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崇升职记:从武夫到任职丞相,历经三朝而不倒的秘密在哪里?

 茂林之家 2020-04-09

“天资权谲性圆通,相业开元治效中。至死未能忘故智,乞铭犹自算燕公。”

这是宋代诗人徐钧所作的为数不多的赞美诗,用简短的二十八字,对盛唐宰相姚崇作了评价,同时也反应出了宋朝时期姚崇的历史名声与当时人们对于贤德宰相的期许。

姚崇升职记:从武夫到任职丞相,历经三朝而不倒的秘密在哪里?

提起姚崇,就不得不说世人皆知的一大典故——唐玄宗走马任姚崇。

这一戏剧性的情节,不仅仅给玄宗留下了选拔贤才的贤君名声,同时也让人潜意识中明白了姚崇是一贤臣。但史事必然不会如此荒诞,玄宗走马任姚崇,是玄宗的刻意安排,而玄宗走马任姚崇这一千古美谈,更是盛唐一大骗局。

文武双全,青云直上

姚崇出身显赫,其父为都督姚懿。有了显赫的出生,姚崇自然而然就成了所谓的官二代。

按照当时的取官标准,姚崇成年后只要经过一系列不成文的规则和招呼,就能轻轻松松步入仕途。少年时姚崇便明白这一道理,所以对科举不甚敏感,反而因为家世的缘故勤习武艺、爱好打猎。

《新唐书》记载曰: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 在这样的传记中,有此十一字便能说明问题了。

武艺精湛外加性格豪爽,想来姚崇应该能当军官去了吧?

姚崇升职记:从武夫到任职丞相,历经三朝而不倒的秘密在哪里?

可惜,一直到二十岁姚崇都未有任何建树。至此他才完完全全投入到学习中去,即长乃好学。历史证明姚崇是有学习天赋的,而且是有相当强的政治天赋。

据史料记载:契丹兵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

简单来说,就是契丹攻打河北的时候,姚崇处理奏折就像流水一般神速,被武则天赏识升官为侍郎。

由此可见,此时的姚崇已经是文武双全了,而仕途也从濮州司仓参军到夏官郎中升为了侍郎,两年后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狄仁杰即该职),可谓是既有出众的能力且是青云直上!

别驾相王,进退有据

担任宰相后的姚崇,可以说是权倾一时,但随后被下调改任凤阁侍郎,因为狄阁老才是主宰,当年狄仁杰担任河北道行军大元帅平叛(即电视剧中崇州案原型)。

姚崇升职记:从武夫到任职丞相,历经三朝而不倒的秘密在哪里?

但是降职的姚崇并没有失宠,武皇降旨让其担任相王府长史(长史又称别驾,王府长史等级最高为幕僚)。相王即李旦,李旦之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这是姚崇与李隆基的历史渊源,只不过此时的姚崇们并不会太过看重李旦父子,原因有三:

第一,此时武皇权势滔天爪牙无数,传位于谁还不清楚,除李家相王外还有梁王等武氏王。

第二,自己长期以来颇受武皇器重,随有一时坎坷但前途无量,况且担宰相有能力有名声的人,巴结李旦父子?倒是李旦父子应该将其奉为座上宾。

第三,就算武皇要还李唐神器,那还有李显呢。

所以政治手腕强悍的姚崇,把握局势游刃有余,待人处事有理有据,李旦也是多有赏识崇敬。不过姚崇不会跟他走的太近,而且还在提防武皇试探自己设置陷阱。

果然陷阱来了,只不过有点等的久。

长安四年,武则天让姚崇兼任夏官(名源于周礼之天下六官,此时为兵部新称号)尚书。

姚崇多机灵,自然明白这是武媚娘在给自己下套,立马表示:

夏官掌兵权,臣为相王别驾担任尚书不利于相王。

老狐狸这话一语双关啊,先是不掉进陷阱里,向武皇表忠心,接着是买相王一个人情,表示我升官与否可是在考虑你啊!其实哪是对相王不利,明明就是对自己不利。

这就是姚崇的精明之处,进退有据。而相王李旦,对此也是感恩戴德十分赏识姚崇,此时的李隆基也明白了,这个老臣不仅仅有能力有名望还对自己家很忠心!

姚崇升职记:从武夫到任职丞相,历经三朝而不倒的秘密在哪里?

顺水推舟,成复国功臣

武则天晚年,姚崇位高权重却是不知取舍,他对李唐武周很难下决断,纠结之下相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先是自己不动声色,随后举荐张柬之等一批人为中枢高官。

这些人是什么人?

都是一心要恢复李唐神器的激进派,狄仁杰在世的时候一方面提携另一方面镇住他们,此时没有狄仁杰而姚崇又举荐。

说明了什么问题?

姚崇要躲在幕后,让他们去和梁王派斗,谁斗赢了都对自己没有害处。

就此,武周政权结束,而担任武周王朝宰相,极度受宠的武周大臣姚崇,又成为了中宗朝的复国功臣。

但没有拜相,姚崇先是被封梁县侯解除了原来的职务,当然实封只有二百户,随后被外放为刺史辗转各州。

原因有二:

第一,参与政变的大臣都在中宗朝被贬黜,姚崇当然不能例外;

第二,武皇参与势力,如梁王太平公主等都嫌姚崇碍手碍脚。

姚崇升职记:从武夫到任职丞相,历经三朝而不倒的秘密在哪里?

姚崇手书

但福祸相依,被罢黜的姚崇可是还有一重身份——原相王府长史。姚崇是相王的人,起码相王是这么认为的,看到姚崇被贬黜相王与李隆基都很是气愤。

不久睿宗李旦即位,姚崇回朝立马担任兵部尚书,李旦的意思很明确,当年你为保护我没掌兵部,现在我给你。又升任中书令,成了实实在在的宰相!

结缘李隆基

李隆基是太子,姚崇自然要去辅佐,辅佐太子就要先确保太子能顺顺利利上位。于是姚崇开始四处运作,就为了李隆基上台,建议皇帝外放诸位皇子以减轻太子阻力,又建议皇帝外放太平公主。结果因为太平公主向李隆基施压,李隆基无奈举报姚崇离间宗室,姚崇被外放为州刺史,辗转各州。

开元元年,李隆基诛杀旧势力以即位,登基稳定朝政后,立马到新丰检阅部队。

都城的军那么多,他为何要大老远跑到新丰去检阅?注意,这次阅兵造就了走马任姚崇的千古佳话。

现在明白了吧,根本就不是为了阅兵,李隆基此行的目的就一个——接回姚崇。

姚崇升职记:从武夫到任职丞相,历经三朝而不倒的秘密在哪里?

姚公祠中姚崇坐像

帝王心术

一个皇帝要让一大臣回京当官,按理说不就是一道圣旨的事嘛,为什么李隆基要大老远的亲自去接呢?这里就彰显着李隆基的帝王心术。

第一,李隆基对姚崇有愧,当初姚崇为什么贬黜?就是因为他给李隆基即位扫清障碍触怒了宗室,而贬黜他的奏折还就是李隆基上的,试问李隆基能不愧疚吗?

第二,姚崇有才能,如果只是对姚崇的愧疚,皇帝只需要一道诏书慰问再给点钱财就完了。但是姚崇是三朝元老,其政治能力和名望都是十分强大的,召回中枢对唐玄宗百利而无一害。

第三,作为皇帝九五至尊,不远千里来接大臣,无论怎么样都会让大臣感激涕零,姚崇能不为李隆基舍生忘死吗?

第四,本来举报姚崇贬黜他就是为了保护,因为当时太平公主势力强大很容易对姚崇姚崇造成威胁。此次玄宗也是为了安慰一下姚崇,试探他的口风,看姚崇是否还对自己有怨气,同时看姚崇是否还有可利用价值。果不其然,姚崇不仅仅没有怨气反而提出了“革新十策“。

姚崇升职记:从武夫到任职丞相,历经三朝而不倒的秘密在哪里?

结语

纵观姚崇的仕途,没有一处不是精打细算。而他与唐玄宗那心照不宣的一幕,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走马任姚崇,虽然是盛唐第一骗局,但是其历史影响仍然十分久远。开元盛世由“革新十策“起步,而这一场好戏,也造就了盛唐的再一次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