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种菜

 孟溪ProbeT连山 2020-04-09

  曾高飞

  父母是老实巴交的湘南农民,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不管春夏秋冬,雨雪艳阳,父亲都是四点起床下地,精耕细作去了,生物钟钟表一样准确。

  父亲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天道酬勤。要想收成好,就不怕流血流汗,读书做学问也一样。所以,父亲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挨个把四个子女唤醒,希望他们明白一日之计在于晨,趁着空气清新,多读点书,长点知识,把成绩提高。

  父亲农艺差强人意,种的菜,也不是最好的,甚至长得丑,有点营养不良。因为家里没钱,很少施化肥,打农药,只是偶尔浇点人畜肥。长虫了,父亲就蹲下来,用手捉。别的农民可不一样,施化肥,打农药,不用辛苦,就能把菜种得肥嫩翠绿,好看极了——父亲勤快,但不会投机取巧。

  父母种的菜,除了自己吃,更重要的是卖——这可是我们兄弟姐妹的学费和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赶集的日子,天没亮,父母就一人挑一担蔬菜到集市上占地盘了。镇上有很多吃“皇粮国饷”的人,如镇干部、医生、老师,他们没地,也没种菜,吃蔬菜要买。父亲的菜,没施化肥,一副营养不良的长相;没打农药,菜叶千疮百孔。所以,开始的时候,生意并不好,既卖不上价,又没什么销路。但父母没怨言,卖不掉就挑回来。

  镇医院有个德高望重的老医生,也是农民出身,经常买菜,但不轻易下单。有一天,他踱到父母菜摊前停下来,一买就是一篮筐。有人先以为他贪便宜,后又想他不是缺钱的人,于是不解地问他,为啥买这些长相难看的蔬菜?老医生告认他,父亲种的菜一看就没打农药,没施化肥,是原生态的,吃了让人放心。

  听者恍然大悟,一传十,十传百,父母种的菜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供不应求了。但父母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低价原则,比别人价格略低一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菜确实不好看。渐渐地,父母在镇上靠卖菜出了名,指定买我们家蔬菜的人越来越多。

  对父母来说,种菜最重要的,是将流下来的血汗变成一分一角的人民币,攒起来,等寒暑假过后,作为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那时候,我们家,住得破,穿得旧,吃得差,是镇上有名的勒紧裤带过日子的穷苦人家。吃完晚饭,等子女上床睡觉了,父母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把皱成团的纸币掏出来,放在桌上,一丝不苟地抹平,叠罗汉一样地叠在一起,以十元为单位,凑成整数了,就找来一块破布,把人民币包起来,塞在某个角落里,到开学时再找出来。

  我们获得的知识,都是父母种菜换来的。那时候,觉得家里的蔬菜,没什么味儿,只有猪肉,才是最难忘的美味佳肴。可猪肉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有机会尝到两个手指头粗细的三五块。至于蔬菜,并没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刻的、值得回味的印象。

  我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后来陆陆续续地上了大学,参加工作后,也散居到全国各地,作家、画家、教授、博士都有了,我们也成了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现在生活也改善了,餐餐大鱼大肉,也吃腻了,突然觉得最齿唇留香的,就是父母种的蔬菜了。可转眼间,父母已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十多年前,在我们的再三要求下,他们就不种菜了,我们怕他们辛苦,吃不消。他们也住进了小洋楼。

  自家没种菜了,每次回家,我们就溜达到镇上,买一篮故乡的农民种的蔬菜。看见我们提着各种蔬菜回来,父母就忍不住地感叹。终于在前年,父母又种上了蔬菜,他们把屋前屋后的荒地开垦了出来,撒上种子,天天浇灌捉虫,忙得不亦乐乎。他们重出江湖,不为卖,只为子女回到家了,有他们认为最健康的蔬菜吃。他们常常大包小包地快递到天南海北,捎给我们兄弟姊妹。母亲常说:“现在生活不一样了,不愁了温饱,过上了小康。你们的大事,我们也帮不上忙,种种菜,我和你爸既锻炼了身体,又让你们吃得健康环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