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画竹子,绘画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便是宋代的文同,以及清代的郑板桥了。 苏东坡在散文中说“画竹子,必先要成竹在胸”,这里的胸有成竹说的就是同时代的画竹大师文同。 文同的竹子富有节奏、气度不凡,茂密的枝叶有种翱翔奔涌之态,呈现出生命的无限活力与傲然风骨(见上图)。 郑板桥也非常推崇文同的绘画,他曾说“文同画竹,胸有成竹;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表现出了一位艺术大师的谦逊和对前辈的尊敬。 但是后人认为,郑板桥的“胸中无竹”讲的是禅道,包含了“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哲学理念。因此有人说,郑板桥的墨竹更有文人气质,对后世画竹的影响更大。 也有人说,自板桥以后再无画竹大师,真正的文人墨竹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笔者今天要说的这位小伙画家却是一位画竹高手,年仅26岁的他是当代湖州竹派的传承者。 如果我们仔细欣赏他的作品(见上图及下文),便会觉得此言非虚,甚至不少人认为他的墨竹作品堪比郑板桥,达到了一种清丽脱俗、高雅淡泊的文人画气质。 比如上图,便是这位年轻画家的代表作之一,尽管他只有26岁,但其作品却笔法老练,呈现出一种考究、深厚的写意功底,无论在用墨还是干湿浓淡处理上都表现出了文人写意画得潇洒意境。 他给自己取了个文雅的笔名,叫做“写竹人”,尤其这个“写”字是非常有意思的。自从宋代艺术家开创文人画以来,绘画的内在精神和创作意境逐渐受到一些画家的重视,这种表意手法促使了传统艺术审美由匠气向文艺转意,从而产生了影响后世千百年的写意画。 写意的“写”指的就是用笔不苛求细节,而是注重神态表现和抒发画家的内心情感,甚至就像写书法一样用非常灵活干练的笔画书写出来。所以“写竹”强调的就是用毛笔书写的方法画竹子,其中的寓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既然说其作品堪比清代郑板桥画竹,那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依据其作品作以简要分析。 一,承袭古法 仔细欣赏这位画家的竹子,我们便发现他的画面风格与北宋大家文同是一脉相承的,这一风格便是人们熟知的“湖州竹派”。 比如上图中他画竹竿所用的笔法干练劲道、爽朗自然,就像是古代文人在工作生活之余的随手之作,没有艳丽的色彩,只有水墨的淡雅;没有臃肿肥壮的肢体,只有清瘦劲健的气节。 这种技法自然是承袭了古人画法中的写意精髓,不少网友看到这些作品以后,皆表示:这才是属于当代真正的绘画艺术。 二,精准改良 文同画竹大都呈现出“竹枝的虬曲变化”,这与封建社会以及士大夫对于绘画表达的认知有关。 封建社会阴晴不定,包括士大夫的仕途人生都是起起伏伏,因此人们的意识之中布满了荆棘。他们将竹子视作一种清高的植物来隐喻人的品格,不怕霜雪,纵使风吹雨打也只会弯弯腰,虽然看似虬曲,却有一种劲头向上、生机勃发的生长律动。 但是随着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人们的意识发生了较大变化,湖州竹派在发展中也对古法做了精准改良,使之更符合于今天的审美标准(见下图)。 三,时代审美 虬曲的竹子,并不符合今天的审美标准。今天老百姓的生活安宁、自由,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伸开怀抱拥抱自然,都能抬头挺胸仰天做人,因此人们更喜欢挺拔、笔直的竹子,它寓意着生活节节攀升、追求清高淡雅。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上来讲,“写竹人”的墨竹风格更符合时代审美,它是与时俱进的,更是艺术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