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镇中心校还有必要保留吗

 zjp67 2020-04-11
多年来,农村乡镇的中小学教师,从入职分配、工作调动、工资核定,到评先树优、提拔重用、职称晋升等,都要跨跃一个门槛——乡镇中心校。
从某种意义上说,乡镇中心校如同县(市)教育分局,掌管着全乡镇中小学的人财物,决定着教师个人的职业命运。
以笔者当地为例,乡镇中心校的沿革大体是:(公社、乡镇)文教助理——文教组——教育组——教育管理办公室(教管办)——中心校。
在2000年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多数地方实行乡镇财政包干,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主要由乡镇负责。乡镇教管办在教育管理和指导协调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完成,从2003年开始,国家取消乡镇“统筹提留”和农业税,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也逐步由乡镇划入县级统管,乡镇教育管理和人事权也逐渐收归县教育局。为了区别以往,乡镇中心校应运而生。
乡镇中心校出现后,教管办并没有撤消,只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行使同样的职能。可见中心校并不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学校,它既没有得到外界认可,也被业内人土虚化,多出现在公文和门牌上。由于乡镇驻地原来均设过中心中学、中心小学,因此,“中心校”的名称很容易造成错乱,有点名不副实。
中心校集乡镇教育人财物于一身,校长(教管办主任)的权力越来越大,学校教师反映较大。
一是行政职能过多,重复管理。
乡镇中心校从辖区内中小学校的布局规划、财务管理、人事安排、师资调配、业务指导考核、职称申报、评先树优等无所不包,高度集权于一身,等同于乡镇“教育局”。这种管理机制时间长了,必然出现擅权行政、重复设卡,限制了学校的自主权,增加了教育行政成本,影响了工作效率。特别是人口规模较小、学校较少的乡镇,弊端尤为明显。
二是工作人员过多,人浮于事。
乡镇中心校管理人员,从最初的3~5人到10几人,有的一度达到20几人,并与县级教育局对口设置或因人设事,挤占了学校教师编制,出现“关系人”进“疗养院”的情况,而且在职称评定、评先树优中抢占名额。这一现象,严重挫伤了学校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成为乡镇学校教师的一大诟病。
三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作风亟需转变。
中心校工作人员由于长期脱离学校和教学一线,忙于迎来送往、勤杂事务,养成了懒散庸滑习惯,缺乏进取和竞争意识,对下属学校和教师的业务指导已没有多少针对性,有时常常被老师们吐槽。同时,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又滋长了擅权专断、推诿扯皮、吃拿卡要、门难进事难办等陈规陋习。
​面对乡镇中心校的诸多弊端,当务之急是简政放权、转变作风、强化服务,以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山东等多个省份的不少地区,已经对中心校进行了初步整顿,主要是压缩过多人员,下放部分职权,收到明显效果。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农村生源逐渐减少,各地逐步实施了撤点并校。到目前为止,当地小的乡镇仅保留了1处中学、2~3处小学,大的乡镇2处中学、3~5处小学。学校数量的减少和规模的缩小,减轻了乡镇教育的管理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心校的存在已经显得多余,其多项职能完全可以放给中心中学、中心小学。
县管校聘的推行,明确教师由县(市)教育局直接管理,学校聘任和代管,而不是中心校(教管办)聘任。这项改革实际上强化了中小学校长的作用,而消弱了教管办主任(中心校校长)的权力,这就从教师管理制度上淡化了中心校。
中心校的撤消似乎已是水到渠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