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山水画笔墨与色的相辅相成

 静雅斋8888 2020-04-13

谈墨必谈笔,因为是笔与墨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绘画语言。萧绎的“信笔妙而墨精”道出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也是用笔和用墨的极致,若能达到用笔和用墨的精妙,作品必定“格高而思逸”。荆浩《笔法记》中评论项容和吴道子的笔墨时说:“项容山人树石顽涩,棱角无踪,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真元气象。元大创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

吴道子的“有笔而无墨”和项容的“有墨而无笔”都没有达到“笔妙而墨精”的要求,笔墨运用的好坏关系到作品的精神气韵。荆浩《笔法记》描述六要之一的“笔”为:“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行,如飞如动。”讲用笔,虽要依法则,但也要有所变通,有如飞欲动的效果。接着又说道:“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亦提到笔墨运用不好的后果:“故知墨太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

古人以笔墨运用的精妙作为衡量作品格调的标准和在创作中所追求的审美目标。笔借于墨而存在,墨托于笔而有生气。笔墨是完整而不可分离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情趣。正如“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运墨者无情。”笔是生动,墨是气韵。虽萧绎有关于墨的色彩之提,荆浩也有“水晕墨章”和“不贵五彩”之说,但只是作为一种看法提了出来,对墨的运用的重视才是萌芽和感悟。水墨画之所以能如此兴盛,是取决于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气质本身的。

《老子》中说“五色令人目盲”“朴素”淡雅的色彩观影响了山水画的创作思想,也成为日后文人画指导思想。宋代韩拙论用笔墨:“故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主张笔墨兼重的绘画思想。李可染先生讲笔墨在实践创作中的控制时说:“水墨画用水实不易。墨中水分不宜太多,而墨法得法,画面就产生水墨淋漓的效果。笔内水分过多,用笔不能控制,使墨漫漶漂浮纸上,成为浮烟涨墨,画面物象泡松滑腻,失去骨力,是一大病。”用笔、用墨与用水共同构成了水墨画这种绘画形式。

中国画家在认识客体时,仰观俯察、远取近求天、人、物……舍里求表的找到了“墨”,以类天、人、物、我的本质,然而表相的第一层次刺激并不会因人们只追求本质而消亡,色表对人的感官刺激仍时时存在,唤醒人们不要完全忽视它,并与此同时产生了墨对色彩世界的表现足与不足的讨论。中国画用墨的干、湿、浓、淡表达不同的景物特点,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譬如:表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诸掩映,多用淡墨;用淡墨润浓墨,画面晦而钝;用浓墨破淡墨,画面鲜而灵;用焦墨可表现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在这里“墨”是阐释内心情绪的载体不再只是黑色,虽只是最简单的黑与白,但所表达阐释的情感已有万千,虽有抽象简单的赋彩也只是为丰富画面。中国画以墨为主要表现手段,色彩只是辅助,使形象更加生动、丰富。它仍以淡雅、朴素为主色调,就是要做到:“艳而不俗”“淡而不薄”。设色是为烘托出主题,营造整个画面的气氛。

“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墨交融”“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即:墨与色相互映衬,互不影响和谐统一于画面之中。这要求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去总结,为自己的不断进步而努力。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对于墨的认识也在变化着,不管是不是设色山水画,对于墨自身所能产生的千姿百态已经让我们目不暇接。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墨山水定会映出时代的风采。传统的就是国际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文化艺术形式。所以它不会被历史所淘汰,也不应该被人们遗弃,相反,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得到继承和发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