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经 曾国藩-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涤生,号伯涵,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为抗拒太平天国革命,练湘军。任两任总督、钦差大臣。赠太溥,谥文正。晚清政治家、文学家。能诗文,其古文继桐城之后,加以扩展,溯源经史,奇偶互用,别衍为湘乡派。学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并重,并以“经济”来充实,讲求经世济时之道。“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重视字句声色的修辞技巧,主张以一定骈体的“华丽文采”来矫正桐城派古文语弱的弊病,文学史上有称他为桐城派“中兴明主”的说法。论诗受宋诗派影响,推崇杜甫,标榜黄庭坚,又不拘囿于宋诗派,对后来“同光体”诗派的产生影响较大。编选有《十八家诗钞》28卷,《经史百家杂钞》26卷,《曾文正公文集》等作品。 【内圣】 内,心也;圣,异于常人也。功修于内,怀日月之明,雷霆之奋,修身自强,名配尧禹也。为体,为用,气之帅,行之范也。内圣者恭形于内,敬主于中,坚挺拔俗,不卑之亢,为曾门《挺经》十八篇开山之作,念武功之隆,文德之盛也。 【“内圣”法(上篇)】 【译文】 细思古人修身功夫,其成效特别显著的大约有四方面:慎于独处,则心胸安泰;端恭谨慎,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敬慕热爱;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慎独,就是说遏禁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如此,内省而无愧,成以心泰。主敬,就是说仪容整齐严肃,内心思虑专一,端恭不懈,所以说身体强健。求仁,就是说从本体上讲,有爱民惜物之怀,大公无私,所以人悦。思诚,就是说内心忠贞无二,言语笃实无欺,以至诚感应万物,所以神钦。如果真能达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效验自然而至。我虽然年纪衰迈,但还想讲求此修身之功夫,以求得万一之效。 【“内圣”法(中篇)】 【译文】 所谓“独”这个东西,是君子与小人共同所有的。当小人在他单独一人之时往往会产生一个狂妄的念头,狂妄之念聚得多了就会产生纵肆,而欺负别人的坏事就会发生了。君子在他单独一人之时产生的念头由其禀性决定,往往是真诚的。诚实积聚多了就会谨慎,而自己唯恐有错的功夫就下得多了。君子小人在单独处事上距离之差异之点,是可以得到评论的。 《大学》自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以后,以前的言论和过去的行为,可以将其作为扩大与深入研讨的资料;日常一些琐事问题,可以加深他的阅历与识见。他的心在遇到事的时候。已经能剖析公与私的区别;心在联系道理的时候,又能充分精辟地研究事理的得失。对于善事应当做,不善良的毛病应去掉,早已经形象鲜明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们,却不能有实实在在的见识,而去实行他所知道的应做的事。对于办一件好事,唯恐别人不能觉察到,自己白干,因而去办时迟疑不决;对于办一件不好的事情,侥幸别人一定窥视到,因而改正得很不力。背地里独处之时,弄虚作假的情弊就产生了,这就是欺骗。而君子,唯恐去办一件善事办得不力,在晦暗中有堕落的行为;一个坏毛病改正不了,就会像涓涓细流长年不断地犯错。暗室之中懔然不动仿佛在天一般,主心骨坚如金石。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单独行事,要谨慎而又谨慎。这就是圣人遵奉的准则,而后世贤人所切实研究的问题呀! 【“内圣”法(下篇)】 【译文】 自身修养以及治理国家的道理,有四句话终身用之而受益无穷,这就是:“勤于政事,节俭治家,所说的话忠信可靠,行事诚恳无欺。”话不在于多少也不在于深刻与否。 古往今来圣哲们的胸襟十分宽广,而达到至圣大德的,约有四种境界:笃恭修己而生出聪明睿智,这是二程的主张;精诚感动神灵而可以生而知之,这是子思的遗训;安贫乐道而身体健康面无忧色。这是孔子、孟子、曾子、颜回的至高宗旨;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吟诗作赋,而意志安适,精神愉悦,这是陶渊明、李白、苏轼、陆游的人生乐趣所在。惭悔自己少壮不知努力,年长时常常有一种悔惧萦绕于怀,对于古代圣贤的心境,不能领略一二。反复寻思,叹喟不已,砺志志者,心之向也,气之帅也。有志者,事竞成,要在躬行践履也。居贫穷而志不改,处危难而志弥坚,遇险阻而甘若饴,报国复邦,建功立业,或闻鸡起舞,或卧薪尝胆,志存高远,乃《挺经》之卷二“砺志”也。 【“砺志”法(上篇)】 【译文】 做人立志,应当有以全人类为同胞,并以他们的需要为奉献对象的胸襟度量,应当有精通事业,对内振兴民族,对外领先于世界,开创伟大业绩的雄心壮志。只有这样,才无愧于父母的生养恩情,不愧为世界上高尚的人。这样说来,值得忧虑的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以自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而忧虑,以自己不专修德行、不精通学业而忧虑。于是,便会忧虑社会腐败势力的顽固不化,忧虑外敌侵扰国家,忧虑坏人当道而优秀人才被排斥埋没,忧虑自己未能给平民百姓以恩惠帮助,这就是俗话说的忧国忧民,怜悯贫弱的品质。以上就是值得人们所忧虑的事情。与此相反,比如那一己的成败,一家的温饱,现实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名誉地位等等,真正有事业心的人是顾不上为这些事而忧虑费神的。 【“砺志”法(中篇)】 【译文】 明德行、做新人、办好事,这都是我们分内的事情。如果读书不能落实到自己身上,认为以上三项与我们毫不相干,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处?尽管能写文章、作诗篇,卖弄自己的高雅,也只能算得上一个识字的放牧仔,怎么能够说得上是什么深明大理的有用人才呢?现在,国家依据考试中文章的优劣选用人才,认为这些人既然能够按照贤明领导者的意图立论作文章,也就必然懂得有益于人类社会的道理,做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事情,身居官位而不脱离平民百姓,就就业业地遵循常规办事。如果以为深明德行,造福于民是分外的事,那么,虽然能写文章、作诗词,却丝毫不懂得修养自己、治理社会的道理,国家用这样的人做官,同用放牧仔做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砺志”法(下篇)】 【译文】 连月奔走应酬,还能坚持学习,当能大有前途,人生惟有做事有恒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对于书法一道,也曾苦力探索,终无成就。近日来天天摹写,从不间断,就觉得日新月异。由此可见,年龄无论大小,事情无论难易,只要持之以恒,就如种树养家禽一样,天天看着它长大而感觉不到。尽力猛行,坚持不懈,不过一二年,自然有无形的长进。言语迟缓,举止端重,则品德性情有长进。文章有峥嵘雄骏之气,则学业有长进。 【家范】 家范,居家之规法也。时思不辱先门,不辱己身,尊高年,慈孤弱,兄友弟恭。切记,立身百业,以学为主,不倡游言,孜孜进取。器不饰,无以美观,人不学,无以懿德。是故,克勤于国,克俭于家,此乃《挺经》之卷三“家范”也,旨在族门挺盛,薪火为继也。 【“家范”法(上篇)】 【译文】 家中兄弟子侄,应当敬守祖父训戒的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当谨记祖父的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我日记中也讲到八本之说:“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侍奉长辈以让其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怒为本。立身以诚信为本,持家以早起为本,作官以廉正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之谈,弟应当教育众子侄谨记笃行。不管治世乱世,家贫家富,只要能遵守祖父的八字和我的八本之说,总不失为让人敬重的上等之家。 【“家范”法(中篇)】 【译文】 士大夫之家有的很快衰败,往往还不如乡里耕读人家家运持久。造成衰败的原因,大约不出以下几方面。家庭衰败的原因有四:没有礼仪之家衰败;兄弟相互欺诈之家衰败;妇女淫荡秽乱之家衰败;子弟骄傲轻侮别人之家衰败。一个人衰败的原因也有四方面:骄傲自满、轻侮别人的人衰败;昏暗懒惰、偏信下人的人衰败;贪婪而且苛刻的人衰败;反复无信的人衰败。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弊病一点也没有而无故败家覆身的事情。 【“家范”法(下篇)】 【译文】 天下凡是官宦家族,往往至多一代人便享用殆尽,其子孙后代也开始骄逸懒散,继而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能延续一两代是很少见的。巨商富贾的家族,勤俭的能延续三四代;农耕读书的家族,谨慎朴实的能延续五六代;孝敬长辈、与人友善的家族,则能延续十代八代。我今生依赖祖宗积德,顺利得志,惟恐我一人享用殆尽,因此教育各位弟弟和儿辈,共同立志发奋成为耕读、孝悌、与人友善的家族,而不愿成为仕宦家族。 各位弟弟读书不可以不多,用功不可以不勤,切不可时刻为了达到科名仕宦的目的着想。如果不能识透这层道理,即使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取得显赫的仕宦官位,也终究算不上先辈的贤德孝顺的后代,算不上我家的功臣。若能识透这层道理,那我就异常地钦佩。澄弟常以我升官得志,便说我是孝子贤孙,殊不知这并非贤德孝顺。如果以升官得志为贤德孝顺,那么李林甫、卢怀慎之流,何尝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显赫一时的人物,岂不可以说得上是孝子贤孙吗?我深知自己学浅才疏,误得高位,于是事事留心,现在我虽在仕途宦海之中,却时刻作着弃官上岸的打算,假如到了弃官回家的时候,我本身可以不追求任何名利,妻子可以在家劳动,可以对得起祖父兄弟,对得起家族乡党,仅此而已。 【明强】 “明”者智也,“强”者勇也。“强”字自“明”出,智勇兼备,遭挫受辱气不馁,所向披靡,挺经之要环也。识大干世界,智者能鉴人,强者能制人,机枢智圆,谋出不测,大智大勇,百折不挠也。此乃《挺经》之卷四,“明强”大法也。 【“明强”法(上篇)】 【译文】 “智、仁、勇”这三个达德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古往今来,那些才能出众的人,常称之为英雄。英就是明啊。所谓“明”有两种:他人只看到近前东西,我则可以看到极远的东西,这叫高明。他人只看到粗大的东西,我则可以看到精细的东西,这叫精明。所说的高明,好比是身在一室,所能看到的距离毕竟有限,登上高楼所能看到的就远了,登上高山的话,看得就更远了。所说的精明,好比是极为细微之物,用显微镜来观察它,它就会放大一倍、十倍、百倍了。又比好是粗糙的米,捣两遍的话,就可以把粗糠全部除去,捣上三遍、四遍,那么它就精细白净至极了。人是否高明取决于天赋,精明则有赖于后天方面的学问。我曾氏兄弟如今侥幸居高位,天赋方面算不上十分高明,全靠学问来求得精明。 好问如同购置显微镜观察事物,好学如同捣击熟透了的米。总而言之,必须心里了如指掌,然后才能说出自己的决断。心里明白再做决断这叫英断,心里不明白就做出决断,这叫武断。对自己武断的事情,产生的危害还不大:对他人武断的事情,招致怨恨实在太深了。只有谦虚退让而不肯轻易决断,才能保住自己的福份。 【“明强”(中篇)】 【译文】 至于要担当大事,应该尽心在明强两个字上。《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五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要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不坚强的变坚强。所有的事,没有志气不做,不坚定就做不好,即使是修身养家,也必须以明强为根本。“难禁风浪”这四个字说得很好,大慰我心。自古以来,豪杰之士都以这四个字为大忌。我家祖父教导别人,也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所以男儿自立于世,一定要有倔强之气。只是好几万人被困在坚固城池之下,最容易暗中销磨锐气。老弟能保持数万人的刚强士气,长时间不致销磨折损,这正是老弟过人之处,更要在这一点上下工夫。 【“明强”(下篇)】 【译文】 凡是强盛的国家,必须得到很多贤良的群臣百官相辅佐;家庭的强盛,必须多出贤良的子弟。这也关系到天命,不全由人来谋划。至于一个人的强弱,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情形。孟子能集思广义而使他满足,这和曾子的自我反省而能屈能伸一样。只有实践曾、孟与孔子告诉促由的强胜的道理,才稍微可以久长。此外斗智斗力的强弱,则有因为强壮而迅速兴旺,也有因为强壮而惨败。古往今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他们的智力都不可一世,而他们的灾难与失败也显然不同寻常。近代如陆、何、肃、陈也都是早就知道自己胆力过人,而他们都不能保持到最终。所以我们在不如人的地方、需要自修的地方,谋求比别人强胜才好,在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谋求比人强胜就不好。福益在外面,假如专门在胜人处逞强,他的这种强胜到底怎样还不得而知。即使他终身都强壮能横行乡里安稳度日,也是君子不屑一顾的。 【坚忍】 “坚忍”者何?刚强牢固为坚,勇毅强挺为忍。君予持威重,执坚忍,临大难而不惧,视白刃若无也。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勋世伟业,非坚忍所不能也。坚忍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外无敌,内大治,厚道载物乎? 此乃曾氏《挺经》“坚忍”之法也。 【“坚忍”法(上篇)】 【译文】 司马迁崇尚黄老,敬仰游侠,班固以此来讥讽他,确合事实。敬仰游侠,所以多次称赞坚忍卓绝的操行。比如屈原、虞卿、田横、侯赢、田光以及本篇中的贯高都是此类人物。崇尚黄老,所以多次赞誉睥睨富贵、厌世弃俗的人。比如本纪以黄帝为第一,世家以吴太伯为第一,列传以伯夷为第一,都是这个意旨。此篇赞中讲张耳、陈馀和太伯、季札不一样,也是讲他们抛却势利、避弃天下。 【“坚忍”法(中篇)】 【译文】 过去耿恭简公说,做官以坚挺、忍耐烦恼为第一重要,带兵也是这样。和官场来往,我们兄弟都患在稍稍了解世态而又怀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落落寡合。迪安妙就妙在全然不识世态,他肚子里虽也怀着些不合时宜,但却一味浑厚含容,永不发露。我们兄弟则时时发露,总不是带来福气的办法。雪琴与我们兄弟最相像,也到处少有投合的人。弟应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永不发露。将来养得性情纯熟,身体也健康旺盛,子孙也受用,不要习惯于官场机变诈伪,恐怕越久就越德行浅薄。 【“坚忍”法(下篇)】 【译文】 在议论时事时,我说应当挺起骨头,尽力坚持。三更时作一联,即“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以自警。我作过很多的联,可惜没有写出留下来。丁未年在家作的联说:“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经用木板刻写出来,与这个联有些近似,就附在这里。 夜读《荀子》的三篇文章,三更时才睡,四更醒来,又作一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到五更时,又修改了两联,一条是:“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另一条是:“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刚柔】 刚柔,坚挺顺弱之谓,五行生克之数。遇险而怯为柔,知难而挺日刚。君予柔且刚,刚且柔,不畏强御也。心力不刚,多中道沮废,行世过柔,刚逆来顺受。为柔,月缺不改光,为刚,剑折不钝锋。此乃曾氏《挺经》之六法,刚柔是也。 【“刚柔”法(上篇)】 【译文】 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成为圣贤的,即使作为圣贤,他们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所以才能够独立不惧,确定不移。过去我在京城,好与各位有大名高位的人闹意见,一开始就即有挺然独立不畏强暴之意。近年来体会到天地之道,要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会萎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折断。刚不是指暴虐而说的,只是说强矫而已;柔也不是说要卑弱,而只是谦让而已。办事为公,就应勉强争取;争名逐利,就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应勉励为之;守成安乐,则应谦退;出外与人相接触,应当强矫,回家与妻孥享受,则要谦让。如果一面建功立业,外面享有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的待遇,这两者都有盈满的征兆,全无谦退之意,这是绝对不能长久的。 【“刚柔”法(中篇)】 【译文】 肝火上升时,不只是不平和,也不恐惧,确实是这种意境。不只是年轻气盛是这样,即使我渐渐老了,也经常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但是要强迫控制自己,降服自己的心,这就是佛教所谓的降龙伏虎。龙就是相火,虎就是肝火。多少英雄豪杰都过不了这两关,主要是要稍稍控制,不要让肝火过分高涨。降住龙用来养水,伏虎用来养火。古人所说的止息欲望,就是降龙;所说的惩忿,就是伏虎。佛家、儒家方法不一样,但节制血气,没有不同,总是要不让自己的欲望残害自己的身体寿命。 至于“倔强”这两个字,却不能缺少。功业文章,都需要有这两个字的精神贯穿其中,不然软弱无力,一事无成。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就是从这两个字引出。咱们兄弟都是继承了母亲的品德,它的好处也正是倔强。如果能除去愤恨的欲望而使身体强壮,多些倔强来激励志气,那么就可以无限长进了。 【“刚柔”法(下篇)】 【译文】 至于强毅之气,绝不可无,但强毅与刚愎不同。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日强制,日强恕,日强为善,皆自胜之义。如不习惯早起,而强制天未亮即起;不习惯庄重尊敬,而强制参与祭祀仪式;不习惯劳苦,而强制与士兵同甘共苦,勤劳不倦,这就是强。不习惯有恒,而强制自己坚定地持之以恒,这就是毅。而此外,力求以气势胜人,是刚愎。二者相似,其实是天壤之别,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英才】 英才,德美艺殊之杰出人物,乃风尚之典范,基业之资本也。予日:“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予,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英才者,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成天下之大事,为《挺经》之要也。 【“英才”法(上篇)】 【译文】 尽管有好的药物,若不对症病情,还不如一般的药物有效;虽然是人才,但工作不适合他的特长,就不如去用差一些的人。质地好的木梁可以撞开城门,却不可用它去堵鼠洞。不可以用强壮的水牛去捕捉老鼠,也不可以用骏马守望家门。价值千金的宝剑用来砍柴,不如斧于好用。三代用过的传世宝鼎,很是贵重,但你用它开垦荒田,它还不如木犁。面对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事情,只要你用人恰当,普通人也可以收到神奇的效果。 不然,分不开宝剑、锄头的特性,什么事情都得弄糟。因此说世上不害怕没有人才,而害怕是不知道使用人才,量才而用。魏无知在评论陈平时说:“现在有个后生,很懂得孝德,但不懂得打仗胜负的谋略,您怎么用他呢?”当国家处于乱时,用的不是掌握胜负之谋的人,虽然有大德,也是不能用的。我生平喜用忠实可靠的人,如今老了,才知道世上药物虽然多,也有治不了的病。 【“英才”法(中篇)】 【译文】 没有兵士,不值得焦虑,军费匮乏,不值得痛哭,而真正值得焦虑的是,不能立即找到见利不争、义字当先、忠挚做事的人才。这种人才或许可以得到,但因为他地位卑下,往往因此而气闷不舒、受尽委屈挫折、罢免离开直至死去。而那些暴虐贪婪又善于钻营的人却因为占据好的位置,而长享富贵,拥有受人尊重的名誉,故此健康长寿而不死。这是我最为慨叹无奈的事情。静观天下大势,这种情况难以挽回,我们所能共同勉励的,就是要尽力重用一些正人君子,培养几个好官,作为变革时事的种子力量。 【“英才”法(下篇)】 【译文】 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也没有生来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人才大多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出来的。《淮南子》说:“功劳能够在强迫威逼下创造出,功名可以在强迫威逼下立起来。”董仲舒说:“努力地做学问,所知道的知识就会广博;努力地寻求真理,道德修养会日日进步。”《中庸》里所说的“别人知道一件事,你要知道一百个,别人知道十件事,你要知道一千个”的话,就是要人多做困苦付出的功夫。现在的人都企盼为世所用,缺乏拯救社会的才略准备。如果真正能从古代典籍加以对证,再向那些已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学习,苦苦思索为世所用的办法,并亲身去实践,努力再努力,那么就可以通达识变,才识就逐渐地培养起来了。才识能够有益于社会,怎还能担心社会上不知道你呢? 【廉矩】 廉,操守之洁美,矩,行止之法度。居官也,为士也,廉而守身,矩而致远。是故,身贱而志不贱,身贫而志不贫,身屈而志不屈,身辱而志不辱。天理昭昭,民心朗朗,心广神清,梦寐攸宁,气宇光霁,类聚平和,此乃《挺经》之八法“廉矩”也。 【”廉矩”法(上篇)】 【译文】 翰臣方伯廉洁正派的作风,令人钦佩仰慕。他死后家境萧条,无法庇护自己的妻子家人,让人觉得清廉的官员不能去做,也特别觉得善人不可为。他一生好学不倦,正打算著书传之后世。我昨天送去一百两银子帮助他家办理丧事,为悼念他做了一副对联说:“在豫章平定贼寇,保护家乡人民,不要惊讶书生能够建立奇功,都是从二十年积累的道德学问中产生;翠竹斑斑如滴泪,苍梧招魂欲返回,不要怀疑贤妻能够死节,也如同万古臣子为忠孝而死的常行。”站出来大声呼吁,也颇有号召众人的意思。 我处在客卿的位置上,估计没有响应的人,而只好独自叹息。韩愈说过:“有德识的人常常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无德无识的人却得意洋洋。”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此长叹不已啊! 【“廉矩”(中篇)】 【译文】 古代的君子讲求廉矩,是如何竭其心力、修养德行,我们是不能见到了;他们修养身心,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全部秉持的是礼。从内部来说,如果舍弃了礼就无所谓道德;从外边来说,舍弃了礼就无所谓政务。所以六卿之官设置完备,而记录的书籍以《周礼》为书名。春秋时代,士大夫通晓礼,善于游说辞令的人常常能够说服人,而使他的国家强盛。战国以后,以仪式外表华关琐碎为礼,就是叔齐也要讥讽的。荀卿、张载小心谨慎地以礼为实务,可以称得上知晓根本,喜好古风,不去追逐流俗。近代张尔歧作《中庸论》,凌廷堪作《复礼论》,也可以从中看到先王教化的原貌。秦蕙田编《五礼通考》,把天文、算学录入观象授时门一类;把地理、州郡录入体国经野门一类;这样做,对于著书意义和条例来讲,有点繁杂不精了,但该书对古代经理世事的礼则全具备了,这也说不上失误。 【“廉矩”法(下篇)】 【译文】 崇尚节俭,是用来养廉。过去,州县的佐杂官员到省城任职,国家并没有固定的薪水。如今,每月可以得到数十两银子,还嫌得到的少。这就是所说的不知足。要想知道廉耻,一定要先知足。看那些各地的难民,到处是饿死的人,而我们能不缺衣食住房,属于万幸了,还有什么奢望的呢?还敢任意糟踏东西吗?我们要正当地获得利益,正当地获得名誉。不要贪图向上保举而获得功劳,不要贪图虚浮名誉。要事事知足,人人守纪律,正当的风气就可以挽回了。 【勤敬】 勤,挺躬劳辱,忠执不懈;敬,礼之舆也,德之聚也。识得勤,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识得敬,知为臣在敬,敬而无遹也。是故,险路之远,挺而验之,艰苦之境,挺而尝之,不失于色,不失于足,不失于口,勤而敬,无患天下无治。为宦挺挺于世,此乃曾门《挺经》“勤敬”之法也。 【“勤敬”法(上篇)】 【译文】 从事政条,首先在于爱民,要爱民必须先察官吏,察举官吏最重要的在于知人,而知人必须慎于听取言论。魏叔子认为孟子所讲的是“仁术”,“术”字最耐人寻味。喜爱一个人而知其所短,厌恶一个人而知其所长,就是“术”字最好的、最贴切的意义。又讲遵行大道就是君子,违反大道就是小人。观察一个人应当从他的行为上去观察,不在于虚假的名声和言论;应当以提高自己的明识为先,访察别人的言论在后。 【“勤敬”法(中篇)】 【译文】 古人修身治国的方法,是勤政、胸怀广大、廉谨。勤政如同文王那样,胸怀宽广如同舜禹那样,廉谨若汉文那样,就会无往不胜。而勤政和廉谨尤为重要,从始至终,一刻也不能忘记。能勤政而且廉谨,才是大胸怀。千古的圣贤人物,哪怕是奸雄,要立于世上,不外也是个“勤”字。 能够晓得千古之真理大道的,只是一个“谦”字。我们守住这两条,就可以说是“早晨知道了人间真谛,晚上死也值得”了。 【“勤敬”法(下篇)】 【译文】 我踏入仕途已有多年,久已领略了京城的境况风气,那些身居高位的显官要员,故意显示以提高自己的名望,对待部下姑息纵容,一团和气,对这种现象我知道得很清楚,但自己多年养成的禀性并未因此磨平,越发变得慷慨激烈,果敢亢直。心里打算稍稍改变一下社会三四十年来形成的不分黑白、不着痛瘁、难以破除的风气,不过,纠正偏差难免会超过原有的限度,有时不免出现意气用事的偏颇,因此经常招致怨恨,被人议论纷纷而自取其咎。然而,真正的有道君子对待他人,本来就不应当仅仅拿中庸之道来苛责,还应该同情体谅他之所以被刺激而起来纠正恶俗的苦衷啊! 许多事都很难办,焦虑的时候不是没想过干脆睡到棺材里算了,什么事也不管,也许比现在活在人世更觉快乐。于是焦虑得越多,公事就觉得烦乱,而死期却毫无音信。而我又升为大学士,责任越重,被人指责的地方也越多。别人以当上一品官为荣耀,我现在真是把它当作痛苦、懊恼的境界。但被形势所逼,绝不能置身事外,也只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 【诡道】 诡道,兵胜之术也。用兵隐匿谋诈,攻城智取奇胜,古人云:军不厌诈。万弩齐发,孙膑之奇也;千牛俱奔,田单之谋也。打仗不慌小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即要精到,又要简便。鞭敲金镫,取州夺县,兵家之大道也。此乃《挺经》之十也。 【“诡道”法(上篇)】 【译文】 带兵的方法,用恩不如用仁,用威严不如用礼遇。“仁”的意思就是,自己要想立身,要先让别人立身,自己要达到某个目的,先让别人达到那个目的。对待士兵要用对待子弟的心情,希望其立身,希望去发达,人才感恩于你。“礼”的意思,指人与人之间平等,不分大小,不分上下,不能侮慢,安适而不骄傲。衣冠端正,严肃待人,好像望而生畏,却威而不猛。待人庄重持敬,无形无声之中现出崇高的气象,这样,别人就尊重他的威严。知道这两方面,到其他国家也行得通,何况带兵治军了。 【“诡道”法(中篇)】 【译文】 用兵是一种冷酷的事情,有哀怜痛惜之意,如丧亲人,肃穆之心应与祭奠仪式相同。如今杀羊牛狗猪,见到嚎叫刀割之时,很快就上了肉案,仁慈的人不忍看,何况以人命来相搏杀的争战之事了。无论是失败的,胜利的,看到死的死,伤的伤,断头断胸,失臂伤足,血肉模糊,每日放在人前,哀戚有余,有什么可欢喜的呢?所以,军队中不应有欢乐景象。有欢乐之象,无论是喜悦还是骄傲,一定要失败的。田单在即墨时,将军有死之心,士兵没有生气,因此被燕所破,攻狄时旌旗鲜明,驰骋在淄渑之地,有生的欢乐,没有死的心意,因此鲁仲连用策也不能取胜。用兵之事应哀怜痛惜,不应有欢欣之象,才是明智的。 【“诡道”法(下篇)】 【译文】 练兵如八股家的思维,只要有百篇烂熟的文章,那么结构、立意,常有熟路可寻,腔调也会左右逢源。凡是读文太多,实际上无心得的人,必然是不能作文的人。用兵也应该有简练的军营,有纯熟的将领,阵法不可贪多而无实。 这种时候自己整治是毫无把握的,立刻追求成效,就会志气上浮而感困乏,弟心中不可不明白这一点。进兵必须由自己做主,不可由于有他人的言论而受到牵制。不但进兵是这样,连平常出兵开仗也不能受人牵制。 应作战时,即使别的营垒不愿出战而我的营垒也一定要接战,不应交战时,即使其他营垒催促,我营也暂且持重而不进兵。如果彼此都牵连出兵,把用兵看成为写应酬文章,那就不再能出奇制胜了。 【久战】 久战,心如铁石之挺,意志坚韧之战,生存使然,圣贤之道也。何以载物?久战之毅;何以存吾?久战之役也。颜日: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此乃至理。然则,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故日:绳锯木断,且挺且韧,此乃《挺经》“久战”之法也。 【“久战”法(上篇)】 【译文】 打持久战最忌讳的便是“势穷力竭”四个字。力,是指将士的精力而言;势,则是指大局和全盘作战计划、粮饷的补充。坚持下来与之抗衡,然后才能取得胜利。这只有充分休养士兵,相时而动,不必急于求胜而抢时间,白白地消耗精锐,等到时机成熟,举兵歼灭,凯歌而还。 【“久战”法(中篇)】 【译文】 凡是和敌人相持日久,最要戒备的是浪战。兵勇因为浪战而不认真对待,不认真就会疲乏;敌人因为浪战而变得狡猾,狡猾就会精巧。用我军的疲乏与敌人的精巧作战,最终不免有受害的一天。所以我过去在营中告诫诸将说:“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久战”法(下篇)】 【译文】 打仗要靠勇气,一鼓作气,第二次进攻,力量就会减弱,第三次发起进攻,力量几乎衰竭了,这是古人用兵的经验。我对这几句话,经常在内心仔细玩味。大约用兵并无其他奥秘,只不过是保存锐气、不可用尽而已。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魏将张辽;诸葛亮打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受创于魏将郝昭,吴、蜀之败,都是由于起初气势太盛,难以持久,最后决战就使不上多大力量了。只有荀蓉攻克逼阳时,原本竭尽的士气又再次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便料到难以一时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衰自亡。这就是善于利用士气的人。 【廪实】 廪,积聚、储存也;实,盈满、富裕也。廪实乃言财物丰足,衣食不匮,知礼节晓荣辱,国富民强也。廪实有三:勤俭持家、劳作不辍、为商谋利也。敦品行,戒奢华,耐辛苦,家财如泉,斯流不竭。道悬于天,物布于地,智者以衍,乃《挺经》之十二法“廪实”也。 【“廪实”法(上篇)】 【译文】 勤俭自立,善劳作,能吃苦,既可以置身于快乐的环境,又可以置身于节俭的环境。这就是知书达理的人。我作官二十年,一点儿也不沾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还保持艰苦朴素的家风,极俭朴也可以,略丰厚也可以,太丰厚我是不敢领受的。凡为仕宦家庭,由俭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再恢复俭朴可就难了。人不可贪图奢侈豪华,不可养成懒惰的。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凡是勤俭节约,就没有不兴旺的,凡是骄奢倦怠,就没有不破败的。 在治军、治国等方面,没有充足的财力,便无从下手。自从王安石理财,被正人君子议论后,很多人就避开理财的问题,以不说有无多寡为高明。但到补救时就艰难了,面对贫穷困苦无能无力。叶适曾经说,仁人君子不能不讲理财的问题,这是个很好的说法。 【“廪实”法(中篇)】 【译文】 洋务很难处理,但根本的问题不外是孔夫子所说的忠、信、笃、敬四个字。笃,就是淳厚;敬,慎重;信,就是不说假话。然而,做到却极难。我们该从此处下手,今日说定的话,明日不能因小冲突改变。如果一定推到我去主持,也不敢怠慢。是祸是福,置之度外,但不懂得洋务,这才是最大的难处。上海那里如有懂得洋务而又淳厚的,请他来我这里一趟。 从正理上说,我们应以孔子的忠敬来与洋人处事,从机谋上讲,可以用勾践卑辱的方式来对付洋人。听说上海的士兵被洋人侮辱,自从你带兵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孔子说,能够自治的国家,谁敢侮辱。如果我们整齐严肃,百业兴盛,也就不能无端被欺侮了。既不被欺凌,就要处处廉明谦逊,自然没什么可忧虑的。以柔致远路是这样,自强的路也是这样。 【“廪实”法(下篇)】 【译文】 就各省海口来说,我认为和外洋通商,与内陆盐务相同。通商是允许海外的土特产行销于中国。盐务好比海滨场产,行销于口岸。通商开始于广东,由闽、浙波及江苏、山东,最后到达天津盐务也开始于广乐,由闽、浙波及到江苏、山东,最后到达天津。吾以“耕战”治国,西方诸国以“商战”治国,打仗的时候,就提高各商人的税赋,没有战事的时候,就顺乎众商人的意愿。商人所请求的事情,他们的君主没有不答应的。那些公使代替君主请求中国,必定要中国答应才罢休。众商要求开放三个港口,这不仅便利外商,而且对于我国的商务也有益处。中国与外国通商贸易,互通有无,购买外国人的商品物件,是很名正言顺的事情。 【峻法】 峻,严也,厉也,不得枉妄之貌;法,律也,范也,人之行为准则。 以峻法为制范,处理国政。牧民治军,富国强兵,全赖峻法也。与敌战,兵勇进而不退,是畏法也,兵勇退而不进,是畏敌也,赴汤蹈火而杀敌者,是峻法在后也。此乃《挺经》之十三法,倡其至尚无枉也。 【“峻法”法(上篇)】 【译文】 世风不厚之后,人们各自都怀有不安分的心思,平时造谣惑众,希望天下大乱而去作恶为害,稍微对他们宽大仁慈些,他们就更加嚣张放肆,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在都市抢劫,将官府君长视同无物。不拿严厉的刑法处治他们,那么,坏人就会纷纷而起,将来酿成大祸就无法收拾了。因此才注重采取残酷手段,希望起到哪怕是点滴的作用来挽救这败坏已极的社会风气。读书人哪里喜欢大开杀戒,关键是被眼下的形势所逼迫的,不这样就无法铲除强暴从而安抚我们软弱的人民。牧放马群,去掉害群之马就可以了;牧放羊群,去掉乱群的羊就可以了;治理民众的道理,为什么独独不是这样呢? 【“峻法”法(中篇)】 【译文】 医生治疗瘦弱的痈疮病人时,如果病情严重,必定剜掉他身上的腐肉,以便生出新肉。现在军中品行恶劣、体质差的士兵,也应该予以淘汰,好比剜去人们身上的烂肉一样,而且,必须严格训练,促成战斗力的早日形成。如果不按照上述两种办法整顿军队,则武备的废弛,不知要到何时才会有所改变。立法并非难事,难在依法办事。每制定一项法令,都要实实在在地施行它,并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峻法”法(下篇)】 【译文】 执法者要以谨慎精确的态度,行使这一昭示我们军威权威的职事,务求达到使受惩罚而死的人心服口服,没有怨言,使其他活着的人们知道警戒,免蹈覆辙的效果,这样我们的内心才能获得安宁。我们对待他的办法,两方面应宽,有两点要严。应该宽的两方面是:一方面银钱要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在充裕时,就将数十万上百万的钱掷之如粪土,在穷困时,也要解囊分润,自甘困苦,另一方面不与他争功,遇到胜仗,把全部功劳归于他,遇有保举的事情,用优奖笼住他。应该对他严格的是,一要礼文疏远、淡泊,来往要稀少,书信要简单,话不要多,情不要密;二是要讲明是非,凡是他的部下弁勇与官姓争斗,而恰巧在我们的辖境之内,又有来诉告的人,一定要弄清原委,毫不假借,请他严加惩治。应宽的是利、是名;应严者是礼、是义。四方面顾及全了,手下又有强兵,就完全可以和悍将相处了。 【外王】 外王,神形动静之态。尊也,大也,神也,胜也,朝气盛旺之象。谓不畏强御,弃疑赴险,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任重而道远,弘毅而直前,同类中吾不弱,求最强也。此乃《挺经》之要旨,为“外王”之经法也。 【“外王”法(上篇)】 【译文】 外国人占据我国的地盘请求停止作战,这非常令人感到愤慨。在我们的国土上,怎么能容忍外国人为所欲为?近来国家大事如此艰危,令人深为忧虑担心。至于叫外国人敬畏我们,那也是我们自立自强的自然结果,而不在装模作样。所谓威信是指我们在危难到来的时候,有不屈不挠的气概,面对钱财有清廉的君子之风。《周易》中谈到一个家庭的立家之道,尚且说要建立起令人信服的威望,必须从家长自身做起,何况要立威于外国,使外国人信服我们,怎么能为从自己做起呢!以上所说的恩信和威信,初听起来让人觉得迂远而不切合实际,其实正是简单而真切的确论,它可以于无形中消除许多祸患。 【“外王”法(中篇)】 【译文】 拿自己的东西向没有这种东西的人炫耀,也是世之常情;那些忽视司空见惯的,但对极少见的东西感到震惊,是世之常情。轮船的迅疾,洋炮射程的遥远,被英法两国炫耀为独有的东西,而我们中国却对这种我们极少见的事物感到吃惊。我们若能陆续购买这些轮船大炮,据为已有,那么在我们中国就会对它司空见惯而不致于惊讶,相反英、法也会逐渐丧失它的倚仗。买回来之后,招募那些精思灵巧之士,机智乖巧之人,开始慢慢地操练演习,然后尝试制造,不出一二年,火轮船一完成为中外官民通行时的必备物,同时还可以用来剿灭太平军,为巩固国家的长远战略服务。 【“外王”法(下篇)】 【译文】 学习洋人的智慧和技术,表面上的用意是在于平定内乱,实际是在暗中做充分的准备,来抵御列强的欺侮。列强是几千年来未有的强敌。学习他们的智技,购买他们的轮船和机器,不是为了打击匪寇,而是为了陆续地购买,为我们国家所有。洋人在广东一带很猖獗,实在令人可恨可叹;洋人的放肆有损于我们国体。有了轮船机器,就可以驯服他们。那样,我们的老百姓就可以免遭劫难了。有了这多机器,从外表来看,可以稳定国内的人心力量;在深层上说,可以拆穿和抵御列强的侵华阴谋。各地都要仿照着这样做,渐渐推广,这是我中国自强最主要的事情。 【忠疑】 “忠疑”之谓,危身奉上,险不辞难,却遭猜疑毁谤,黑白相昧。若何?君子之心,廓然大公。忍侮于大者,乃日大挺,忍侮于小者,乃日小挺。法韩信笑出胯下,挺直于青史,不亦悠然乎?此乃曾门《挺经》十五法,“忠疑”是也。 【“忠疑”法(上篇)】 【译文】 大体说来,有道君子使自己有所建树,在于他所处的环境地位。确实做到了反省自己的内心,毫无愧疚之处,那么仰望苍天日月,俯视大地万物,就心怀宽松不惭不羞,所以,公冶长对于他的老师孔子没有愧对的地方,东汉的范滂没有辱没其母的教诲,他们都有内心足以自信的东西。您纯朴诚实,恪守自己的本分无求于人,可是那些意外的灾祸,却接二连三地降临到您的身上,夜晚独处,对影沉思,悔恨交集。这种时候,正应该加强提高修养,不能因此而增添疑虑,稍稍降低自己一愤的信念。我在这里滥竽充数,无所作为,终归也不会有好结果。我一向刚正,本来就跟不上眼下的形势;而缓慢地学习,也难以进入高明的境界,只有一件,那就恪守自己的独立原则,以期不十分辜负知己朋友对我的希望,所始终追求的只是小心谨慎地做到这些。 【“忠疑”法(中篇)】 【译文】 主张矫揉造作之说的人,就好像把杞柳树当成枝条编成的杯盘一般,不通晓性命之理,必然会残害仁义,使道理颠倒而不顺畅。高谈虚玄妙论而无主见的人,好像浮萍泊于江湖之上,空论性命之学问,不再讲求事物的形状与颜色,这种理论,实际上是模糊不清的,也难说得通顺。只有体察精微,并不隐蔽自己的意图,不屈挠自己的欲望,清醒与机灵常常存于心中,才能随时看到这样人的顺利行事。坚守惟一目的,经常告诫自己专一不二,经常遵循前进不已的原则,战战就就恐惧失误,这样就会终身没有不顺利的。这是圣人尽自己性情,而立身处世的最高境界,也是一般人恢复自己本来性情立身处世的有效法则。 【“忠疑”法(下篇)】 【译文】 阅读王夫之所注解的张载的《正蒙》篇,对于尽性知命的意旨略有理解。对自己所能知道、所能改变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事情,听任上天,这就是知命。《易·系辞》“尺蠖之屈”八句话,讲的就是尽性;“过此以往”四句话,讲的就是知命。农夫耕田种庄稼,勤劳的人将有好收获,懒惰的人,收成就欠缺,这就是性;在商汤大旱之世种庄稼,无论怎样勤劳,终归庄稼焦枯,这就是命。热爱别人,教育别人,礼让别人,这就是性;热爱别人而别人对自己不亲近,教育别人而别人不学正道,礼让别人而别人不报答,这就是命。圣人不可及之处就在于不仅尽性而且升华到知命。尽性还属于下学之事,而达到知命就是上达之事。在尽性的时候,努力已达到十分,而效验或有或无,圣人对于这种情况淡然处之。好像知道,又似不知,好像用力,又似不用力,这里面的分寸最难体验。如果对于性应当尽力之事,百倍努力以求其成功,而对于听天由命之事,则以淡然为原则,这样就差不多可以接近大道了! 【荷道】 荷道:肩道义之隆,负天理之盛,乃士人之本也。士之为贤,为猷,为功,为利,乃国之干,国之规,国之将,国之用也。惩奸平乱,敦化民俗,立身向善,是皆报国道,惟其能而行之。文以载道,道传人传。荷道为《挺经》之十六法,以示文章精美而神明与天心一也。 【“荷道”法(上篇)】 【译文】 文章写作中,以气势宏伟俊爽、境界光明朗练最难达到,固此也最为可贵。如同多日淫雨的天空初时放晴,登临高山之上眺望平旷的原野;如同爬上大江边耸立的危楼,独自坐在明澈的南窗下、洁净的几案旁,从而可以极目远视;如同英雄侠士,身穿狐白裘衣,英姿勃勃飘然而来,神态中没有丝毫污浊的猥琐之色。这三个事例都是光英朗练、宏伟俊爽的境界,文章中之所以能够具此境界,基本上得于人的天赋,跟人的后天学习修养没有太大的关系。除孟轲、韩愈外,只有汉代的贾谊、唐代的陆贽、宋代的苏轼,他们的文章达到这一境界相对最多。明代王守仁的文章也有光英明朗、宏伟俊爽的气象,虽说词语意旨不很渊深雅洁,光彩四溢,形式内容浑然一气,确实是不能轻易达到的。 【“荷道”法(中篇)】 【译文】 古人谋求天下大事业,常以专心一意、认真慎重的态度来从事。诸葛亮凭借蜀汉这一小块地盘,却打算出兵关中一带,向北讨伐曹氏的魏国,他志向的宏伟远大,所处形势的艰难危殆,也实在是古往今来所少有的。 但是《出师表》一文却不谈事情的艰巨,只说志气应该阔大,赏罚应该公允,为君者务必亲近贤人,从善如流,为臣者应以讨伐奸贼、进献谏言为职责而已。由此可知,那些传世不朽的文章,必定是由作者胸怀远大、思虑专精造就的呀。 【“荷道”法(下篇)】 【译文】 夏、商、周三代全盛时期,圣明的君主和贤德的辅相们世代相传,社会清明安宁,道德的精义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深处,而讲求学问的风尚,普及到了市井乡间整个社会。因此,那时哪怕是捕兔子的乡野之人,以及在南方江汉游玩的女子,都天性忠厚贞静,通晓吟咏性情,至于像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这些人,他们德行完善文才出众,又自不待言。到了春秋时期,先王的恩泽开始衰竭,大道本身将要废驰,文章也渐渐变化了。 所以当孔子目睹了被捕获的麒麟,就哀叹说:“我追求的大道完了啊!”被匡人包围、威胁,孔子说:“古代的礼乐制度将要丧失了!”于是慨然发愤,修订六经,昭示帝王的法则,流传千代而不可更改,用心良苦,事业盛大啊!孔子去世之后,他的门徒四散分布,不断传授、演变。后来的聪明杰出的人士,有的人擅长撰文著书,大体上都是孔子的传人,他们的文章是醇厚还是驳杂,完全根据他们掌握大道的多少而确定各自的品位:把握大道最多的人,他的文章就是醇厚,孟轲便是这样的人;把握大道较多的人,他的文章就较醇厚;把握大道少的人,他的文章就驳杂;最少的人,他的文章就最驳杂。自荀况、扬雄、庄子、列子、屈原、贾谊之后,他们的高低等次,基本上可以标示出来。 【藏锋】 藏,匿也,蓄也;锋,尖也,锐也。藏锋乃书家语,言笔锋藏而不露也。吾谓言多招祸,行多有辱。是故,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为君藏锋,可以及远;为臣藏锋,可以至大。讷于言,慎于行,乃吉凶安危之关,成败存亡之键也。此乃坚志蓄德至大及远之要,成《挺经》之十七法也。 【“藏锋”法(上篇)】 【译文】 《扬雄传》中讲:“君子遇到圣明之时,就力行其道;遇到政治紊乱,君主无道之时,就如龙蛇,可屈可伸。”龙蛇,就是讲一直一曲,一伸一屈。比如说保持高洁之操,就属于伸的一方面。言语谦逊,就是屈的一方面。此诗讲害怕行高于世,必被伤害,所以必须言语谦逊以自屈求全,这就是龙蛇之道。 诚恳的心意表现在人的外貌上。古来有道的人,淡雅谦和无不表现出来。我的气色没有变化,是不是欲望没淡化?机心没有消弥?应该在心中猛省,表现在脸面上。 【“藏锋”法(中篇)】 【译文】 大凡有血气天性的人,都会油然生出想有什么办法超过他人的念头。 他们讨厌卑微的职位,趋向崇高的权势,讨厌贫贱而希望富贵,讨厌默默无闻而思慕显赫的名声。这是世人的常情。而大凡卜中君子,大都常常是终身寂静藏锋,恬淡地弃官隐居。他们难道跟一般人天性相异吗?实际上,他们才真正看到了大的东西,而知道一般人所争逐的是不值得计较的。自从秦汉以来,所谓达官贵人,哪里能数得尽呢?当他们高居权势要职时,举止仪态从容高雅,自以为才智超过他人万万倍。但等到他们死去来看,就跟当时的杂役贱卒,低下行当的买卖人,熙熙攘攘地生着,又草草地死去,是没有什么不同的。而其中又有所谓依靠功业文章猎取浮名的人,也自以为才智超过他人万万倍。但等到他们死去来看,他们跟当日的杂役贱卒,低下行当的买卖人,熙熙攘攘地生着,又草草地死去,也是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既然这样,那么今日那些身居高位而取得虚名的人,自以为自己文章蕴含深义而地位显贵,因而泰然自若地自奉为高明,竟然不知道自己跟眼前那些熙熙攘攘执劳役供使唤的杂役贱卒、低下行当的买卖人一样都将要同归于尽,而没有毫毛差异,难道不叫人悲哀吗? 【“藏锋”法(下篇)】 【译文】 古代的英雄,意图和胸怀都很广大,事业规模宏远,但是,他们教训与告诫子孙,总是显得虚心、谨慎、藏锋的样子,身体如同铜鼎一样稳固。以贵重欺凌别人,别人难以服平;以威望加于人,人不讨厌。这是容易办到的事情。声色嬉游之类活动,不应该让他们太过度了。赌博酗酒钓鱼打猎,这一切都不要做;供应物品穿用,都有节度。奇异服装玩物,不应有太大兴趣。应该适宜地多多引见佐吏,相见不多,他们与我就不亲近。不亲近就无法了解人们的感情思想,人情不了解,又如何知道民众的事情呢?这几位先生,都具备雄才大略,都有经营四海的志向,而他们教育告诫子弟,都是意旨简约,往卑微处着想,收敛抑制得很。 【盈虚】 盈,充满无隙也;虚,空幻广漫也。盈者阳刚之极,虚者阴柔所蕴。 愚夫愚妇,唯晓盈虚并侪,势不用尽,乃与圣人同。君子不悦虚,虚则用补;学者不悦盈,盈之则泄。虚则而盈,汤武天下得治;盈则为虚,桀纣天下而乱。以虚思盈,盈虚不悖,王者之道,《挺经》之十八法也。 【“盈虚”法(上篇)】 【译文】 我曾观察《易》经中讲的道理,考察盈虚升降的原因,才知道人不可能没有缺陷。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没有常是十全十美而一点缺陷也没有的事物。《周易》中的“剥”卦,是讲阴盛阳衰,小人得势君子困顿,可这正蕴育着相对应的“复”卦阳刚重返、生气蓬勃,故而君子认为得到“剥”卦是可喜的。《周易》中的“央”卦,是讲君子强大小人逃窜,可这也暗藏着相对应的“始”卦阳气侵入阳刚,小人卷土重来,所以君子认为得到“央”卦,也仍然潜伏有危险,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本来是吉祥的,由于吝啬可以趋向于不吉祥,本来是不吉祥的,由于改悔而又趋向于吉祥。君子只知道有灾祸,知道世上有许许多多不吉祥的灾祸,才可以忍受得住缺陷而不敢去追求过于完美的东西。小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时时要追求完美;完美既然得到了,而吝惜和不吉也就跟着来了。众人常有不足,而一人常十全十美,这也是因为老天爷的缘故,难道会如此不公平吗? 【“盈虚”法(中篇)】 【译文】 天下事怎能尽如人意?自古以来成大业之人,一半是天缘相凑,另一半是勉强迁就。 攻克金陵,也是本朝的大功勋,千古的大功名,这全都是凭借上天意旨作主,怎么会完全由人力决定呢?上天对于大功名,吝惜得很,经千百次折磨,艰难动乱之后才能给予。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就是说不敢身处天下第一等大功名的意思。老弟前年刚进围金陵,我数次写信大多是恐惧儆戒之辞,也深深知道大名是不能勉强要求。少荃(李鸿章)自同治二年以来屡建奇功,肃清江苏全境,我辈兄弟名誉声望虽然降低,还不致身败名裂,这就是家门的福分。让军旅疲惫困顿的时间已经很长久了,而朝廷并没有贬斥之词,全局没有其他变故意外,这就是我们兄弟值得庆幸的事。只可敬畏上天,认识天命,可不能埋怨上夭,归罪别人。我们用以保养身体,却除疾病的就是靠这个,我们用来维持我家盈满之象,保持通畅、安泰的也是靠这个。 【“盈虚”法(下篇)】 【译文】 让大家严格遵守的只有两句话,那就是“有福分不能尽情享受,有权势也不能用得精光。”有福而不过分享用,所以总是以俭字为主,少用仆人奴婢,少花银钱,自然就是珍惜福分了;有势不多使,少管闲事,少评判是非,没有人感谢你也没有人怕你,则自然可以长久了。 我反复考虑,不辞职就不能回老家。平日里就嫌这样做太急促,成就功业以后引退,则越快越好。 人。我们用以保养身体,却除疾病的就是靠这个,我们用来维持我家盈满之象,保持通畅、安泰的也是靠这个。 |
|
来自: 恰恰365 > 《识人战术书本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