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比例与功能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老宋329 2020-04-11

黄连与吴茱萸 配伍 比例 与功 能关 系的相 关性分析 杨 威 ,金 香 兰 ,于友 华 ,孙 明杰 ( 中 国 中 医研 究 院 基 础 理 论 研 究所 ,北 京 l00700) 关 键 词 :黄 连 ;吴 茱 萸 ;方 剂研 究 ;中 药 配伍 中 图分 类 号 :R282 .7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06.325O( 2003 ) 11-0049.02 黄连 与吴茱 萸 的配伍 应用 ,在 临床 常用且 非 常 有效 ,其功效 常 随 二 药 药量 配 比不 同而发 生变 化。 黄 连 苦 寒 ,归 心 、肝 、胃、大 肠 经 。 功 能 清 热 燥 湿 ,泻 火解 毒 。 吴 茱 萸 辛 苦 ,热 ,有 小 毒 ,归 肝 、脾 、胃经 。 功 能 散 寒 止 痛 ,疏 肝 下 气 ,燥 湿 。 二 药 配 伍 ,黄 连 气 味 苦 寒 ,味 厚 于 气 ,味 苦 而 厚 ,清 泻 心 火 ,阴也 ;吴 茱 萸 辛 热 疏 利 ,开 郁 力 强 ,疏 泄 肝 木 ,阳 也 。 二 者 一 寒 一 热 ,一 苦 一 辛 ,一 降 一 升 ,一 阴 一 阳 ,相 反 相 成 , 互为母子( 五行 ) 。 因而 虽只 两药 ,但随 着 二者配伍 比例 的变化,在历代 中医古籍 中却 组成 了诸 多不 同 功用 与 主 治 的 方 剂 ( 见 附表 ) ,其 中左 金 丸 最 为 著 名 与 常用。笔者认为 黄连 与吴茱萸 配伍 比例 与功用主 治之 间存在 一定 的相关性规律 。

 1 以黄 连 为 主 之 配伍 ,功 主 去 火 二药配伍 ,以黄连为 主,且两 药药量 比例较 大者 ( 2 :1 ~12:1) ,功 主 去肝 火 ,用 治 肝 火 盛 之胁 痛 、呕 吐 吞 酸 诸 症 。 如《丹溪心法》左金 丸 ,黄连 与吴 茱萸 药量 比例 为 6 :1( 12 :1) ,主 要 用 治 肝 经 火 实 之 胁 痛 、寒 热 、呕 吐吞酸、嘈杂嗳气、口苦咽干 、咳嗽、淋秘诸症 。方 中 以 黄连 为 主 ,清 泻肝 胃之 火 ,使 肝 火 得 清 ,胃火 自降 , 少 佐 吴 茱萸 ,既可 取 其 下 气 之用 助 黄 连 和 胃降 逆 ,又 可 以其 辛 热 妨 制 黄 连 过 于 苦 寒 害 胃伤 中 ,使 泻 火 而 无 凉 遏 之 弊 。 再如《圣济总录》甘露散 ,黄连 与吴茱 萸 药量 比 例为 2:1( 黄连一 两,吴茱萸 半 两) ,但制 方过程 为二 药同炒至茱萸黑 色为度 ,去茱萸 不用 ,单 用黄连 ,故 其方黄连 用量亦远大于吴茱萸。方 中黄连清 泻心 火 而去除暑热之气 ,佐用吴 茱萸以防其冰覆之虞。 又如《张 氏医通》抑青 丸,黄连 与吴 茱萸 药量 比 例 虽 为 1:1,但 水 煎 再 干 后 ,去 吴 茱 萸 不 用 ,只 取 黄 基金项 目:国家 重大基 础研究 规划项 目( 1990544) 连 焙 燥 研 末 为丸 ,亦 是 只 取 吴 茱 萸 之 性 味 而 不 用 其 药之 意 ,方 中实 际 黄 连 用 量 大 于 吴 茱 萸 。 此 方 用 于 清 泻 肝 火 ,主 治 肝 火 所 致 胁 下 急痛 。

 2 以 吴 茱 萸 为 主 之 配 伍 ,功主 去 酸 《松崖 医径》秘传 正 胃丸原 方为 二 药各 一两.共 浸 7d,去 黄 连 ,单 用 吴 茱 萸 焙 干 ,制 丸 ,主 治 吞 酸 。 吞 酸 为 胃气上 逆 所 致 ,吴 茱 萸 “ 下 气 最 速 ” ( 《本 草 衍 义》) ,但 吴茱萸辛 热之性较重 ,易损 气动火 ,而经云 : “ 诸逆冲上 ,皆属于 火。” ( 《素 问· 至真 要大论》) 为 防 其 辛热助 火 ,故佐 以等量之黄连 ,以黄连之苦寒性 味 减 抑 吴茱 萸 之 辛 热 之 性 ,黄 连 用 其 性 味 而 不 用 其 药 , 吴 茱 萸 用 其 功 而 改变 其 性 味 。 

3 二 药药量 相近之配伍 ,功 主止 泻 黄 连 与 吴 茱 萸 两 药 小 比例 配 伍 ( 1:1 ~2 :3) 者 , 主 治泻 、痢 诸 症 ,但 随 寒 、热 性 质 不 同 ( 赤 白痢 ) 而 有 随症 变 化 。 如《圣 惠方》茱 萸丸 ,为吴 茱萸、黄连各 二 两,研 末 ,饮 饭 为 丸 ,用 治 水 泻 不 止 。 因 二 药 一寒 一 热 ,等 量 互 为 消 减 ,故 整 方 寒 热 之 性 不 显 ,无 极 性 偏 颇 之 弊 ,以 治水 泻 。 又 如《朱 氏集验 方》戊 己丸 ,以二 药等分为丸 ,用 治诸 痢腹痛 后 重。但 赤痢 者,以 当归、黄连 、甘草汤 送 下.白痢 以吴 茱萸 、生姜 汤送 下。赤痢 为热痢 ,应 治之 以寒 .故 加 用 黄 连 之 苦 寒 及 血 分 药 当归 ,以利 于 清 热止 痢 。 白痢 为 寒 痢 ,应 治 以 热 ,故 加 用 吴 茱 萸 、 生 姜 二 热 药 ,以 利 温 中止 痢 。 又如《圣 济总录》茱萸丸 ,黄连 一两半 ,吴茱萸 一 两 ,两 药 药量 比例 为 3 :2,和 蜜 为 丸 。 用 治产 后 赤 白 痢 日久 ,脐 腹 冷 疼 。 因产 后 痢 久 之 病 ,故送 以养 血 致 阴 之 芍 药 汤 。 又 如《奇效 良方》变通 丸 ,吴茱 萸、黄连各 等分。共用酒浸透 ,各 自择 出焙 干 ,各 为细末 ,各 为粟 米饭 纯之黄 连 丸或 吴 茱 萸 丸有 所 不 同。 治 疗 赤 白 痢 相 丸 ,如梧桐 子大 ,每服 30 丸。功 能清 热燥 湿 ,化滞止 杂 ,各 15 丸 ,用甘 草 干姜 汤下 ;红 痢, 甘 草 汤 下 黄 连 痢 。主治赤 白痢 ,脐腹痛 ,日夜无度 ,脓血相杂 ,里急 丸 30 丸 ;白痢 ,干姜汤 下吴茱萸 丸 30 丸。其 变通之 后重及治肠风 下血。 因二 药共用 酒浸透 ,其性 味 已 义一在 共用酒浸 ,则 二药 互为佐 制, 药性 变通 ;二在 有相互作用 与中和 ,虽后各 自为丸 ,但其性味应 与单 根据具体病情 ,变通用 药。 附 表 历 代 中 医古籍 中黄 连 与吴 茱萸 配伍 方剂 一 方剂名称 出 处 配伍比例(连:荧) 功用主治 制 荆 送暇方式 莱萸丸、黄连丸 《太平圣惠方》 l :l 水泻不止 软饭为丸 粥汤下 戊己丸 《朱氏集验方》卷六 l :l 诸痢腹痛后重 米期为丸 赤痢,当归、黄连、甘草j矛下;自痢莱 莱荧丸 莱荧丸 二宜散 《普济方》卷三九七 《圣济总录》卷一六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变通丸 <奇效良方’ 卷十三 左金丸 3 :2 2:l 或l :2( 赤脓黄连末倍 之,白脓茱荚倍之) 1:l 或单用 《丹溪心法》卷一· 火 6:l 或12:l 六 《医学正传》 《景岳全书> 秘传正胃丸 《松崖医径》卷下 等量去连 黄连丸 《朱氏集验方) 卷六 等量去萸 甘露散 《圣济总录) 卷三十四 2:l,去萸 抑青丸 左金丸 产后赤 白痢 目久,脐腹冷疼 蜜丸 脓血痢 为末 荧、生姜汤下。 空心食前,煎芍药汤下 空心 .食前米饮调下 赤白痢,脐腹痛.日夜无度.脓 共用酒浸透,各自 如赤自痢相杂,各 15 丸,用甘草干 血相杂.里急后重及治肠风下 择出焙干.各为细 姜汤下;红痢、甘草汤下黄连丸30 血 末,各为粟米饭丸 丸;自痢,干姜汤下吴莱荧丸30 丸 肝火。用于肝经 火旺.噼肋胀 水丸或蒸饼丸 自汤下 痛,呕吐吞酸,嘈杂暖 气,口苦 咽干,舌红.脉弦数 肝藏火实,左胁作痛者;肝热左 为末作丸 胁痛,咳嗽 泻肝火行湿,为热甚之反佐 肝必胁肋剌痛,或发寒热,或头 目作痛,淋秘泄泻及一切 肝火 见 症。 吞酸 肠风下血 暑气 《张氏医通) 卷十六 等量,水煎干去吴茱萸 肝火胁下急痛 《张氏医通) 6:l 肝经郁热,吐酸绿青黄水 培干为丸 米饮汤下 较饭为丸 空心以来饮送下,更以胃风汤翦 不用莱荧,黄连为 食后茶清或新水调下 细散 取黄连焙燥,为细 空腹温开水送下,或睡前温酒送下 末,水泛为丸 4 二药不同配 比对 寒 热证 动物模 型病 理产 生不 同 影 响 李盛青 、黄兆胜等运用类寒证 、热证模 型大 鼠观 察 了 黄 连 与 吴 茱 萸 不 同 比例 配 伍 的 药 效 学 作 用 “ ]。用党参 与黄 芪 给 大 鼠灌 胃造 成 类 热证 模 型,用大黄 、黄连 与黄芩 灌 胃造成 虚寒 证模 型 ,再分 别用黄连 与吴 茱萸 比例为 6:1( 左 金丸 ) 、2 :1( 甘露 散 ) 和 1:1( 茱萸丸 ) 的煎剂治疗。 结果 :左金丸 和甘 露散 能使 类 热 证 大 鼠血 清 IL.6 和 H 降低 ( P < 0.05) ,茱萸丸改 变不 明显 ;左金 丸 和甘 露散 能使 类 热 证 和 虚寒 证 大 鼠红 细 胞 膜 钠 泵 ( Na .K .ATP 酶 ) 和钙 泵( ca2 .M .ATP 酶 ) 的活 性 显著 降低 ,有 消 除热 证 病 理 改 变 和 加 重 寒 证 病 理 改 变 的效 应 ,即寒 性 的作用 ;茱萸丸对 肝细胞 超微 结 构 的影响 中表现 出有减 轻类热证 的作 用 ,而体 温 、血清皮 质醇( Cor) 、 l7.羟皮 质类固醇( 17.OHCS ) 的改变未 见减轻 类热证 或 增 强 类 热 证 的作 用 。 陈艳 芬 等通 过 灌 胃无 水 乙 醇 和 冰 NaOH 建 立 大 鼠寒 热证 胃黏膜损 伤模 型 ,并观 察 左金丸 与反左 金 在模 型 上 的 药 效 反 应 。 左 金 丸 能 明显 减 轻 热 证 模 型 中大 鼠的急性 胃黏膜损伤 ,而反 左金则无此效。 反 左 金 在 寒 证 模 型 中 则 体 现 出 与 左 金 丸 相 当 的 药 效 。 陈蔚 文 等报 道 采 用 薄 层 层 析 和 紫 外 吸 收 光 谱 测 定方法 ,比较黄连 与吴茱萸 不 同配伍 比例( 6:1 与 1: 1) 及 提 取 方 法 对 其 化 学 成 分 的 影 响 一。。 表 明不 同 配 伍比例并未 引起 药物 化学 性质 的 变 化,在 6 :】配伍 比例 中黄 连 主 要 有 效 成 分 小 檗 碱 的 浓 度 明 显 增 高 , 传 统水 提 法 较 醇 提 法 可获 得 较 高 浓 度 的吴 茱 萸 生 物 碱 。 ( 下 转加 页 )

( 上接 第 50 页 ) 虽然 上 述 热证 动物 模 型 不 一定 与 肝 火 证 完全 一 致 ,但 从 一个 侧 面 证 明 黄 连 与吴 茱 萸 不 同 配 伍 比 例 对 寒 证 、热 证 动物 模 型 的 病 理 改 变 产 生 不 同 的 作 用 效果 。这 与前述 结论 相 一致 ,即对 相 同疾病 不 同寒 热 性 质 证 候 的治 疗 以及 不 同病 位 疾 病 的 治 疗 均 可 兹 二 药 不 同配 伍 实 现 。 从 二 者 主要 有 效成 分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二 者 配 伍 比 例 改 变 未 引 发 其 固有 主 要 有 效 成 分 的 化学 性 质 变 化 ,因 而 二 者 配 比 变 化 导 致 功 用 主 治 改 变似 应 从 多靶 点 复 杂 系 统 理 论 方 面 解 释 ,也 需 要 进 一步 更 系统 、更 科 学 严 密 的 实验 研 究加 以验 证 , 以期 从 根 本 上 揭 示其 内在 作 用 机 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