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炊烟·童话

 生之本真 2020-04-12

文/邱奎

      提起炊烟,万语千言萦绕笔端,却又不知从何处下笔,于是无言静坐,遐思骋远天。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恬淡宁静的乡村,那袅袅升腾的炊烟是融于我血液中的不可分离的情愫。

一、我的炊烟

      八岁的时候,开始报名上学了。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的一句话:“去上学可以,但要每天早上起来后把锅烧好才行。”我很高兴,爽快地答应着。母亲却有些犹豫,“从来没烧过,可能烧好唉?”抬眼看了看父亲,“算了吧!还是我……”父亲很坚定地坚持了自已的决定。

      第一次烧锅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早晨,我从睡梦中被唤醒。母亲说,要出工干活,早锅来不及烧,让我帮着烧。豆子已经下锅,饼子也在溜巴上,烧开后豆子烂了和上面再烧开就行了。母亲出工干活去了,我也开始干活了。在灶门前俨然小大人样坐好,抓起柴火塞入灶堂,用洋火点燃,由于柴火过多,用手往里一送,火灭了,一股浓烟“呼”地扑了我一脸,呛得我差点没背过气去,眼泪水不受控制地流,好不容易冲出门去,然后就是颠心倒肺地咳,吓得院子里的鸡“咯咯咯”地叫。等到不咳了,视野恢复了,又赶紧去点火,几次反复,总算在风箱的“呼一哒”声中把锅烧开。这其间也不知流了多少泪,淌了多少汗,吃了多少灰。撩起衣袖擦去额头的汗水,看着满屋蒸腾的白色水汽,我总算松了口气。等待豆子烂,在院子里坐看鸡鸭觅食,小小的我忍不住想哭。等到我学着母亲的样子,舀面搅面时,我很小心,生怕烧稠了。于是少少地和,加火烧开,稀了就再和一点,再烧开,锅上锅下来回几趟,锅烧好了,整个人早已是烟熏火燎的味道,衣服上沾了不少的面粉,那模样要多狼狈有多狼狈,更让人心火上头的是,二弟三弟醒了,来问我要饼吃。你说我那个气呀,就不打一处来。狠狠地吼了两句,把他们赶到了院子里。等我把锅台简单地收拾了,想去安慰他俩的时候,却听到了三弟的叫声:“妈妈,妈妈,哥哥不给我饼吃。”听到这话,刚跨出门的我陡然怔住,泪水“哗”地就流下来了。我很委屈,转过身用手背抹了一下眼睛,一句话也没说,就那么静静地站在水缸边。母亲没有责备我,放下农具走过来,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然后走进厨房看我烧的稀饭,直夸我有用。

      这第一次刻在了我的骨子里,笨拙、痛苦且又快乐。毕竟父母劳累回来就能吃上一口饭了。

      在后来的日子中,我渐渐地掌握了烧火的窍门,愉悦地欣赏着风箱“呼——哒”的韵律。锅上锅下,忙而不乱,在灶火的烟味中,在缭绕的水汽中,我又学会了切菜、炒菜,在锅碗盆瓢的交响中享受着一个少年所独有的那份快乐。再后来,我陆续学会了擀面条,做鱼子面,水疙瘩,摊煎饼,蒸馒头……我喜欢厨房,喜欢柴草在灶膛里的炸响,喜欢轻烟萦绕,喜欢弥漫满屋的饭菜香,直到现在,尽管不再有柴草、风箱。

二、家的味道

      乡村的缕缕炊烟,清新、婉转,是山间月下的流泉;温馨、醇厚,是夕照牧归的欢欣;简约、醉人,是画笔勾勒的速写……袅娉的身影,柴草的余沫,饭菜的清香,汇聚一处,让人流连怀想。

      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简约疏朗。天刚亮,伴随着雄鸡的啼鸣声,家家户户次第冒起炊烟。一开始,有的是灰黑色,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灰白色,不一会儿便会归于一色——灰白。它们贴着屋脊细语,与房前屋后的树木挥手,坐在风的羽翼,身披晨曦,袅袅娜娜,曼妙动人。

      10岁以后,我常常是伴随着乡村的第一缕炊烟升起出门:打草、拾粪挣工分;搂草砍柴备炊薪。在那个家家都想挣点工分,年终好能多分点粮食的时代,打一背草,拾一筐粪,砍一捆柴又谈何容易,因此时常又累又饿,每每这时,便会眺望家的方向,搜寻炊烟的影迹,依稀听到母亲的呼唤:“饭好了!吃饭啦!”哦,我的家,那里有管饿的饭菜,有舒适的摇床。静谧的村庄,飘逸的炊烟,动静相衬中勾走了人们渴盼的魂。

      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傍晚时分,倦鸟归巢,鸡鸭牛羊归圈,暖暖的夕阳拖着长长的影子照在乡村稀疏的树影上,老屋惬意地横卧在夕阳红里。经历了一天的奔波劳累,全家人聚在了一起,对庄户人来说,这时候是最放松、最悠闲的时刻。于是,一缕缕飘逸的、悠闲的炊烟便在一座座茅屋上慢腾腾地升起。年幼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睡眼朦胧,轻声呢喃,他们醉在了父母的童谣里;大一些的孩子会跟父母倾诉自己的遭遇:或激动,或丧气,或委屈……他们暖在父母的鼓励安慰里;大人们交换着听来的新闻:有国家大事,有家长里短,有应季种植,有未来的畅想……他们鲜活在现实和憧憬中。当柴草的清香缭绕在饭菜的醇香里,飘满老屋,飘满院子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可口的饭菜,体悟着简单却细致的生活,享受着温馨的亲情。炊烟见证了简单的年代家的温馨和梦想。

      年关的炊烟是最令人憧憬的。在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确实就是粗茶淡饭,能够有吃的,能够吃饱不饿肚子,那就是莫大的幸福。但在年关就不一样了。家家户户不管平常吃的怎么样,年货都是要准备的。从过完小年(农历腊月24日)开始,家家户户便和面蒸馒头、包子,把猪肉、牛肉加工成熟肉,炊烟便一家接一家地一整天不间断地升腾着。孩子们寻着馒头香一家家地赶去,这时的主人家绝不会吝啬,给每个光顾的小馋猫分一块白面馒头,一家家地吃,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早饭、中饭、晚饭,直吃得小肚滚圆吃不下了,也拒绝不了主人家递来的诱惑。更美味的是吃着白面馒头,喝着弥漫着浓香的肉汤,抑或是满嘴流油地啃着大骨头,或是趁父母不注意,抓上几个肉丸子塞在口袋里,然后还要望着那刚出锅的牛肉垂涎三尺,鼻翼翕动,仿佛要把弥漫着各种香的烟气全吸到自己的肺里。对眼前这布满油烟味的低矮的房充满了虔诚的敬意。欢乐、祥和的乡村,普通而温情的家,滋润着沁人的香,开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三、灶台上的花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厨房、灶台好像永远都是母亲的专属。打我记事起,在我的印象中,一年四季,母亲总是一家中第一个起床的,她要为一家子老老少少准备饭食。我便常常在睁开眼的那一瞬间,便能听到风箱“呼——哒——呼——哒"的欢快叫声,我一度认为那是这世上最美妙的音乐。一旦音乐停了,不再响起时,你就会听到母亲温柔的声音:”饭好了,都快起来吃饭了!“

      我的母亲心灵手巧,心思细腻。她总能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周到而有情趣。六七十年代,人们吃的多是粗粮,如玉米面、高粱面、红薯面、一条龙麦面……山珍海味一日三餐也会厌烦,何况这些粗粮?所以呢,每当母亲发现一家人吃饭胃口不佳时,便会使用她的绝招:拿出她珍藏多时的白面、鸡蛋,调好糊糊,给我们摊油煎饼。摊好的煎饼卷上葱花,爽滑可口,葱香醉人,真正算得上是人间绝味,吃得一家人大呼过瘾。以致于后来有一次二弟不知从哪翻出了白面,便带着弟弟妹妹几个小不点,在家学摊煎饼吃,结果是吃了半生不熟的面糊,还把棉裤烧了个大洞。我至今也还会时不时地摊几张煎饼,回味往昔的美好。

      小时候,我的身体很不好,饭量小,不长肉,没力气。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母亲听说吃黄鳝可以长肌肉,增加力气,便和父亲商量买黄鳝给我加餐。于是我们家的水缸里便从没断过黄鳝。每个星期,母亲都要捉一条黄鳝出来,放在烧好的开水中汆一下,稍煮一会儿,将黄鳝捞出,剔除骨刺后,再将肉倒入刚才的锅中,继续烧开后,搅上面粉浆,待锅开后,搅入两个鸡蛋,用勺子搅动几下,満锅的鸡蛋花,撒上盐、葱花、芫荽沫,香喷喷的鳝丝蛋花茶就出锅了。一开始是我一个人吃,后来在我的要求下全家人一起吃。每每的我都吃得肚大腰圆,只是可惜的是,母亲做的再美味,我也没能吃胖,力气也没见长多少。这是我甜蜜生活中的一缕遗憾。

      与其说四季飘扬的炊烟是开在灶台上的花,花开饭香日子好,还不如说,母亲何尝不是开在灶台上的花呢?她把青春、爱全都给了这个家。她付出了从不言悔,她爱了,沉重,深邃。炊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母爱的铭牌。她开呀开,开在晨曦里,开在夕阳里……

四、炊烟已成童话

      乡村不会也不能没有炊烟,没有了炊烟乡村就没有了生气。炊烟是牧童嘹亮的柳笛,是老大爷长长的旱烟袋,是小姑娘头上的花皮筋,是几千年古老田园诗歌的韵脚,是农耕文明时代乡村的魂。透过那丝缕翩舞的轻烟,我看到了每一户人家锅里的饭,看到了每个人的闲适以及其中淡淡的无奈。我曾经想过:人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倘若有一天我们迷失了那缕炊烟,宁静安逸的、带有烟火烙印的灵魂将落脚何方?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农耕文明的精魂、远古至今几成图腾的的炊烟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不说城市里人早已使用煤气、液化气和电这些洁净的新能源了,就是广大的农村,随着现代化的普及,如今也已经开始使用沼气、液化气和电来取暖、做饭了。省心了,省事了,干净了,可是再也没有烟火熏蒸的醇香味儿了。没有烟熏火燎过,谁能够理解炊烟的那份柔情,谁能够理解乡村的那份恬淡、质朴、宁静乃至几许无奈呢?

      妻子的娘家还有一口草锅,每次陪妻子回家,我常常搬一把椅子坐在院子里,望着袅袅升腾的炊烟发半天呆。有时干脆坐到锅门前,点火添柴,熏烤的味道暖在心底。

      炊烟已老,正如日渐衰老的母亲,哪一天思念情切时,还可在偏远之地访问到她的倩影。她 的消失也终将成为必然,炊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童话,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只能去童话的世界中与她一诉衷肠了。

      对充满诗情画意的炊烟的逝去,虽然感到惋惜、无奈,但我仍然希望中国仍在和炊烟打交道的人们,能够早日结束烟熏火燎的生活,跟随时代的脚步,踏着时代的韵律,创造并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让炊烟的浓香活在我们的童话中。

                                                                                               2020.4.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