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油菜花,3岁女童竟上了医院,医生曝光的罪魁祸首为所有家长敲响警钟

 昵称22998329 2020-04-08

春暖花开,现在很多家长

都会带着孩子去踏青,

不过,这草多树多的地方可得当心,

这不,一个三岁的娃就出了点麻烦。


妞妞的爸爸:“老人带出去逛一逛,就在油菜花那看了一下,拍了两张照。”

据妞妞的爸爸描述,三岁的妞妞和油菜花差不多高,老人带出去玩,玩完回家,细心的妈妈发现不对劲了。


妞妞的妈妈:“脖子后面特别小一个,类似黑芝麻大,应该是个幼虫。”

妞妞的爸爸说,之前知道有蜱虫这种事件,所以大概判断应该是蜱虫。还好有经验,知道不能自行拔出虫子,就赶紧带着妞妞来西安,求助医生。

西安市儿童医院医生介绍:

“这个是我们术前的照片, 放大之后虫体非常明显,吸入了人体一定的血量 ,所以虫体发蓝色。”

医生确定,这就是一只吸饱了妞妞血液的蜱虫,只能手术,连带蜱虫吸附的皮肤一起切除。


医生介绍说,如果虫体残留体内的话,虫体内的微生物可能会释放到体内,通过一定的潜伏期之后,会诱发传染病的发作,严重的话会危及生命。
医生说,蜱虫生存环境大多是潮湿的草树茂盛处,经常吸附人体表面或者动物体表。
蜱虫叮咬后可能会患上莱姆病

以上介绍中,医生使用手术的方法去蜱,手法很彻底,但权威指南究竟怎么说?

专业去蜱有以下步骤

据国外UpToDate指南介绍,当发现蜱附着时,第一步是将其移除。发现蜱附着后就诊的部分患者如果符合特定标准,可接受抗菌药物预防。采用合理方法来移除蜱很重要。目前提倡的方法有多种。一项研究评估了利用镊子或经保护的手指、涂抹凡士林、指甲油、异丙醇或使用点着的火柴移除蜱,结果发现,只有用镊子或经保护的手指满意地移除了29只美洲犬蜱成虫且不遗留口器于宿主皮肤内。移除附着蜱的恰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如果可以,使用小钳子或小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蜱。如果没有小钳子,在拔下蜱时应使用纸或布保护手指。

  • 保持稳定的力道,轻柔而牢靠地将蜱直接向上拔出。不要猛拉或扭转。

  • 不要挤压、碾压或刺穿蜱虫身体,因为其体液可能含有病原体。

  • 移除蜱后彻底消毒皮肤并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 如果蜱的口器部分遗留在皮肤里,不需管它,因为通常会自发排出。

  • 在移除蜱和清洁皮肤后,被咬的人(或其父母)应观察叮咬部位是否出现游走性红斑,直至暴露后30日。蜱的唾液成分可引起一过性红斑,不应将其与游走性红斑混淆。

  • 蜱通常需要附着2-3日后才能传播莱姆病病原体,因此在该时间段内移除蜱常可预防感染。

要不要预防性用点抗菌药物呢

根据美国感染病学会的指南,仅对符合下列所有标准的患者推荐给予抗菌药物预防:

  • 确认附着的蜱是肩突硬蜱(鹿蜱)成虫或若虫
  • 估计蜱已附着≥36小时(根据蜱吸血后鼓胀程度或暴露时间)
  • 预防应在移除蜱的72小时内开始
  • 当地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比例≥20%
  • 无多西环素禁忌证(即患者≥8岁、未妊娠且未处于哺乳期)

如果患者符合所有这些标准,则多西环素的推荐剂量为成人200mg,≥8岁儿童4mg/kg(最大剂量200mg),单次给药。需引起重视的是,该方案从未在儿童中进行过试验;这一推荐是根据成人的应用经验外推得出的。对于不符合抗菌药物预防标准的患者则进行观察,仅在出现莱姆病症状或体征(比如游走性红斑)后才进行治疗。

如何避免被蜱虫咬呢?

尽量减少接触

到野外游玩时,避免长时间在树丛、草地和森林玩耍,尽量在步道中央行走。

穿上浅色、光滑、带衣领、紧口的长袖衣裤,让蜱虫没有藏身之地。


做好驱虫措施

做好防虫措施,家有宝宝(2个月以上)裸露的皮肤上(避免喷到嘴巴、眼睛、耳周和伤口)使用20~30%的避蚊胺产品,回家后及时用清水和肥皂清洗。

衣物和帐篷上可使用氯菊酯(不可用在皮肤上),反复清洗几次后仍有效果。


及时发现

蜱虫携带的有害微生物多在叮咬人体24小时后传播。带孩子外出游玩,从野外回来后的2小时内给孩子洗澡,仔细检查身体的各个部位是否被叮咬。

尤其注意腋下、颈部、耳周、肚脐、膝窝、大腿内侧、腰部和头发等皮肤较薄且不易搔动的部位。

如果家里养宠物,也要定时检查是否寄生在宠物身上,尤其喜欢在小区草丛乱窜的猫猫狗狗。

最后我们看看莱姆病的系统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