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体道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B 现代汉语 人类社会中,什么才是好的德行?就是上善若水。水生化万物,而不会停留,只会在低卑的地方驻守,而世人皆不喜好低卑的环境,所以水的德行就是人类社会德行的大道所在。在使人静谧的地方停留,在使人心寂然的地方生活,人与人交往讲究互让,言语朴实无华,国家管理以民本安居乐业,做事情讲究脚踏实地,社会实践依据自然规律而行,社会形态只有使得人与人之间,没有名利的争斗,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国泰民安。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也。众人恶卑湿垢浊,水独静流居之也。故几于道,水性几与道同。 2王弼注:人恶卑也,故几于道。道无水有,故曰几也。言水皆应于此道也。 3杜光庭注:夫水之为德也,柔弱平和,居顺处下,随时壅决,任器方圆,流作泉源,散为雾露。凡物失之则死,得之则生,击之无伤,执之无有。所以不及于道者,水有形而道无形也。虽有形为碍,其于利物之德,谦冲之用,近于道矣。上善有善而忘其善,如水之不矜其功,水不矜功其功益大,善不伐善其善益彰。既大既彰,为善之上矣。上惟南面之主 ,下自栖岩之人,能如水焉,必得道矣。 4王安石注:善者可以继道,而未足以尽道,故上善之人若水矣。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而弱,故曰不争。众人好高而恶卑,而水处众人之所恶也。居善地,下也;心善渊,静也;与善仁,施而不求报也;言善信,万折必东也;政善治,,至柔胜天下之至刚;事善能,适方则方,适圆则圆;动善时,春则浮也,冬则凝也。 5吕吉甫注;上善者,道之所谓善者也,非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也,故若水焉。盖水善利万物而不静,处众人之所恶,而上善亦然,则未足以为道,几于道矣。 6王元泽注:水者,五行之首,方出空无而入实有者也。离道未远,故其性最近道。盖离道则善名立,上善若水,物理自然。人有心而心为火,火腾上则明,故好争。惟志心体道,能离物而无心胜物也。水体一而物莫能遏,故能兼此诸善。盖有德于物而常下物,是以有德;使有心于德,则不能成其德矣。 7赵实庵注:夫能以私而成公,则善探天人之机,无所往而不适焉,兹上善也。故次之曰上善若水。夫仁善为元,义善臧,礼善为嘉,信善为谷,智善为淑,各有其善,而未尽善也。惟水之德通具七善,所谓智周万物,故称为上善者欤。善,事事也,事事则有备,此其所以为尽善也,故上善若水。 8《易经》注: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以一生水,盖道运而为善,犹气运而生水也。 9王夫之注: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得众之先。何也?众人方恶之,而不知其早至也。逆计其不争而徐收之,无损而物何争?而我何尤?使众人能知其所恶者之为善,亦将群争之矣。然而情之所必不然也,故圣人擅利。 10范应元注:几,近也。水之为物得天一之气,无定形而靡不通,故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乃善利也。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何争之有?上善之人则微妙玄通,常善利于人物而不争,故善亦如水。众人好高而恶下,水独处之,上善之人常谦下也,有此之德,故近于道。 11褚伯秀注:人能利物不争,谦卑处下,皆行之善者,上善则善中之最积久而成,犹云上德上仁之类。夫天一生水,五行之首,离无入有之始,从气化形之初,有形若无,不可持捉,储积既久,势莫御焉。人之积小善而成上善,理亦若此。水之善利不争,纳污藏垢,世间何物得以及之?众人所恶者,秽污下湿,水则逶迤曲就而不辞,又于其中洗涤淘澄,化为清净,此所以为善之上,而近于道也。 12《周易》: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13《淮南子,原道训》: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也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差智故,曲巧伪诈,所以俛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循天者,与道游者也;随人者,与俗交者也。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毁。 14《管子,水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視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滿而止,正也。唯無不流,至平而止,義也。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準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質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萬物之準也。 D本注 1本篇为体道篇之八。善,非社会伦理之善,乃由自然之道,进入人类社会之大道之善,谓上善。上善者,是非不齐,混沌为一的社会初始之原貌。孔子学于老子,得上善之真谛,故谓“性本善" ,于此建立的社会价值体系,才是大道之所在;后学者名属不分,不辨白马非马之别,以社会伦理的 再分,而言社会大道之所在,则误矣,更不及性善恶之别焉。 2上善若水,水之德是人类社会的大道所在。以水养万物,功莫大而留于善地,以水涵育人,智于无形而有形。 3依据马王堆帛书本“水善利万物而不静”,静则言水之德,争为人欲;虽然甲乙本不同,须问大道,静为水德,何须用争。 4不静,能够真正传达大道之本,后世人等肆意篡改为争,忘却大道之所在,解释行南辕北辙之路,水生化万物而不停留,正是德的体现。以及前文,“非恒道,非恒名”一样,篡改则意义完全不同。一字,则误,流于历史,哀之又哀。 5众人之所恶,人性使然。名利既有,芸芸众生皆淹没于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为跳出名利之地,后人学于圣人,则学其表而不学于其心,则行名实之利。 6七善,为水之德行的具体体现。居善地,有功而不居;心善渊,心向大道而不为;与善仁,给人而不求报;言善信,朴实而无华;政善治,民安居乐业而治;事善能,脚踏实地而为;动善时,遵循自然规律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