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老宅内,万卷棉布“诉说”着松江本土文化

 cxag 2020-04-12

清晨在仓城的东边,阳光穿透云层,照进了眼前的院子,光在这里拐了个弯,在白墙上留下了水杉树摇曳的身影。宅子是清代的,现有三进之多,榫卯结构,粉墙黛瓦,是仓城的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如今修葺一新,成为了松江布展示馆。纺纱织布文化重回故里,本土文化情怀的延续,也赋予了老宅新的生命力。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元朝时期松江一带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着“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这里有个名字是必须要提及的,那就是民间织师黄道婆,她从海南带回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在松江普及,几乎家家纺纱,户户织布,造就了松江“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器代替,棉纺织业从农村走向城镇,手工的纺纱织布早已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

“一梭一线织出的松江布,承载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有着厚重的质感和亲近的温度。”大概在十年前,松江布展示馆女主人杨潘红与家人便开始了松江布的收集,他们辗转新浜、泗泾、小昆山等地,不知不觉已有万卷之众,这也萌生了成立松江布展示馆,与公众分享、记录、完善松江布这一文化符号。

老棉布需要重新散发活力,推门进去便是松江布文创衍生品展示区域,运用现代审美对松江布进行“去土化新”,注入“生态”与“情感”,开发了飞行夹克、书包、书封套等文创产品,让松江棉布重回时尚的潮流。

走进二进展厅,便是松江布实物及图文史料展示区域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虽然看似简单的纵横交织,呈现出的纹样和色彩却有很大的不同。每卷布都像是艺术品,又像是山水图,经纬之间的丝絮变化无不体现出松江百姓的智慧,其品种之多让人叹为观止。据不完全统计有上百种之多,一般常见有扣布、标布、三棱布、斜纹布、紫花布、飞花布、柳条布、格子布和药斑布等。

展示为一重目的,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追根溯源,通过实物佐证还原松江布的历史。主人特别介绍了两件“镇馆之宝”,其一是晚清民国时的礼券,上面书有“大盛号绸缎棉布”字眼,其中一侧的“松江仓桥街东”字眼更是让主人激动不已,经过推断正是现在松江布展示馆所在地,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注定。

其二是一卷棉布毯子,在其中一个角落注有“江苏省松江县联合社织毯组”,据此可大致推断其年代,更令人惊艳的还有它的工艺和图案,四周一圈还原了农耕的生活场景,插秧、栽稻、打稻谷,林间还有小鸡在觅食,像极了一幅田园乡村图。

继续往里面走,几架老式织布机安静地等在这里,上面的线条几经修补,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旁边还有黄道婆改良后的三锭棉纺车,手摇纺线机。杨潘红告诉记者,60岁以上的老人一般都还熟悉织布,但是一些特殊的技法,会的人越来越少了,后续她会将这些老人邀请到展示馆来,请他们一起回忆补充松江布的信息资料。

如果你想与织布机进行对话互动,重现松江棉布的纺织技艺,沿着仄仄的楼梯上去,便进入了松江布活态互动体验展示区域。

在这里可以用丝网版画呈现松江布的肌理条纹,还可以用手中的一梭一线织造自己的作品,体验布艺扎染的乐趣。

文字、摄影:牛立超

编辑:周雨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