山体不受破坏,均有开采禁令。如明万历两广总督戴凤歧之下“泽梁无禁,岩石勿伐”的告示。所以历史上开采不多,因此存世。白端砚更为稀少。

斧柯东

  斧柯东砚坑位于斧柯山东麓一带,从宋朝开始就有开采,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同一脉,故有“新坑仔”、“新麻坑”之称。斧柯东品种繁多,不乏优质砚石。石质与石色变化很大,好的砚石特征很像老坑、坑仔麻任坑三大名坑,也有鱼脑冻、蕉叶白、石眼、火捺、责化、期型等石品花纹,但斧柯东砚石较坚硬,敲有金玉之声。

塔岩、朝天岩、宣德岩、白线岩

      古塔岩位于坑仔岩之南,屏风背附近。古塔岩石色凝重,紫色稍带赤,有些部位带紫红,或玫瑰红,色彩有变化,不单调,且看上去油润生辉:石质娇嫩、坚实、滋润;间中会发现石眼,并且有佳眼,但甚少有火捺、蕉叶白等。古塔岩砚石般可作 雕花砚材,有些特别好的甚至可作高档砚材。

      朝天岩位于宣德岩附近,始开采于清康熙年间,由端溪水拾步登麻子坑,朝天岩是必经之地,且两边距离相当。朝天岩洞不深,洞内宽敞,因洞口大且朝天而开,故名日朝天岩。朝天岩砚石质地较细腻,砚石皇紫蓝色,有青苔斑点,这是朝天岩独有的。

      宜德岩开坑采石于明宣德年间,故得此名。其石色以猪肝色为基调,略带紫蓝、苍灰,石质也较细腻,幼嫩,仅次于坑仔岩和麻子坑,宣德岩之佳石与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不相伯仲。但宣德岩砚石多断脉。较难采,佳石亦不多,故目前基本上停止开采。石质也较细腻,幼嫩,仅次于坑仔岩和麻子坑,宣德岩之佳石与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不相伯仲。但宣德岩砚石多断脉。较难采,佳石亦不多,故目前基本上停止开采。

      白线岩位于羚羊峡以西、以北的山岭上,岩洞内分三层,第一层石皮青带翠绿色,质优者可作雕花砚材;第二层叫二格青,多作低档的顺水淌池砚;第三层是青石,质优之青石时有火捺,亦可作砚材。质优的白线岩砚石多有白筋暗浮石面上,乍看有点像散碎的冰纹。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