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说,古人认识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从而让自然为我所用。古人的学问是有着极强的实用主义的,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去定义、分类事物的,而是在对事物特点的区别、归纳基础上,才进行定义和分类的。所以在三阴三阳划分完成之后,古人随之就将三阴三阳各自的特性标注出来,即六气概念被提出来了。六气概念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中“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⑥;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即太阳之气以寒水名之;阳明之气以燥金名之;少阳之气以相火名之;厥阴之气以风木名之;太阴之气以湿土名之;少阴之气以君火名之。然而,太阳本为巨阳、大阳、老阳,为何偏偏对应“寒水”呢?少阴本属阴,对应于“九泉之下”的部分,怎么又以“君火”名之呢?这个千古疑案,不论在易学界,还是中医界,好象都被整体遗忘了似的。没有人去碰触它,甚至连提起的也很少。对于做学问中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古训,在这个问题上好象已失去功效。历代以来,都将“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当成约定俗成的公式,只管拿过来就用,而绝不去探寻公式背后的理论来源。其实,对于细心的读者来说,根据上文我循着古人的思维模式推演出天地阴阳,再根据天地阴阳推演出三阴三阳之后,应该能够对六气的来源产生一点模糊的印象了。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大气层的平流层部分,即是古人定义的太阳,根据现代科技探测得出其温度保持在-55℃左右基本不变,由于没有上下温差,空气也就不会形成上下方向的对流,但是地球是在不停自转的,随着地球的自转惯性,这层大气自然会形成一种平流状态。就其这结特性,虽然其处在最外层且体积最大,具有“巨阳、大阳、老阳”特性,但其温度却是最低,所以古人将太阳之气以“寒水”命名。从此可见,太阳寒水,是古人严格遵循天地自然之特性来表示的,并非是没有根据的臆想猜说。而从中医角度分析,足太阳膀胱亦主一身之表,而体表之温度亦低于体内温度,非常准确的验证了古人“天地一大生命,人身一小天地”的观点。上文分析过,对流层的上部分即为阳明,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一公里,温度差不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叫对流层。对流层里有大量的水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我们知道,空气越低,气候越干燥,最明显的就是从潮热的夏季过度到凉爽的秋季时,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干燥,即秋燥现象。而秋季对应五行中的金,所以又有金秋之说。而五行之中金之气为燥。所以阳明之气便自然被称为“燥金”了。在中医中阳明主胃,胃之气主降,而阳明经又具有多气多血特点,这与大气圈对流层富含云雨雾雪等水蒸汽的特点不谋而合,再次验证了“人身为一小天地”观点的正确性。前文论述过,少阳为贴近地表的那部分大气层,亦是大气层中温度最高的一部分。另外,在古人的观念中,君王代表天,是来管理教化人间百姓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君王毕竟高高在上,其尊贵之身不可能事事躬亲,很多事情都由宰相来代行其职,将君王恩泽温暖施于人间。宰相在这里也可以代指百官,直接贴近基层,服务管理百姓,从而将帝王的温暖转化、传播给全国的百姓,而百姓得到恩泽后,也才能顺利生产回报国家。所以,将温暖带到人间的,正是宰相所代表的百官,这与贴近地面、温度最高的大气层有一定的相似性,故而对应少阳这部分的大气层,将其所具有温煦大地孕育万物的特点,以“相火”来命名,就容易理解了。从中医角度观之,少阳主胆,为半表半里,而胆又主春生之气,“十一脏取决于胆”,这与贴近地表这部分的大气层的功能是一致的。试想如果没有这部分大气的温煦作用,地表上面的万物便无法孕育生长,大气的对流现象也无法完成,天上人间生机顿失,这不正是说明一切取决于少阳吗。前文论述了厥阴为附着于地表的植物,因其为有形之物,属阴,而又处在阴发展到极端欲向阳转化阶段。由于受地球自转和大气对流影响,这一部分始终处在“树欲静而风不止”状态之下,所以古人将厥阴之气命名为“风木”。在中医之中,厥阴为肝,少阳为胆,二者一为阴木一为阳木。阴者有形为肝,阳者无形为胆。而通过上文三阳三阴划分来看,不难发现,少阳所代表的部分(贴近地表的大气层),与厥阴所代表的部分(地表之植物),其实是相重合的。之所以五行属木,是由于他们都具有五行中木的升发这一特性。另外,《黄帝内经》中将肝称为“将军之官”和“罢极之本”,对此如何理解,也一直成为历代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众说纷纭,未有定论。通过上文三阴三阳对大自然的总结来分析,采用“取象比类”方法,这一问题就显得比较形象了。试想一下,将军具有受国家驱使而驰骋疆场,行使保家卫国之天职,其风卷残云之势是不是与大自然中摧枯拉朽的狂风十分相像?而中医中认为“肝主怒”,也与怒发冲冠的将军相吻合。《说文解字》中“罢”是一个象形字,繁体字为:罷,意为网住贤能之人为我所控制。后来引伸为停止、解除、罢免的意思。所以“罢极”应该理解为停止、解除极端事件发生的意思。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什么才是极端事件呢?无非是能引发国家危亡的内乱或外患。而能制止内乱与外患靠的是什么呢?不用说肯定是国家的将帅与军队了。所以,《黄帝内经》把“将军之官”的肝,看作是“罢极之本”,意即为解决、防止极端事件的根本。这样来理解,才是最贴切与合理的,而如果像当下网络中所理解的:““罢”,音义同“疲”。“罢极”是极度疲劳的意思。“这样解释就与文意不合、牵强附会,而显的不伦不类。现代科学发现,整个地球表面是由约29%的陆地和71%的海洋所组成。土少而水多,其土当然可称为湿土了。所以代表地表部分的太阴,其气被称为“湿土”,也就十分恰当了。而中医认为脾胃互为表里,都属土。只不过有形者为阴土,即太阴脾,对应地表部分;无形者为阳土,即阳明胃,对应大气层的对流层部分。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即是“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所示,地出有形万物,万物具五味之性,入胃化气,清升浊降,成无形之象。六气之中,最难理解的恐怕就是“少阴君火”了。根据上文的论述,少阴对应的本为地壳以下部分,而这部分也被古人称为“九泉之下”,应该是阴暗不见天日的地方,怎么又以“君火”来标注其气呢?而且在讲解“少阳相火”这节时,已指出君王是代表上天的,而宰相代表君王来管理人间百姓万事,所以贴近地面之气被称为相火。自然君火应该在天上也才合理的。其实,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实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还没有深入理解。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不妨先转述一段《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出生故事:“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意思就是说刘邦的母亲刘媪曾经在一个小山坡上睡着了,梦到自己跟一个神仙在交配。这时候突然电闪雷鸣,正好刘邦的父亲太公出来寻找看见一条龙伏在刘媪身上。之后刘媪就有了身孕,生了汉高祖刘邦。这虽然有点象神话故事,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却从此将真龙天子作为了皇帝的代称,而皇帝也被看成是真龙下凡。而传统认为龙是纯阳之物,习惯居于深渊,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龙在的地方就有生气,即风水宝地。所以作为真龙天子的皇帝,一般也都是呆在皇宫之中,深居简出,所谓“皇帝出宫,砖瓦成精”,一但皇帝出宫了,多是有大事发生。而皇宫就是一个国家最核心、最机密、最幽深的地方。平常百姓是无法涉足的。所谓“侯门一入深似海”,只有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安居在水深的地方。从阴阳角度来理解,外为阳,内为阴,而皇宫作为最核心最机密最幽深的地方,是属于极阴之所;而皇帝作为真龙天子,又是属于极阳之体。所以只有极阳之体才能居住在极阴之所。就象纯阳之龙才能住在极阴的深渊之中一样。那么,再来看看地球内部的构造。目前,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熔点温度的关系式推导得出,在地心处的温度大约为4300~6800℃。这是由地心所承受着整个地球的压力,密度最大,所以温度也就最高。这是不是有点象皇帝一样,掌管整个国家的权力,也就要承受着整个国家的压力,所以皇帝的能量必须也要足够大才行。之所以讲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少阴所代表的地下部分,虽然是处在地球最深处,但其温度也是最高的,其位置可类比为一国之皇宫,或深渊之龙宫。也就是说,只有自身具有相当的较高温度,才能敌抗得住地下深处的巨大压力。由此可知,少阴虽然处于最幽深的底部,但其自身也具有相应的高温来抵消,所以,少阴之气以“君火”命名,也是与其现状相吻合的。而从中医角度理解,少阴主肾,太阳主膀胱,其五行属水,一为阴水,一为阳水,且二者互为表里。而根据“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原理,极阴者处地下,内含真阳;极阳者居天外,温度极寒。而古人将肾中真阳又称为“龙雷之火”,是不是有点真龙天子的味道呢?而一旦“龙雷之火”外跃,则为害非轻,是不是也与皇帝出宫必有大事发生相似呢?至此,六气根源就讲解完了。这一讲解方式完全遵循了“天人合一”与“取象比类”的传统思维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对大自然的研究成果,以天地自然的规律为基准,同时结合中医对人体内部的理解,将三阴三阳的关系和六气根源与命名的原因,进行直观的讲解,而绝对没有加入个人相当然的成份。我相信,以这种方式进行讲解,既直观,又易懂,同时又符合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后面,我们继续沿着这一思维模式,来揭开太极图的神秘面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