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章译文

 旮旯二爷 2020-04-14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译文:

将要收敛(的时候),必定(是)已然伸张;

简析:

“翕”与“张”相对。“翕”即“收敛”,“张”即“伸张”。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翕写为“噏”或“歙”。“翕”是“噏”和“歙”的声旁,三字读音均为“xī”。在古文中,这三个字相互通假。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中,“固”字被写为“故”。在古文中,“固”字有时被用为“故”的假借字。“固”与“故”是同源字,其本字皆为“古”,“古”有“久远、已久”之义。《说文解字》对“固”的释义为“四塞也”;《说文解字注》补充说:“四塞者,无罅(音xià )漏之谓。《周礼夏官掌固注》云:固,国所依阻者也。国曰固,野曰险。按凡坚牢曰固。又事之已然者曰固,即故之假借字也。”《道德经》本章中的“固”字,应为“故”的假借字,取《说文解字注》中的释义“事之已然”。

一个人“张开”嘴巴的状态,是不可长时间保持的,最终必将“合拢”嘴唇。一个人的“张开”眼睛的状态,也是不可能持久的,最终必将“合拢”眼皮。所以,“垂帘塞兑”是道家内丹功修炼的最基本手段。所谓“垂帘”,即“垂下眼皮”;所谓“塞兑”,即“闭上嘴巴”。

2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译文:

将要减弱(的时候),必定(是)已然强大;

简析:

凡人的呼吸“粗重”,此之为“强”;而圣人的呼吸“细微”,此之为“弱”。所谓,道家内丹功修炼,在“垂帘塞兑”之后,即是“调息”,逐渐达到“气息绵绵”的状态。

3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译文:

将要废灭(的时候),必定(是)已然兴起;

简析:

凡人之心,俱皆“杂念纷飞”,此之为“兴”;而圣人之心,则是“万念俱灭”,此之为“废”。

“止念”是道家内丹功“入静”的根本方法。“听息”、“数息”、“观想”、“定慧”、“持咒”等修炼入门功夫的根本动机,皆是“持咒”。

4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译文:

将要摄取(的时候),必定(是)已然施与。

简析:

简体字“夺”字由繁体字“奪”与“敚”两字合并而成。当“夺”与“与”相对时,其字应为“敚”。《说文解字》对“敚”的释义为“强取也。《周书》曰:敚攘矫虔。”《说文解字注》补充释义说:“此是争敚正字。后人假奪为敚。奪行而敚废矣。”有些版本的《道德经》,即将“夺”写为“取”字。

每个人来到此尘世间,皆有“命数”。在道家内丹功理论里,“命”即“炁”的代名词,所以“命数”又被称为“炁数”。而“命”与“炁”则可合称为“命炁”。当“命炁”用尽之后,这一世的“生命”就不得不结束。

凡人皆是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却不知一切的意识举止,皆是需要“消耗命炁”的。世人若能信道,知福惜福,则可保养“命炁”,安度此生;否则难免生死无处,悔之既晚。更有“上士”,勤修道德,却能够“与天争命”,生死无别。“消耗命炁”,此之为“与”;“与天争命”,此之为“夺”。

5是谓微明。

译文:

这就是微明。

简析:

“微明”可被视为道学的专用名词,不必予以翻译。所谓“微明”,即“微妙玄机”,只有圣人的“法眼”才能够观察到。凡人皆因“业障”重重,遮蔽“法眼”,因而不得不“昏暗”度日。

6柔弱胜刚强。

译文:

柔弱胜过刚强。

简析:

“柔”与“刚”相对,“弱”与“强”相对。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这句话写为“柔胜刚,弱胜强。”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记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以此可见,“柔弱”是“生”的代名词,而“刚强”则是“死”的代名词。

人在“生”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这是因为身体内有“命炁”;当一个人“死”了之后,身体就变得“刚强”了,这是因为身体内的“命炁”已经不复存在。故而,“柔弱”是道家“命功”修炼的终极追求。

“柔弱”,可以被视为 “命炁”的代名词;而所谓“刚强”,则是“经络阻塞”的代名词。若人体某个区域的经脉堵塞,则这部分区域就会“僵硬(刚强)”。故而,修习“命功”的法要即是“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第十章中记载:“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也就是说,道家“命功”修炼的最高境界,乃是身体“柔弱”如同“婴儿”。

7鱼不可脱于渊。

译文:

鱼不可脱离深渊。

简析:

《道德经》第四章中记载:“渊兮似万物之宗。”以此可见,“渊”是“道”的譬喻。如此则“鱼”是“元神”的譬喻。而《道德经》第八章中记载:“心善渊”,可以佐证如上解释的合理性。

 “鱼脱于渊”,将必死无疑。而“元神”若离于“道”,亦将必死无疑。“元神”本无生灭,其所谓的元神之“死”,乃是“元神”被拘禁于道教所谓的“第十八层地狱”之中,永无超脱的可能。

综上所述,“鱼不可脱于渊”乃是道家“性功”修炼的法要。

8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治)国的利器,不可以(被)示以(旁)人。

简析: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记载:“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以此可见,“器”乃由“朴”变化而成。

《孙子兵法》中记载:“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由“朴”变化而成的“国之利器”,如“水”一般“无常形”,如“兵”一般“无常势”。故而,“朴”之为“器”,言其“有变却无变”,言其“无变却有变”。正如“水”一般,容纳在瓶子里的时候可以呈现出瓶子的形态,容纳在杯子里的时候又可以呈现出杯子的形态,此之谓“有变”;但“水”的本质却并没有因为形态的改变而改变,此之谓“无变”。

“水”随着容器形态的改变而改变的特点,即“孙子兵法”中所言的“因敌变化”,在道学术语里则被称为“应机接物”。《孙子兵法》里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而道家经典《阴符经》中则说:“神机鬼藏”。

既然“神机鬼藏”,当然“人不可识”,所以说“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神机鬼藏”的法要,则是“退藏于密”。《周易·系辞》中记载:“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翻译成现代文即:“圣人以此清净自心,退藏于隐密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