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未年至三国时期,各路诸侯风云际会,逐鹿天下。因此不乏著名的战役,如说到北伐战役,就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与姜维的“九伐中原”,当然还有孙权的“六战合肥”与曹操的“北征乌丸”。但如果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曹操的“北征乌丸”是三国时期唯一完全达到战略目标的北伐战役。而在事实上,北征乌丸也是一场勇气与战术完美结合的教科书式战役,是活用兵法理论的标杆之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战役。 曹操为什么要北伐东汉未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中华大地又一次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而在华北地区的兼并混战中,两位英雄脱颖而出,其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豫州部分地区,而袁绍在战胜公孙瓒后,已据有幽州、冀州、青州及并州等四州,尽有河北之地。而一山不容二虎,为争夺华北地区的霸主地位,公元200年,曹操、袁绍两大势力在官渡展开决战。此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强大的袁绍,为统一北方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强强对话中被旧日的小弟曹操击败后,心高气傲的袁绍咽不下这口气,羞怒交加的他很快病亡。在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发生内讧,被曹操乘机各个击破,其中袁谭被诛,袁熙、袁尚则被赶出幽州,投奔三郡乌丸。此时,曹操虽已平定河北,但根基并不稳固,主要面临着以下的不稳定因素。
“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恃其阻远,敢受亡命,以雄百蛮。”——《三国志》。 乌桓,又叫“乌丸”、“古丸”或“乌延”,是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 。公元前209年,匈奴东征大破东胡。东胡部落联盟迅速瓦解分为两支,一支退居乌桓山,称为乌桓部;另一支退居鲜卑山,称为鲜卑。而乌丸部落主要活动在幽、并两州的郡界内。到了东汉末年,诸郡乌丸部首领各自称王,其中位于东北的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丸部落形成同盟关系,故称之为三郡乌丸,由蹋顿总摄三郡乌丸。 袁绍在位时,通过和亲与三郡乌丸结成战略联盟。所以,蹋顿接纳了逃亡的袁氏兄弟及其大量的追随者,此时,他可以直接调动的汉族、乌丸人口已可达30万以上。野心勃勃的蹋顿开始蠢蠢欲动,深藏在他心底,问鼎中原的梦想再次被激活,于是,他开始频繁出兵袭击幽州,并掠走十多万边境百姓。而拥问鼎中原之心的三郡乌丸也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隐患。 在地理位置上, 如果蹋顿(辽西)联合公孙度(辽东),西下进犯幽州,则会对曹操形成巨大的压力。
表据荆楚,襟带江汉,瞰临许雒。——郝经。 儒将刘表雄踞荆襄多年,据有荆州八郡及交州、苍梧、桂阳等地,坐拥疆域数千里,手握雄兵十余万。他与曹操、袁绍曾是东汉未年最强的三股割据势力,而在袁绍战败后,刘表是当时在实力上唯一可与曹操抗衡之人,而且当时刘备也投靠在荆州,更是使刘表如虎添翼。 在地理位置上,如果刘表与东吴的孙权联合,从襄阳方向进攻许都,将是曹操的噩梦。 综上所述,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最大的对手袁绍, 为统一北方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袁绍在冀州、青州、并州等郡深耕多年,所谓烂船也有三斤铁,这些地方亲袁势力盘根错节,再加上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靠了素有野心的三郡乌丸首领蹋顿,两袁想借助乌丸的力量杀回幽州,这在客观上给了亲袁势力希望。所以,冀州、青州、并州等郡亲袁势力随时都有与两袁勾结复叛的可能。 而蹋顿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因为两袁虽然落魄,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氏在河北的影响力及根基还在,他想借助两袁的人脉及军事实力实现入主中原的梦想。另外,在南方,强大的刘表也在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要统一天下就必须主动出击以掌握战略主动权,那么,他应该先北伐乌丸还是南征刘表呢? 对此,高瞻远瞩的曹操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先统一北方,然后再以北方为基地进击南方的刘表、孙权及关中的马腾、韩遂等。因此,消灭三郡乌丸及袁氏残余势力就成为曹操下一步军事行动的目标。但是,其它将领并不能领会曹操的意图,他们大多反对北伐乌丸,而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也很充分,在《三国志》中记载: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关键时刻,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郭嘉力挺曹操。他认为刘表是小富即安之人,既无想法又缺实际行动能力,是不会同意刘备趁虚袭击许都的建议的。同时,现在二袁及三郡乌丸尚未形成气候,正是乘其不备,直捣黄龙击溃他们的好时机,如果错失时机将会是养虎为患之举。最后曹操一锤定音:先北伐乌丸,再南征刘表。 北伐前的精心策划谋定而后动,方能确保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北伐乌丸前,曹操就考虑到粮草运输困难问题及乌丸骑兵强横的特点,做了针对性的对策。 (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太祖患军粮难致,(董)昭建策凿渠自滹沱河入泒水,名曰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潞河名曰泉州渠,入海、通运。” ——《三国志》。 为了解决北伐乌丸粮草运输困难问题,早在公元206 年,即袁尚、袁熙投奔三郡乌丸前,曹操就已经派董昭开凿了两条漕运渠:一条是“平虏渠”,从现在的河北省饶阳县直达沧州市;而另一条则是“泉州渠”,即在今天津市的宝坻、武清二县境内。由此可见,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曹操就未雨绸缪,已做好了北伐收拾三郡乌丸的准备,而二袁投奔乌丸正好给了他出兵的借口。 (二)、北伐路线选择 三郡乌丸的总部设在柳城(今辽宁朝阳市),曹操要从华中平原进攻柳城,只有三条路线可选择,其中两条路线要越过燕山天险,另一条路线是走傍海道(后来的山海关)。 第一条路线。燕山古北口道:顺义—渔阳—古北口—白檀—汇合卢龙道—平冈(白狼山)—柳城。 第二条路线。燕山卢龙道(喜烽口):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县)—卢龙口(喜峰口)—白檀(现滦河上谷)—平冈(白狼山)—柳城。 第三条路线。傍海道(山海关):无终县—碣石—柳城。 因为当时燕山的二条路线(古北口道及卢龙道)均已荒废已久,所以曹操的北伐路线只能选择走傍海道。而当时傍海道是进入辽西(另两条通道已荒废)的唯一通道,蹋顿也安排了重兵镇守此路,曹军要由此路进入辽西,一场恶战是避免不了的。 (三)、征调精兵强将良谋 战役的胜负虽然取决于多种困素,但做为在战场上直接对决军队,仍然是战役胜负的决定因素,而毫无疑问,军队的强弱又是由将领、谋士、士兵的素质直接决定的。做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曹操对此洞若观火,他针对乌丸骑兵强横的特点,已提前做好大规模骑兵做战的准备,这点从他在将领及兵员的选择上可看出端倪。
虎豹骑是曹操最核心的精锐骑兵,也是东汉未年成建制的最强骑兵部队。虎豹骑的诞生是曹操统一天下的需要,其中一个目的正是为了对抗拥有强大骑兵部队的袁绍、乌丸及西凉割势力等。在南皮之战中,首次亮相的虎豹骑就小试牛刀,击溃了袁谭的军队并将袁谭斩首。而禁卫军则是负责保卫曹操的军队,是曹操军队中仅次于虎豹骑的精锐之师。 曹操此次北伐带上两大王牌骑兵之师,可见他对此次北伐是志在必得。另外,在将领的选择上,曹操也是煞费苦心。
在北伐将领的选择上,曹操做到有的放矢。既有骁勇善战的良将,又有对乌丸有着丰富做战经验的战将,而这些将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超强的骑兵作战能力。 (1)、五子良将选其三 张辽:张辽位居五子良将之首,他的家乡是并州雁门郡马邑县。当地人习戎马,畜牧於野,因此张辽自幼就骑术娴熟(后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他以八百骑兵冲击孙权十万之众的营盘,大获全胜,是他的成名之作)。 张辽 徐晃:五子良将之一,曹操曾称赞他:“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张郃:五子良将之一(后在关中之战大败马超的西凉骑兵)。曹叡曾称他为“猛虎”。 曹纯:虎豹骑的首任统领,以骁勇擅战著称。此次北伐曹操带上了虎豹骑,而做为统领的曹纯自然也在出征之列。 韩浩、史涣:执掌禁军,以忠勇著称,均是曹操最为信赖的将领之一。 张绣: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他曾经因为曹操纳了他的嫂子而偷袭曹操,一代枭雄险些因此而丧命。由此可见张绣战力之强。但可惜的是,大军还未到达柳城,张绣就先去世了。 鲜于辅、招牵:两人均有丰富的对乌丸作战经验,其中招牵还担任过乌丸兵的首领,可以说是对乌丸知根知底。 徐晃 阎柔:是一个狠角色,曾任乌桓司马,在乌丸及鲜卑人中有很高的威望。而在曹操攻破南皮后,阎柔领导乌丸、鲜卑等归附曹操。 郭嘉:曹操帐下第一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熟读兵书的曹操对于“庙算”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北伐乌丸是他统一北方的必须之战,也是必胜之战,这是他统一天下的前提。所以,曹操没条件就创造条件,如开凿漕运渠,用奇兵奔袭柳城(下面讲到)等;有条件的就优化条件,如根据乌丸骑兵强横的特点挑选擅长骑术的将领及虎豹骑、禁卫军出征等。而在精心做好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后,曹操开始剑指柳城。 北伐乌丸:白狼山之战奠定胜局为了统一北方,继而以此为基础统一天下。在经过精心策划后,公元207(建安十二年)年五月,曹操出兵北伐乌丸。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大军到达无终后却遇到了难题。
人算不如天算,大雨阻断傍海道。曹操原定的北伐路线是走傍海道直捣乌丸的老剿柳城,但大军在七月到达无终后,天公却不作美连降大雨,此时傍海道已是“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想从傍海道到达柳城已行不通,而原地等待则会暴露战略目的,如果撤军则前功尽弃,曹操该如何选择呢? 方法总比问题多,这句话也适用于军事方面。在关键时刻,曹操显示出了一名优秀军事家的素质,他决定采用向导田畴的建议,改从已废弃二百多年的卢龙道进军。卢龙道需翻越燕山,路途险峻且道路已塌陷损坏,需一边行军一边开路架桥,而更为可怕的是,由于此路是一条单行道,只要蹋顿在沿途或出口安排守军阻击,包括曹操在内的曹军就会遭到团灭。但曹操决定冒险进军,当然不是盲目冒进,而是有策略地突袭。 化危局为良机,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目的。为了实现攻其不备的战略目的,曹操将军队一分为二,他亲自帅虎豹骑及诸将做为前哨,丢下所有辎重急行军;而行动较慢的大部队则做为援军在后跟进。就在曹军在卢龙道上艰难行军时,以蹋顿为首的乌丸大佬及二袁还以为曹军已受阻于傍海道,因此,他们在军事上并没有做任何防备。
经过半个多月的急行军,曹军的先哨队伍顺利翻越燕山,到达离柳城约200里之遥的白狼山。此时,曹操因主力部队尚未到达,就打算先在白狼山整休队伍,等待主力部队到达后到进攻柳城。但就在此时,乌丸的探兵发现了曹操的先头队伍,而蹋顿等乌丸大佬、二袁在得知曹军已兵临白狼山后,顿时惊慌失措,匆忙集合骑兵队伍杀向白狼山。 由于曹兵犹如神兵天降,蹋顿等人慌乱之间犯了大错。他们本应在柳城外围布下重兵,与柳城互成犄角之势消耗曹兵,因曹兵是劳军远征,必然不能持久。但蹋顿却轻易倾巢而出找曹操决战,这正中曹操下怀。
“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觽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觽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三国志》。 蹋顿帅乌丸数万骑兵浩浩荡荡杀向白狼山,真是马蹄声声惊人心!由于曹军都是轻骑兵,左右将士难免心中恐惧,但曹操却胸有成竹。他指挥军队抢占有利地形,并先在山上布好阵,而乌丸骑兵虽众(数倍于曹军),但见到曹兵阵列整齐,也不敢贸然进攻,只好在山前列阵。此举使乌丸军队锐气受挫,同时也让曹军情绪稳定了下来。 而曹操则登高从容观察敌阵,他发现乌丸军阵不整,而且阵角已有松动的迹象,曹操心中暗喜:此乃天助我也,破敌当在此时。于是他授权张辽帅虎豹骑及诸将冲击敌阵,曹军居高临下冲下来,有如天降神兵,势如破竹,乌丸骑兵虽强,奈何整体作战能力较差,阵形顿时被虎豹骑冲散。而张辽等人更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将晕头转向的蹋顿斩首,群龙无首的乌丸军队很快四处溃散,曹操乘势再拿下柳城,平定辽西。随后辽东、右北平二郡乌丸首领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公孙康,至此,曹操一举解决了三郡乌丸之患。
曹操一举平定三郡乌丸后,感觉到唇亡齿寒的辽东割据势力公孙康深感焦虑,害怕曹操会攻打辽东。因此,公孙康收留了来投靠的二袁,打算借助二袁的力量共同对抗曹操。 但曹操并不打算进攻辽东,因为公孙康的存在可确保边境不受高句丽侵扰,更为重要的是,他想借公孙康之手杀了二袁,因此,曹操在平定三郡乌丸后就直接班师回许昌了。果然,公孙康在探知曹操班师后,知道曹操无意攻打辽东,他就设计杀了二袁,将其人头送给曹操做为投名状。 在天降大雨造成傍海道不通的情况下,曹操果断改变行军路线,改走废弃已久的卢龙道进军柳城。此举既可实现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的目的,但同样存在着可能被乌丸团灭的巨大风险。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时曹操显出了一名优秀军事家的素质,他亲自帅前锋队伍开路,历尽艰险后终于顺利到达白狼山。而此时蹋顿及二袁则在慌乱中应对失策,竟采用弃城而出的自杀式战术迎战曹军。 此时胸有成竹的曹操则先以静则动,占据有利地形。并在观察到敌军的破绽后,再采取居高临、势如破竹的战术用虎豹骑冲散乌丸骑兵阵形,并擒贼先擒贼斩首乌丸统帅蹋顿,而群龙无首的乌丸则兵败如山倒,曹操取得完胜。 四、结语在官渡之战中击败最大的对手袁绍后,“壮心不已”的曹操要达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的统一北方目标,就必须扫除统一北方的最后一个障碍——虎踞辽西的三郡乌丸。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北伐乌丸势在必行。 在经过精心策划后,曹操于公元207年开始北伐乌丸。但还是百密一疏,连绵的大雨使原定的北伐路线傍海道不通,此时,曹操显示出了一名优秀军事家的卓越才能,他化危局为良机,决定冒险走废弃已久的卢龙道突袭乌丸总部柳城。曹操此举是一次军事大冒险,因为只要蹋顿在卢龙道出口安排士兵阻击,曹军就会有去无回,当然也包括曹操本人。这次军事冒险显示出了曹操无畏的勇气及超前预测能力、应变决策能力。 而在前哨队伍到达白狼山后,曹操又因地制宜,他抢占有利地形居高布阵。然后趁敌军阵角松动之机,利用虎豹骑居高临下之势冲散数倍于已方的乌丸骑兵阵形,而张辽也在乱军之中将乌丸首领蹋顿斩首,从而使乌丸军队迅速溃败。在这场遭遇战中,曹操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始终能在电光闪石之间做出正确的战术安排,是曹军能以少胜多打赢白狼山遭遇战的关键。而反观蹋顿却在重压下应对失当,虽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但因贸然出击使优势丧失殆尽,导致最终兵败身亡。 从曹操北伐的过程及对战术理论的灵活运用可看出,这是一场将勇气与战术完美结合的教科书式战役。而在1500年后,以色列的阿里埃勒·沙龙完美复制了此次战役:第四次中东战争,在以色列开战不利的情况下,沙龙孤军深入埃及腹地,最终成功扭转了战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