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古代诗词里的“剑”文化,是武侠梦也是抱负

 爱读书的二小姐 2020-04-1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诗人也是如此。在古代诗词文化里,写到“剑”的诗歌数不胜数。

其中有辛弃疾的“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从笔下倾泻而出,这个本该纵横沙场的骁勇将军,一身剑胆琴心,自有一腔立志报国的热血。

也有李白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诗仙还有个隐藏的马甲,那就是“剑仙”。李白的诗句里自信而潇洒,据说他剑艺高超,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剑对古人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传说中,剑遇水就会化成蛟龙,藏龙卧虎,胸怀大志,那是诗人一生的期许。古籍中又有“君子比德”的说法,剑被称为武器中的君子,剑身笔直,象征着君子刚正不阿的寓意。

剑的背后是高洁,是潇洒,是豪情,是无数彼此交融,丰满而神圣的意象。甚至有人以剑自喻,诗人对剑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古代有许多名剑,比如排名第一的轩辕剑。据说轩辕剑乃是上古黄帝的神兵利刃,传至夏禹,却不知所踪,许多人因此踏上了寻而不得的求剑之路。

为什么那么多人辛辛苦苦只为找一把剑?那是因为轩辕剑所代表的,已经不是普通的一把剑,而是行王道之剑,是一种把天下百姓视为衣食父母,充满智慧与仁爱的帝王之剑。这是古代文人志士所向往的,而他们将此种情感化成了对剑的喜爱,“剑”之下,充满了理想抱负。

除此之外,与矛、刀、弓箭相比,剑离“侠”之间的距离更近,也离庙堂更近。早在春秋战国,剑就是贵族阶层的专属,乃至秦汉和唐朝,也沿袭了这个传统,把剑作为官阶和权力的标志。

根据记载,唐代官员想要佩剑,官阶要达到六品以上,而至于普通的布衣百姓,真的不容易接触到剑。也就是说,剑是风雅文人墨客的装饰,看起来更有儒将的风度。所以,它一出场就自带风雅的光芒,诗人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不至于沾染上俗气。

一边是路见不平的侠义,一边是实现抱负的庙堂,一边是横刀跃马的沙场,几种复杂的意象糅杂在一起,却也丝毫没有违和感。而又因为这份复杂性,诗人对剑的情感也更多几分,使他们爱剑咏剑,甚至剑不离身。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龚自珍的这首《湘月》倒写得传神而一针见血。至少,在多少文人笔下,剑就是一场侠客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